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39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1986年,82岁高龄的霍洛维兹在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下,返回生养他的俄罗斯,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不过,他只演奏了一场。不知这是他个人的决定,还是当局的决定。 这是一场游子还乡的悲情演出,不论演奏者或听众,感受的不仅是钢琴演奏艺术,还共同演出了那场戏剧人生的最后一幕。多少场景、细节、伏笔、人物、矛盾、冲突……人生所有的不得已,都在那唯一一场演出中,在每一个音符的跳跃中一一交割。霍洛维兹的音乐,不可颠覆地从渺远的高处,悲悯地俯视着将他长久拒绝于国门之外的、生养他的俄罗斯,俯视着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的听众。 霍洛维兹,他那特有的“左手低音”,总会不由分说地从听众的心坎上卷起热望和哀思。这场音乐会,他依然弹奏他最擅长的曲目。弹起斯卡拉第,一路掉落精致的珍珠;他手下的李斯特有种神秘的味道,前所未有地燃烧着天才的热情;他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又华丽又悲凉,雄浑的意境里暗藏侠骨柔情。他有这么多让人疯魔的特质:大刀阔斧的阳刚气、浓厚而层次分明的色彩、卷舒自如的呼吸、几乎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意兴所至的神来之笔…… 尽管,同一级别的大师里,数霍洛维兹招致的非议最多:他技巧很好,但喜欢炫技,个人色彩太重,太随意——无论弹谁的作品,听上去都象他自己。这些评论有道理,可是,对霍洛维兹来说没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使命,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激情——他是为这个才弹琴的。霍洛维兹的琴声里不乏直接来自人性的朴素、犷野的冲动,闻者胸中自有热血,哪经得起这般呼唤!其他演奏大师常在让我惊佩的同时,隐约听到他们倾诉成功背后的艰辛,而霍洛维兹早已用更大的劳苦抹去了劳苦的痕迹,以更辛勤的雕饰超越了表面的繁华,打磨出了一个赤子充满情爱的世界。他在恣肆的琴声里朗声宣告弹琴是最大的快乐,音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这场历史性的演出被记录了下来,直到今天一直都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现场音乐录音。霍洛维兹的唱片可以有选择地慢慢听,但这张不容错过。
节目(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穆特《约翰·威廉姆斯在维也纳》
29
这张专辑是作曲家、好莱坞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与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合作,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他创作的电影配乐作品。
波利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29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大师艺术生涯与技艺成长的见证——32首作品,耗时40年才最终录制完成。波利尼并不喜爱“赶进度”和“赶量”,他的录音历经持续的练习和思考,听者在聆赏时,往往被他浩如烟海的乐思所包围,从而脱离外界,深切地感知到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1975年6月,波利尼录下他生涯的第一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30、31号,皆是贝多芬晚年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贝多芬音乐,哲思与荒谬并存,安详与隐晦交织,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曲目,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而波利尼在此套曲目的演绎上,以非凡的技巧与对曲式结构的惊人把握,有力证明了自己不只是徒有技术的炫技家,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贝多芬诠释上的权威地位。 以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为始,再到其音乐性更纯粹的早期奏鸣曲,这样的录音顺序和40年的缓慢进度也足见波利尼返璞归真的心路。 唯一不变的是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他在钢琴技术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成衣;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 演奏有“圣经”之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贝多芬深邃的音乐理念, 而波利尼做到了。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赅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大片光线刺穿了贝多芬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特别是近年来的几张新片,大师恰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 精雕细琢又无痕可寻。他并没有企图在作品中“挖掘”什么,没有左顾右盼的扭捏,精确而又简洁。无论快板乐章中激情的能量感,还是慢板乐章缓慢流淌的乐思都令人动容。他的无敌指法和精神能量,只有在细细欣赏时才会有所领悟。 40年的完成期,没有虎头蛇尾,没有戛然而止,亦没有突然跳脱,有的只是波利尼愈发精湛的技术和愈发纯熟的乐念。他默默锻造,从不声张,鲜少顾虑窗外的声音。正如他在巅峰期突然隐退,于唏嘘与不解中沉淀多年的举动那般。 波利尼从来都不是一个“演奏家”,他是真正的音乐大师。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便是切实写照。
基辛、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纽约音乐会》
2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基辛与艾默森弦乐四重奏团合作,2018年4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一直以来,基辛都十分热衷室内乐演奏,却没有太多与之相关的录音作品。因此这张现场录音专辑显得尤为可贵,其中不仅有多首基辛诠释的室内乐作品,更能听到不同形式的音乐合作。从莫扎特的《第一号钢琴四重奏》开始,基辛优雅迷人的诠释手法,以及与艾默森弦乐四重奏团的默契互动,使得音乐会魅力十足。福雷的《第一号钢琴四重奏》更为深沉厚重,演奏也更具力量;德沃夏克的《钢琴五重奏》通过美妙旋律呈现出音乐层次,令人回味无穷;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则是本场音乐会的安可曲,以精致音符为整场演出画下难忘的句号。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高参与胡咏言指挥的浙江交响乐团、E.O.S交响乐团合作,在杭州与北京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2017年是纪念贝多芬离世190周年,同时也是罗伯克维兹亲王A.H.阿玛蒂小提琴400周年纪念,由蜚声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高参以“阿玛蒂”小提琴演奏贝多芬及勃拉姆斯作品,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把珍贵的小提琴在2011年由芝加哥“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授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高参。 罗伯克维兹亲王(Prince Lobkowicz)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普鲁士贵族之一,今天还有分支在柏林、布达佩斯等,是欧洲人基本都知道、对欧洲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贵族,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是贝多芬最主要和重要的赞助人。九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将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以及《第八交响曲》,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室内乐作品都献给了这位亲王,可想作曲家本人对他的敬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完成于1806年。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团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1878年。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
6
斯特恩、扎金《与钢琴合奏安可曲集》
斯特恩、扎金《与钢琴合奏安可曲集》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与钢琴家亚历山大·扎金合作,演奏20几首小提琴返场小品。曲目包括萨拉萨蒂、普尼亚尼、诺瓦切克、布洛赫、克莱斯勒、莫扎特、柴科夫斯基、舒曼、德沃夏克、舍曼诺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法雅等作曲家的小提琴作品,美妙、优雅还有些炫技的成份。斯特恩的演奏技巧是炉火纯青的。他的左手不仅具有惊人的运指速度,而且还有着松驰、敏捷和均匀的特点。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揉弦技术极富特色,虽然幅度不大,也并不快速激烈,但却显得十分自然舒展,并且与乐曲中的音乐要求非常协调,这种带有真挚的纯朴美感的“斯特恩式揉弦”,曾使得以帕尔曼为首的后辈小提琴家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借鉴。斯特恩的演奏风格处处体现出自然、质朴和辉煌的个性,同时也尽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柔美的韵味。他的演奏没有过分的做作感和肤浅的炫耀,音乐从他的琴声中飘出,就如同泉水流动一般的顺畅自如。他在演奏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真挚而充满活力的热情。对于音乐与技巧之间的关系,斯特恩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有一句名言:“要用小提琴去表现音乐,而不要借音乐来表现小提琴。”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所阐明的真实艺术观。
--
23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巴伦博伊姆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作于1905年。此曲是他为数不多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主题基于西班牙民间音乐,表现该国特有乐器的效果(表现于节奏、调式、装饰音型等方面),法雅认为此曲是一些“交响印象”,音乐特性除喜庆以外也包含忧郁和神秘。全曲分三章:1、在海奈拉里菲宫的花园里,小快板的音乐平静而神秘;2、远处的舞蹈,精确的小快板;3、在科尔多瓦的山区花园里,活跃、快速的音乐比以前更加狂热、粗犷,富于激情与色彩。 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作于1906年,原为钢琴组曲,这张专辑中选用由恩里克·费尔南德斯-阿博斯(Enrique Fernandez-Arbos)改编的钢琴与管弦乐版本。此曲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
7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Z.E.N.三重奏演奏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并附带一首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号》。 由中国钢琴家左章、韩裔美籍小提琴家柳爱莎(Esther Yoo)、亚美尼亚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Narek Hakhnazaryan)组成的Z.E.N.三重奏,三位成员都是非常杰出的青年演奏家。左章可谓是深圳人最熟悉的青年钢琴家之一,5岁起在德国柏林开始学琴,回国后师从但昭义教授,在深圳艺术学校毕业后,继续到美国深造。除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荣获第32届佩切克钢琴演奏大奖外,左章还获得了首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等多项大奖。柳爱莎1994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0多岁开始就与罗林·马泽尔、弗拉迪米尔·阿斯科纳兹等世界级指挥家们一起同台演出。1988年出生于亚美尼亚埃里温一个音乐世家的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在2011年获得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大赛大提琴金奖,从此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这三人的合作演奏,精彩不容错过。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作于1854年。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这首三重奏的旋律非常朴实优美、内涵丰富,可形容为“彩虹飞架、彩蝶飞舞、夜莺歌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真正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去细心的品味,听得越多,越能品出个中滋味。还是那句话,流行音乐、轻音乐是听,味道甜得很,容易入口也容易厌倦;古典音乐是品,就像咖啡、美酒,只要你用心尝试,便会欲罢不能,它可以伴你一辈子,而且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心境中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 德沃夏克《e小调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作品90,作于1891年。名称中的“杜姆卡”来自捷克语,是流传在捷克和乌克兰地区的民间叙事诗,通常以弹拨乐器伴奏。此曲有6个乐章,结构庞大。音乐有如同史诗般的悲剧性气质。
11
11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1975年6月11日在奥尔德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这是李赫特最精彩的现场演奏之一,鬼斧神工的技巧、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槌子键琴奏鸣曲》的演奏,真是个神话般的录音。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首,作于1792年。当时的贝多芬的创作正在渐进当中,可以说这首钢琴奏鸣曲暗示了今后他创作的方向。在贝多芬的作品2中,这部奏鸣曲的规模最大,而且钢琴技巧也十分华丽,充分地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同是,贝多芬也好像是有意把以往日积月累起来的钢琴音乐技巧,一下子都收进里边一般。曾经有人说,《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与日后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相通的,而这部奏鸣曲却是暗示了《华德斯坦》(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完成于1818年底。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巨人般宏伟的作品,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的典范。通过这部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确立了在创作风格上回归“德国式”的古典刚正,和精神内涵上寻求超然安定的艺术之路,用严密的结构和纯粹的音响表达了深沉、苍劲、“天人合一”的情绪,体现对生命、美好、豁达的渴望和追求,由此迎来了音乐创作的一个崭新高峰。当时伦敦的钢琴制造商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德文称“槌子键琴”,以有别于“拨弦键琴”,因此,这部作品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1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