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Vieuxtemps Violin Concerto No.5 - 3. Allegro

00:00
01:12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安达《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
这套合辑是匈牙利伟大的钢琴家盖扎·安达担任独奏并指挥萨尔兹堡音乐院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全集录音。这套唱片是安达晚年的录音,边演奏边指挥,已然炉火纯青。作为莫扎特的诠释者代表人物,安达已经把莫扎特的音乐融入其生命之中。安达是比较早录制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的钢琴家,他认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一套完美的艺术系统。他演奏莫扎特的风格明净朴素,就像每天面对的书房里的玻璃窗一样。安达的演奏结合了精湛的技巧与歌唱般的旋律,分句有如人声,富特文格勒称他是“钢琴的吟唱诗人”。
布列兹《勋伯格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勋伯格的三部作品:1、与男低音歌唱家Siegmund Nimsgern、BBC合唱团、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唱配乐戏剧《幸运之手》,1981年3月12日在伦敦录音;2、与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管弦乐变奏曲》,1976年9月23日在伦敦录音;3、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升华之夜》,1973年9月24日在纽约录音。 勋伯格创作了4部音乐戏剧作品:1909年的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13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均运用自由无调性写成。1930年的独幕歌剧《日复一日》则是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作品。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也是一部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作品。 《升华之夜》是勋伯格早年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勋伯格早期创作的《升华之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求得调性的解放,勋柏格的中期创作勇于实践,作品转向“无调性”,令人难以接受。但在20年代,他终于完成了“十二音体系” 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的探索,音乐便又重新获得了秩序。而他用这种新秩序作成的第一件完整编制的乐队作品,便是1928年9月定稿的《管弦乐变奏曲》。
格里莫《水》
20
这张专辑中包括九位作曲家的作品:贝里欧《水钢琴》、武满彻《雨树素描II》、福雷《船歌》第五号、拉威尔《水之嬉戏》、阿尔贝尼兹《阿尔梅里亚》、李斯特《艾斯特庄园水的嬉戏》和杨纳切克《在雾中 - 行板》、最后是德彪西《沉没的教堂》。这些以水为题的音乐,通过尼汀·索尼创作和制作的七个“过渡”连接和编织进专辑中。格里莫很高兴能与这位获奖作曲家、DJ和多乐器演奏家合作,称赞他的能力,强调“人类普遍依赖于我们星球上最宝贵的资源”,并将“诗歌和哲学的不同观点编织成一个单一的、令人信服的音乐生态系统”。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亚当·拉罗姆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钢琴小品》,包括《为原创主题而作的变奏曲》作品21之1、《钢琴小品集》作品76、《狂想曲》作品79、《间奏曲》作品117。 勃拉姆斯晚年的创作删繁就简,以钢琴小品的方式,继续为克拉拉·舒曼谱曲,抒发隐秘的爱慕。这种私密的爱慕早在他盛年大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其实也能略窥一二,而在《间奏曲》作品117中更得到充分的展现。 勃拉姆斯的传记里提到,一直致力于推广勃拉姆斯作品的克拉拉曾致信道歉,因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继续胜任勃拉姆斯的大作品,或许这也是勃拉姆斯晚年专注小品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将三首行板风格的《间奏曲》放在一起,打破了通常组曲在速度上的对比习惯,选择一步步向内延伸,将私密的心理感受充分展现。虽然作曲家本人谱上写的是《间奏曲》,自己对出版社却声称这是“三首悲伤的摇篮曲”,但实际上除了第一首还带有些许摇篮曲的特征,二三首和传统摇篮曲的风格还是相差很远的,特别是第三首甚至采用了四二拍。明显勃拉姆斯已经不在意传统对体裁的定义,也不再是在音乐层面上追求自我实现的野心和抱负,或者继承前人的“历史使命”,而只剩下对恋人纯粹的爱,还有为之半生未见的无可奈何。
--
14
桑多尔·韦格《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
桑多尔·韦格《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桑多尔·韦格指挥萨尔兹堡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 这是一张深受世人欢迎的发烧盘,收录了莫扎特最著名的小夜曲与嬉游曲,再加上韦格优秀的演绎,而且录音堪称典范级,高中低各个频段都清晰扎实,整体效果平衡而充满色彩感。著名的《企鹅唱片指南》给予三星评价,让这张唱片无懈可击。现在采用24位XRCD技术重新制作,无论音乐感、解析力、音色和空间感都比旧版胜出许多,令原本的天碟级录音更添色彩。 优越的录音再现了杰出演奏的所有细节,平衡度极佳,听过这个录音后,你得承认它有极大的可能将作为这些曲目的最完美的一个版本。萨尔兹堡室内乐团是演绎莫扎特作品的专业音乐团队,乐手们的配合整齐精炼,表达效果极为明快,乐曲的速度进行得恰到好处,声部突出得开敛有当,显示了作为演奏莫扎特的特殊乐团在传统做法上的无比卓越。陈煐光评价:Sandor Vegh指挥Camerata Salzburg演出《Eine Kleine Nachtmusik》不独演奏好,连录音也可以列入示范级,弦乐音色可圈可点,松香味十足,残响也属适量,用屏风喇叭播放,除了高频最尽头有少许数码味之外,其余部分属天碟级。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此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降B大调嬉游曲》K.136、《降B大调嬉游曲》K.137,这两首嬉游曲是莫扎特十六岁时的杰出作品,尤其是前者更透出一种清新、流畅、洒脱、愉悦的阳光气质。韦格和萨尔兹堡室内乐团赋予了曲目极为优秀的表现力。
--
13
安妮·奎佛莱克《莫扎特》
安妮·奎佛莱克《莫扎特》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安妮·奎佛莱克演奏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包括《a小调回旋曲》、《为迪波尔的小步舞曲主题而作的变奏曲》、《c小调幻想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d小调幻想曲》。安妮·奎佛莱克的演奏继承德奥钢琴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 安妮·奎佛莱克(Anne Queffelec)法国乐坛辈分最高的女钢琴家,1948年1月17日出生于巴黎。安妮·奎佛莱克是钢琴大师布伦德尔的学生。1964年,她参加了巴黎室内乐钢琴比赛,获得一等奖。1968年她赢得了在慕尼黑的钢琴比赛的冠军。安妮·奎佛莱克被视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钢琴家之一,承继维也纳钢琴三杰衣钵。她不仅是著名的钢琴家,也是众所周知的室内独奏音乐艺术家。她曾获得法国胜利音乐大奖年度艺术家奖,是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法国的各大音乐节的常客,全世界各大著名音乐厅都十分欢迎这位出色的钢琴家。 《a小调回旋曲》K511,作于1787年。行板,主题为半音阶性质,中间转为C大调。第一插句为不断奏十六分音符细碎音型,中间部转为A大调后出现第二插句,主题第三次再以a小调出现,最后在经经过部平静地结束。A-B-A-C-A的结构式。 《为迪波尔的小步舞曲主题而作的9首变奏曲》K573,D大调,是莫扎特1789年在德国北方旅行时创作的。 《c小调幻想曲》K475,作于1785年。此曲与《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一起出版,呈献给特拉特耐隆夫人,是三首幻想曲最出名、最优秀的一首。这首幻想曲,柔板-快板-小行板-更快的快板-柔板。主题由前后两个动机组成,转成优美的旋律后加以反复。转为快板,在快速音群后有华彩,转为降B大调小行板,然后更快的快板有暴风雨般的快速音群,再转回慢板,有力地结束。 《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作于1784年。 《d小调幻想曲》K397/385g,大约作于1782年,4/4拍,行板。从结构、和弦、织体上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此曲由于它的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以及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及其解决来刻画出情感的撞击,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曲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上表现出两种情绪:即悲伤、忧郁和乐观、明朗的情绪,音乐对比强烈。
227
7
加琳·威尔森《贝多芬、舒曼·大提琴作品》
加琳·威尔森《贝多芬、舒曼·大提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荷兰大提琴家加琳·威尔森与钢琴家希尔克·阿文豪斯合作,演奏贝多芬、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贝多芬《C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一首,作于1815年,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此曲的结构极其自由,是从头到尾连续演奏的幻想曲风格奏鸣曲。此曲时而表达抑郁、时而表达苦笑、时而又表达幽默,被认为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开端。 贝多芬《D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二首,作于1815年。此曲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手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出色的一部。 舒曼《三首幻想小品》作品73,作于1849年。此曲是舒曼为数不多的管乐作品之一,原是为A调单簧管与钢琴而作,后被改编为大提琴的演奏版本,足以见其流传度之广。或许是因为舒曼的浪漫主义情怀赋予了这部作品特有的抒情性与歌唱性,使其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大提琴的作品序列中独树一帜。舒曼的作品并不以技巧性见长,如歌般的旋律和如诗般的意境才是人们喜爱其音乐的原因。 舒曼《五首民谣小品》作品102,作于1849年。此曲是舒曼为大提琴家格拉包所写的小品集,充满如诗般语调的美感。从标题民谣的字眼可以了解到作品含有民谣的素材。但使用民谣元素并非重点,民谣的字眼,衬托出简单中带有极大情绪起伏,此处的民谣风是舒曼追求纯粹的人性的渴望,以及对1849年爆发战争及政治上的动荡,所展现的一种国家情怀的影射。
50
1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英格丽·海布勒》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英格丽·海布勒》
这张专辑收录了英格丽·海布勒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钢琴作品。 海布勒从来没有束缚自己去选择曲目,但是她会很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与值得去弹的作品。在这个范围里,巴赫父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与肖邦是不可或缺的作曲家。虽然曲目有限,海布勒依然在音乐厅与录音室里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勤勉与热诚。过去四十年来,海布勒在飞利浦目录留下莫扎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包括四首所谓的“混合”、两首协奏回旋曲)与变奏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回旋曲等)录音;还有与谢霖合作的小提琴奏鸣曲、与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合作的双钢琴或四手联弹录音。而在室内乐的领域里,海布勒还留有莫扎特钢琴与木管五重奏K.452及两首钢琴四重奏唱片。海布勒对舒伯特的特殊偏爱可从她录制的钢琴奏鸣曲全集、乐团之时、即兴曲(附带一提,海布勒早年在Vox与Fontana也有留下八首即兴曲与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录音)中看出。除此以外,海布勒也录了一些舒伯特的舞曲音乐选曲、《鳟鱼》钢琴五重奏与小提琴及钢琴二重奏D.574(还是与谢霖合作)。海布勒演奏的海顿曲目极广,她的海顿系列奏鸣曲录音已经成为以古钢琴演奏的典范。本套专辑收录的是两首乐曲是以三角钢琴演奏的“现代”版本,包括《f小调行板与变奏》与《D大调钢琴协奏曲》。无论是音质或音调,以古钢琴演奏同时期曲目的效果一定比现代钢琴来得可靠,而海布勒在这方面也展现出她对古典钢琴的喜好。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与奏鸣曲中,海布勒全部采用古钢琴录音,曲目多半以轻快的作品为主,海布勒的诠释则兼具严谨慎重与轻松。在我认为,这些录音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原因在于海布勒演奏早期音乐时没有在曲中添入学院气息。本套专辑收录的巴赫《第六号法国组曲》是以现代钢琴录音。
25
44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与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大提琴协奏曲》。1962年和1964年在英国录制,采用独特的35mm电影胶片录音技术,比传统录音磁带拥有更凌厉的动态,更清晰的音质和更敏锐的瞬态反应,并几乎没有嘶嘶的底噪声。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年秋天,拉罗将此曲题献给大提琴家阿道夫·费雪。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要素,乐曲既带有浓厚的西班牙乡土色彩,也呈现出精致、潇洒、优美的典型法国风格。宽广连绵的主题个性特征,贯穿于全曲的民族气息,独特的节奏处理,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作曲家对大提琴这一很人容易被乐队淹没的乐器加以精心安排和巧妙处理,使乐曲整体十分融合平衡,独奏与乐队彼此衔接得非常贴切,获得了最佳效果,成为大提琴文库中珍贵得一曲。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72年,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常被认为是一部单曲。曲子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开始,随后第一主题便暴风骤雨般地汹涌而来。在接下来的两三分钟内,这个主题反复重现,并由大提琴扩展到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直到把整个乐队拖进来,以展现宏大的气势。第二部分,曲调优美而舒缓,极富歌唱性,大提琴的投入循序渐进,表达一次比一次充沛,如同一名舞者从青涩走向圆熟。第三部分又再现了第一主题,只是层次更加复杂,旋律比在第一部分中更加雄厚和沉稳。整部曲子绚丽多彩、形式严谨,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
--
9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凡格洛夫与帕帕诺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茨冈》。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这部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它罕见的标题。实质上,此曲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这样“名不副实”的现象。或许是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作者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这部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是题献给萨拉沙萨蒂的。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他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 拉威尔《茨冈》,作于1924年。拉威尔第三期的创作,发挥了印象派的风格,一心想表现自己本来的个性,略有倾向于古典派之势。此曲始终保持了简洁的样式,明白地呈现给人们拉威尔第三期作品的样相。以匈牙利民俗音乐为素材的这首曲子,是献给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约瑟夫的孙女伊利亚·达兰妮。此曲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在伦敦的拉威尔音乐节初演。它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的风格,由慢拍的拉散及快板的富力斯卡的两部分构成。曲中有许多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成为一首很热闹的独奏曲,在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变化上造成了非常优异的效果。这首曲子由含有忧愁的花奏风格的“徐缓拉散”乐段,及次第激烈快速的富力斯卡乐段的两部分构成。
69
9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钢琴小品》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钢琴小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格拉纳多斯的几部著名钢琴小品集。 《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是以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为创作特色的组曲,旋律优美流畅,既有巴斯克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也有吉他拨弦乐器的模仿,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曲风热情洋溢、生动活泼。 《升C大调音乐会快板》作于1903年,是格拉纳多斯应马德里音乐学院校长的要求,应征音乐学院学生的钢琴比赛用曲而创作的。此曲在当时获得了优胜奖。这是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中的艺术珍品,是他最为华丽和难度最大的作品。虽然它的演奏技巧非常难,但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它的喜爱,多次被钢琴家们灌录在唱片中。 《浪漫场景》作于1903年,并于1904年11月20日首次公演。这部作品是格拉那多斯最著名的钢琴组曲之一,在创作期间受到肖邦及同时期浪漫派音乐家舒曼、李斯特等人的影响,和早期的音乐创作相比,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了很大变化,其演奏技巧加难,音乐中无不充斥着快速琶音、多声部的音乐织体,作品无论从技巧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更具张力。此时的音乐创作,格拉那多斯将浪漫派技法融入到西班牙民族艺术文化中,其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趣味。该作无论在深度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拓展了其晚期杰出作品《戈雅之画》,著名钢琴家拉罗查曾说“自从发表《浪漫场景》以来,作品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洋溢的浪漫主义”。
--
14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古森斯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奈斯》。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此曲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拉罗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此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品28,作于1863年,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此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乐曲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与忧郁苍凉的凄婉情绪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充满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提琴的华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是圣-桑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 圣-桑《哈瓦奈斯》作品83,作于188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此曲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味,小提琴以明亮的情绪展开第一主题,旋律在歌唱性的起伏中,考验着演奏家慢板抒情的能力。这里取决于演奏家的理解,也许会听到模拟舞曲的优雅和节奏感。乐队的急奏引领了一个新的情绪,于快慢的强对比中,第一主题变化后呈现。在急奏插部的干预下,主题的发展始终走向略带忧伤的情绪,一种若即若离的气氛被揭示出来。在即将终结时,以定音鼓传达动机,小提琴表达深情的倾诉。第三部分,乐队先给予总结性的合奏,小提琴附和一遍以后,以滑音为标志,终于发起舞蹈气氛,释放一直压抑的欢快动机。但是很快,定音鼓伴着小提琴以较为宁静和眷恋的心绪走向结尾。
55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