在上一期中,我们了解到《永乐大典》编纂背后的两个重要人物——解缙和姚广孝,他们所编纂的《大典》全书达到了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然而,如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幸存下来的《永乐大典》加起来的总册数却不到全书规模的二十分之一。
我们不禁想问,这部巨著究竟遭受了什么样的劫难?
《永乐大典》由永乐皇帝主持编修,成于皇家之手,藏于宫廷之中。永乐五年修好之后,曾抄写一部,作为定本(亦称正本)与原稿本一同藏于南京文渊阁东阁。此事被参加纂修《大典》的文人郑棠记录在个人文集之中。他写道,“文渊东阁,前朝秘监,东观石渠,下阁九间藏《大典》”。郑棠在书成之后,以吏部考核第一的成绩被授予翰林院典籍之职,所言可信。
永乐十九年,正本随迁都大事而移至北京。据来华朝鲜使者在《李朝实录》中的描述,这部《大典》被“藏在御府满十间”。此时,《大典》收藏在文楼之中,非一般人所能见。弘治帝极为重视《大典》,日理万机之中,仍抽时间阅读,还从中辑录出药方赐予太医院,准备推行海内。由皇帝本人阅读和辑佚秘方这一点,也可以印证,《大典》正本,作为“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见”。
然而,谁能想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皇宫发生火灾。据明代文人笔记,如《清溪暇笔》《客座赘语》等材料所载,“南内火灾,文渊阁向所藏者,悉为灰烬”。水火无情。于是,钟爱《大典》的嘉靖皇帝,未雨绸缪,组织《大典》“备份”工作。
嘉靖二十一年,皇帝下令准备副本抄写项目。《桂州先生奏议》里提到《大典》作为“瑞世鸿宝”,虽“卷帙浩大”“更无副本,宝藏已久,恐将来或有遗缺,遂非全书。兹当重录一部,并藏于皇史宬,庶几可与天地悠久矣”。可惜此抄录工程需要多方准备。当年十月宫中变故,嘉靖帝差点被勒死。此事便暂时搁置。不料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皇宫内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发生火灾,嘉靖帝深恐《大典》损毁,连下数令,命人从文楼中抢运出来,幸而无恙。五年后禁中再传失火,为防《大典》不虞,嘉靖帝下令立即启动副本抄录工作。
也正是这个时候,群臣百官才有机会一睹《大典》真容。但在《大典》抄写完毕之后,永乐年间编纂的正本竟然彻底失踪了!正本的遗失是《永乐大典》失散的第一个谜团,而且至今未解,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今天可见的《大典》均是嘉靖时抄写的副本。隆庆元年(1567年),重录工作全部完成。原藏于皇史宬,清朝初年移置翰林院。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翰林院被焚毁,包括《大典》在内的大量典籍灰飞烟灭,幸存者寥寥。令人更难以置信的是,在义和团运动前,原先万余册的《大典》就只剩下不到六百册了,大部分已经被人“拿”走。义和团运动之后,连这剩下的六百册也没有保住。经过各方努力,《永乐大典》在1912年移交京师图书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前身时,只剩下了64册。
那么,都是谁偷走了皇帝的《永乐大典》呢?
首先,是监守自盗的官员。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守着《大典》吃《大典》,偷窃《大典》最方便的自然是看护《大典》的官员。据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乾隆帝就下令对《大典》实际存世册数进行过详细的清查统计,结果是,全书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当时还剩九千八百八十一册(不包括目录六十册),已经遗失一千一百五十四册。这一千多册书不知是被何人所盗,当时的官员认为康熙时期的三位重臣徐乾学、高士奇和王鸿绪在书局最久,嫌疑最大。但历经搜寻后并无发现,这一千多册《大典》的下落也就不了了之了。
《大典》大规模的遗失是在咸丰十年之后。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政府与英法议和。自此之后京城使馆林立,而翰林院的官员同这些洋人多有勾连。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再者,去翰林院偷《大典》对这些官员来说并非难事。据时人记载他们“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得书之后,便以十两银子一册售给洋人。不过花费一天时间,得钱二十两,可谓是是一项低风险高回报的好买卖。
账,秋后还是要算的。
1875年,光绪元年重修翰林院,清点发现《大典》不足五千册。皇帝下令严厉查处此案,将偷盗者交刑部。按说前任们都死于牢狱之灾了,《大典》应该不会再遗失了。可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翰林院编修缪荃孙到翰林院敬一亭观书时发现,“其书零落不完,毫无巨袟”,前后翻阅之数,仅有九百余册。十余年间,《大典》遗失高达四千余册。可以说,这“瑞世鸿宝”、万册《大典》,并未“与天地悠久”,只存到1900年,绝大部分都被官员监守自盗了。
除了监守自盗的官员,《大典》的遗失还应归责于当时部分外国使馆中人。清末时局动荡,义和团以火攻之术围攻东郊民巷使馆区。毗邻英国使馆的翰林院遭受池鱼之殃。翰林院被焚之际,《大典》成为许多人趁机窃取的对象,涉及其中的主要是日本东洋文库和英国使馆的官员。据东洋文库理事田仲一成记载,当时听说翰林院被烧,日本文部省留学生狩野直喜、东京每日报纸古城贞吉等,跟英国记者莫里循一起奔入翰林院,从书架上各自带走一些《大典》,以抢救之名,搬到了英国公使馆,但实际上大多进了个人腰包。据田仲一成记载,莫里循至少带走了14册。另外,英国人翟理斯和托马斯·比格也都从翰林院盗走了部分《大典》。当时使馆中人盗窃的《大典》数量不在少数。
后来,英国使馆曾交还三百三十册《永乐大典》,它们被重新放回翰林院。但时局动荡,人心浮动,《大典》在放回之后又遭盗窃,流通至市场中。当时北京琉璃厂等书肆就有人明目张胆地售卖《大典》。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翰林院将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仅仅残存64册。经过图书馆几代人的多方搜求,如今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二百二十四册《永乐大典》,数量乃居世界之首。《大典》另有两百余册流散在海外,目前已知《大典》存世的总数为四百余册。
书籍保存和流传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兴衰的真实见证。从万余册到四百余册,《永乐大典》这部皇家巨制的命运几经浮沉。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典》,从64册到224册,看似160册的小小增量,其中倾注的却是多少中国人的情怀和心血。这些人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身影,其中包括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他们与《永乐大典》是如何产生交集的呢?
请您持续关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与蜻蜓FM联合出品的系列文化音频节目——故人故纸,和我们继续探寻《永乐大典》的传奇。
作者 | 贾大伟
编辑 | 朱默迪、赵大莹、曹菁菁、谢 非、孟 化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