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王昌龄《出塞》:千秋明月,梦里家国

00:00
16:38
听完整版
节目详情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外边城高大的城墙上,正站着一位年轻的军士。北方的冷风嗖嗖地吹着,他裹了裹身上的披风,缩了缩脖子,看着眼前这古老的城墙,抬头望见一片沧桑的月色。他不禁想到,“几百年前,那位大英雄也曾在这里望着过同一轮明月吧。可惜啊,他征战一生却落了个自杀谢罪的结局,我将来的人生究竟会怎么样呢?”这位年轻的军士正是不到三十岁的王昌龄,此时还未考取功名的他正发愁,空有一身本事却找不到报国的门路。于是这一年他投笔从戎,赴河陇,出玉门,奔赴沙场。站在边塞的土地上,他想到了自己非常仰慕的大英雄,触景生情,吟出一首七言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名为“出塞”的作品,短短二十四个字,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大唐诗歌的天空,被后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和一般将士不同的是,赴边诗人的戎装里总不忘带着纸笔,他把边塞的生活体验、塞外苍凉阔达的景色与报国雄心一股脑儿倾注在笔端,创作出了一系列“边塞诗”,从此诗人的名字前被冠上了“边塞”二字,他成了“边塞诗人”王昌龄。

那么,又是哪位大英雄让我们的边塞诗人这么崇拜呢?诗人其实已经把答案藏在了诗中,你能找到吗?没错,就是“龙城飞将”——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正是化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说起来,李广这个飞将军的名号还是他的敌人给起的,这是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李广是个像Superman一样会飞的超级英雄吗?这还要从汉武帝元光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9年,李广担任骁骑将军说起,他带领万余骑精兵出雁门攻打匈奴,可是寡不敌众,不幸战败被俘。匈奴人把他放在一张大网内,用两匹马拖着网准备回去邀功。这时,李广心生一计,停止了大骂,故意不出声音,假装死掉。匈奴人发觉网内的李广没了声音,害怕好不容易生擒的俘虏死掉,一件大功转眼就要变成小功,于是停下队伍,下马查看。正在这时,大网失去了拖拽,露出了一条窄缝,李广趁机一跃而起,钻出大网,夺了一匹马就飞驰而去。这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等匈奴人反应过来,李广早已骑着马跑了好远。在场的匈奴人震惊不已,以为李广练了什么飞檐走壁的邪门功夫,回去汇报的时候大加渲染地描绘了一番,希望能少领些俘虏脱逃的罪责。自此以后,李广飞将军的名号便在匈奴军队中传开,每每见到李广如同老鼠见了猫,凡是李广驻守的城池,匈奴从不敢来犯。

可惜的是,生活并不像超级英雄电影那样,总是好人打败坏人,然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大英雄李广的故事结局实在令人心疼。在一次对匈奴的漠北之战中,李广竟然因为迷路未能及时参战,错过了最佳战机,面对空等他接应的其他将领,面对等着他得胜归朝的皇帝,他感到羞愧难当,只得自杀谢罪。六十多岁的大将军一生与匈奴奋战七十多次,最后却官不过九卿,未能裂土封侯,后世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就是这个意思。不知是不是巧合,把李广当做是偶像的王昌龄空怀报国之志,为官时一再被贬,甚至被发配到江宁、岭南等地,从此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安史之乱中,六十多岁的王昌龄途经亳州,被刺史闾丘晓妒才杀害,带着他的家国之梦奔向了心中的那片月光……

 

王昌龄虽然抱憾而终,但他的诗作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特别是以《出塞》为代表的边塞诗,如铮铮铁骨一般,载入了中国诗歌史中。同为盛唐人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将王昌龄举为“风骨”的代表,赞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首《出塞》也如一首雄浑有力、慷慨激昂的战曲一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秦时明月汉时关”,秦代明月照耀着汉代的关塞,也照耀着唐代的边塞诗人,同样的,也照耀着今天读着这句诗的我们。这首《出塞诗》开头采用的这种有点“穿越”的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诗人把跨越千年时空的事物组合起来,也把沉甸甸的历史带到我们面前。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比如,隋朝,就会发现王昌龄的《出塞诗》怎么有点眼熟呢?隋朝有一位诗人叫卢思道,他写的《从军行》中有一句“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不是很像“万里长征人未还”?另外,还有当时的三位名人——杨素、薛道衡、虞世基,他们特别喜欢写与塞外、战争、军人有关的诗歌,经常是你写一首,我来和一首。有一次杨素写了二首与边塞相关的诗,薛道衡和虞世基特别喜欢,写了好几首和诗,其中虞世基第二首和诗中有这么几句:“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与王昌龄这首《出塞》诗所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在中华传统诗歌的历史上,写边塞、军人这一类题材的诗歌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后来经过南北朝乐府、隋朝,直到唐朝,边塞诗创作水平和数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说,《出塞》这首诗本身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而达到了同类题材的巅峰。当我们读起这首诗时,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一首诗,更是中华优秀诗歌传统孕育出的激昂向上的品格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古代诗人作品的保存和流传非常不容易,很多诗歌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比如大家熟悉的大诗人李白,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目前能够看到的只有千余首。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和其他诗歌作品最开始是口口相传——就是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他再告诉更多的人……后来经过收集、整理,王昌龄的诗歌终于变成书籍,出版了。诗集的出版使得王昌龄的诗作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传播得也更广了,甚至由僧人传入日本,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朝万历、嘉靖、正德三朝都出版过《王昌龄集》,现在这些书年纪最大的差不多500岁了,需要在特殊条件下好好保存,所以主要收藏在那些能够保护古籍的图书馆,比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同学们如果有机会看到这些书,就去查查《出塞》这首诗是在诗集的哪一部分呢?好啦,关于《出塞》和王昌龄的诗今天就讲到这里。

 

练习题: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汉时关”最可能指的是哪两个地方?

A 阳关、嘉峪关 B 阳关、玉门关 C 嘉峪关、玉门关D 嘉峪关、剑门关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中“龙城飞将”最可能指的是谁?

A 蒙恬B 李广C 李陵D 李广利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李白写给谁的呢?

A 杜甫 B 汪伦 C 孟浩然 D 王昌龄

4、下列不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的是谁?

A 王维 B 王昌龄 C岑参 D 高适

 

答案:

1、B 阳关和玉门关

2、B 李广

3、D 王昌龄

4、A 王维



本期主播:瞿弦和

本期编辑:张伟丽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草原小镇|常春藤国际大奖小说系列|新闻总署推荐图书
草原小镇|常春藤国际大奖小说系列|新闻总署推荐图书
《草原小镇》是美国著名作家罗拉•英格斯•怀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荣获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 十五岁的小女孩罗拉,出生于美国的拓荒者家庭,她有个盲人姐姐玛丽,为了能够让玛丽继续留在大学,她克服困难,努力读书,最终成功在15岁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书,教书赚钱,帮助家里。 以雅俗共赏的简明文字,细腻描写拓荒时期的生活,展示另一种“与狼共舞”的生活态度。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或许都有过罗拉那样的烦恼------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貌衣着,也有了自己的追求者,会怀念从前的无忧无虑,又期待着成人的精彩生活,她们会犹豫,会妒忌同龄人,她们渴望被认同,有时想偷懒却希望自己做得更好…这本书细腻描绘了罗拉及同伴的生活及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贴心的知己。 这部充满爱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用浅显的语言造就致命的感动,教会孩子勇于面对、乐观向上。 它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深刻影响美国几代人的成长,是美国孩子最喜爱阅读的百种图书之一。 它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草原小镇》出自罗拉•英格斯•怀德小木屋系列丛书,它是这个系列九部作品中的第七部。在西部拓荒运动中,罗拉一家人开始了辗转的拓荒者生活。本书以劳拉成长的足迹为序,沿着罗拉一家人迁徙的步伐,以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小女孩六七岁的天真,十多岁少女的叛逆和嫉妒,为人妻为人母的贤惠……这些细腻的心路描写穿越时空,罗拉依然是女孩子们的心灵密友。沉醉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沉醉于罗拉一家人优雅、积极、乐观的人生状态中。当岁月模糊了童年的记忆,书中几个孩子细腻真实的成长心路,照亮了我们沉寂多时的童年时光。这个在困境中保持优雅和温馨的家庭,将时光打磨成诗。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罗拉那样的经历,但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11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