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陶渊明《饮酒》:格物具情,天然自得

00:00
18:33
听完整版
节目详情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中国最有名的隐士之一

中国自古就有隐士文化。“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每逢乱世或改朝换代就涌现很多隐士。从先秦时期的伯夷叔齐,到以竹林七贤、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人物,乃至近代的李叔同,我国历史上的隐士比比皆是。二十四史中还有专门的《隐逸传》来记录这类人。陶渊明当属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是江西九江人,他自称五柳先生,后世又尊称他为靖节先生。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曾经担任大司马,相当于现在我们国家的总参谋长或者是美国的国防部长,是很厉害的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郡守,外祖父孟嘉是当时的名士。陶渊明因此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官N代了,但到他这一辈,家道已经衰落,生活条件也没那么优渥了。

陶渊明的家乡离风景优美的庐山不远,他小时候一边读书,一边在闲暇时领略山川风物,悠闲地度过了少年时光。父母病逝后,家里入不敷出,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也做过几次官,但每次都做不了多久就辞官了,这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任彭泽县令,任期也才只有81天。陶渊明生性高洁,不愿为了区区俸禄给权贵献殷勤;同时,他对田园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陶渊明写下《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从此醉心于田园生活,归隐乡里,再也不必应对官场上的繁文缛节了。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

陶渊明非常喜欢喝酒,在他归隐后家里也时常有朋友来拜访,有些人知道陶渊明家不富裕,就送来酒肉钱财。陶渊明把这些全部当作喝酒的本金,隔三差五就去酒肆取酒喝。陶渊明还经常以“酒”作诗,后世李白、苏轼也深受影响。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也就是他写的第五首:

诗人在开头两句设置了一个悬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庐”是指用茅草盖的屋子,“结庐”就是盖房子的意思。“人境”,指人群聚集之处。虽然诗人在人来人往的地方盖房子住了下来,门口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这里用“车马喧”来指代世俗交往的喧嚣。

这是为什么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是指陶渊明自己,为什么“我”能做到这样呢?因为”我”的心远离世事尘俗,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偏僻了。陶渊明的自问自答表白了自己归隐后已经摆脱了尘世烦扰的感受,精神生活的宁静过滤了尘世的喧嚣。这两句写的是他弃官。

那现在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茅屋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悠闲地采摘着菊花,偶然抬头,不远处的南山便映入眼帘。陶渊明只是描绘了自己在田间劳作的一个瞬间,我们仿佛闻到了扑面的花草香,看见了明亮的晴空山色,感受到了没有世俗羁绊的轻松。陶渊明独爱菊,菊花凌寒绽放,花槁不零,有一种傲然独立、超世脱俗的气质。正因为陶渊明在诗作中屡屡提到菊花,后世便常常将菊花与隐士联系起来。这句诗里的“见”字是全诗诗眼,把诗人偶得、悠闲和忘我的心境一字带出。此时,人景交融,物我两忘。这两句诗也被王国维先生誉为“无我之境”。

此时南山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已到日落时分,山间雾气缭绕,飞鸟结伴而归。山色动人的时候有很多,陶渊明独独挑了日暮时分来写,其实也是在借景抒情。“飞鸟”和“菊花”、“酒”一样,也是陶渊明笔下常见意象,他曾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也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年少时渴望建功立业,却屡屡失望。辞官还乡,归隐田园时才品味到生活之美。飞鸟是陶渊明的自况,他也曾是一只奔波在外的小鸟,疲惫不堪,终于能在傍晚时归巢,而且还有美丽的景色相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陶渊明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状态,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如同飞鸟日暮时归巢一般自然而恰当。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面对此情此景,陶渊明已经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想要把它说明白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这里强调的“真”,是指诗人辞官归隐乃是返璞归真,是人生真谛。是诗人经历了苦痛挣扎,最后终于找到自我并恢复内心平静所体悟到的人生境界。这种淡泊宁静的心境,是一种强烈的个人感受,不需要作者用语言去论证它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会体味到这种“真”。

 

三、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只是以隐士的身份为世人所知,其文学作品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跟主流文坛崇尚的玄言诗的华丽文风很不相同。

一直到南朝梁,著名诗评家钟嵘才在《诗品》中赞扬陶渊明的诗歌有汉代五言古诗的意蕴,文辞干净适意,又蕴含哲理,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昭明太子萧统很推崇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他在编纂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的时候,搜罗陶渊明的诗歌,集为《陶渊明集》,并亲自作序,对陶渊明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到了唐代,陶渊明已经成为隐逸者的logo,王维、白居易等诗坛大V更是经常给他打call。宋代时,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品格和“总是冲和平淡,偶尔金刚怒目”的诗文风格,大大符合了宋代崇尚儒家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陶渊明和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持续走高。各路文豪的夸赞蜂拥而至——王安石说陶渊明的诗句奇绝,是东晋到南朝宋之间最好的诗人。苏轼说他就爱陶渊明的诗歌,看似平实其实绮丽,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什么曹植、谢灵运、李白、杜甫都不如他。宋代教科书般的诗评《沧浪诗话》则说汉魏古诗都是铁板一块,很难摘出来佳句,只有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能有佳句,但是谢灵运比不上陶渊明,因为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自然,浑然天成,小谢的诗歌有扭捏作态的痕迹。白石道人姜夔则一巴掌拍死想模仿陶诗的人:陶诗也是学得的?你们学陶渊明作诗的人,都是邯郸学步!

陶渊明的诗歌有这么好吗?陶渊明的诗歌,确实是很好的。他从诗体结构上直接继承汉魏五言古诗,句意连属相生,一环扣一环,善于描写同一时空场景,做到诗句的浑然一体。他又在诗作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善于摘取事件片段或者场景片段进行描绘,融入比兴手法、将人生哲理的感悟糅合进诗句当中,或者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分成若干层次,以感情为主线随着诗句的铺陈一步步诱人深入等等。这些创新的构思,使他的诗歌,读起来如古诗般质朴可爱,又能让读者感受到清新的小哲理、跳脱的小趣味。与此同时,他还开创了田园诗派——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歌流派,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范畴。

一直到清代,陶渊明和他的诗歌,仍然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丰碑。清初诗论家叶燮在其著作《原诗》中说:能在诗中看见诗人性情全貌的,只有五个人,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虽说标准苛刻了些,但这个论断还是符合实际的。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不亚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不过已经不是这堂课能够讲述的内容啦,本节课就讲到这里。

 

快问快答

题目1:在二十四史中哪部分记述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A儒林传B列女传C隐逸传D忠义传

答案:C

题目2:下面哪句诗评,说的不是陶渊明?

A: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B: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C: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D: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答案:C

题目3:下列对《饮酒》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哪句?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地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答案:D



本期主播:张天骄

本期编辑:朱婷婷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李小强大冒险之聚宝盆
李小强大冒险之聚宝盆
本书讲述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李小强在他上小学的某一个冬天,收养了一只可怜的小狗,起名为“乐乐”。从此,他和小狗成为了好朋友。在暑假的某一天,他意外的捡到了一口古怪的破碗,随后奇怪的事情接连不断的发生。这口破碗在给他带来意外之财的同时,也为他招来了天大的麻烦。不久,他的父母离奇的失踪,多方寻找未果,他却在一部老旧的摄像机里得知了父母失踪的真相:他们竟然是被那口古怪的破碗吸走了。悔恨交加之下,李小强准备进入破碗中寻找爸爸妈妈。 来到碗中的世界之后,他虽然发现了一些线索,但根本找不到父母的踪影。在此过程中,他历尽千难万险,但善良和爱心却总能帮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后来,他才得知这碗中世界的规则:在这里,狗会变成人,而来到这里的人则会被变成狗。李小强由于讨厌那些特意为他准备的食物的味道,从而幸免于难,这为他救出父母赢得了机会。后来,他在一位好心的猎人大叔和另一位漂亮大姐姐的帮助下,得到父母的消息。可是,他当时所在的圣城里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瘟疫。病人们失去了意识,像僵尸一样相互攻击、撕咬,然后默默死去。在摆脱僵尸的逃亡中,猎人大叔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小强和大姐姐一起找到了开启传送魔法阵的钥匙,找到了已经被变成小狗模样、即将被圣城城主用作祭品的爸爸妈妈。最后,李小强终于得知了大姐姐真实身份,在她的帮助下,他和爸爸妈妈逃出生天,但大姐姐却坠入深渊 … …
--
7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