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泽金《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12

吉泽金《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钢琴作品。德彪西音乐的优美是使这套合辑如此动听最主要的因素,吉泽金那天才般的表达技巧和对作品那极为透彻明白的理解,是这套合辑自发行至今都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保留三星,评论这样写道:“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作品享受了传奇式的地位……一些评论家仍然认为他战前演奏的德彪西作品更为出色。吉泽金的技艺已经为人熟知,无须宣传。正如布赖斯·莫里森在附录中所写,‘吉泽金的演奏极为敏感而个性化,功底扎实、技巧高超、毫无做作或怪癖,单从这一点看就应当受到承认。’这是一套值得所有钢琴家钻研的唱片。”这个评论语气冰冷,说得仿佛吉泽金的演奏广受好评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真正的实力,而只是几个评论家捧出来的名气。其所谓“值得钻研”的唱片也许真的只是代表此唱片质量高超,但听起来总觉得很不舒服。保留三星,当然是被立体声录音给宠坏的三个作者的单声道偏见导致的(该书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三颗星全用括号起来,通常表示该片的录音质量基本合格,例如某场有艺术价值的单声道录音,即使经过数字录音的处理,尚有较大改善音质的余地。”),一张CD的音质固然重要,但是演奏者的水平应该被予以更高的关注。 这套录音的演奏水平之高,完全可以弥补在单声道限制下的一点点录音瑕疵,而毫不影响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也毫不妨碍对吉泽金那精湛技艺的赞叹。因此,对《企鹅唱片指南》的评鉴,还是要持一点批判的态度为好。 可以考虑把这套录音与奇科利尼的演奏作比较,那是高下自现的。无论是对速度、节奏的让人叹服的精确把握,对色彩敏感的调节,对音响温厚大度的从容控制,还是对作品深刻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准确挖掘,吉泽金的演奏都全面盖过奇科利尼的糟糕演奏,后者的演奏简直让人皱眉,让人愤怒。这套合辑实为爱好德彪西的乐友收藏之首选。
节目(7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伯姆《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18
伯姆是和卡拉扬齐名的德奥派指挥大师。伯姆的演奏更为接近舒伯特的精神气质,和莫扎特相同,舒伯特也是一位早逝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创作自发性很强,在感情的深度、强度上与贝多芬有相像之处,但他缺乏贝多芬的英雄气质和思想上的深刻,创作技术上也不像贝多芬那样具有一无反顾的调性感觉,与贝多芬比较、他的诗人气质更为浓厚,维也纳的“烙印”更加清晰。而伯姆与卡拉扬的指挥理念与风格几乎相反,相对于卡拉扬的强大、浑厚与宏观,伯姆身上则流露出更为迷人的维也纳的细腻、明净与典雅,他棒下的舒伯特在精神气质、层次、微观的刻画上胜过卡拉扬。 《C大调第九交响曲》D944,又名“伟大”,一八二八年三月,舒伯特完成了这部历时三年多时间创作的作品,按照他原先的计划,他将把这部作品寄给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但协会在排练这部作品的时候发现此曲难度过高,无法演奏!不得已,舒伯特只好将其收回,谁想这一收回,这首《C大调“伟大”交响曲》从此以后便不见踪影。直到舒伯特逝世十余年之后,一八三九年,著名作曲家舒曼在拜访舒伯特的兄长费迪南时,从其珍藏的大量手稿中发现了这一伟大作品。在惊喜之余,他迅速将其送给远在德国莱比锡的门德尔松,门德尔松亲自指挥格万特豪斯(即布商大厦)交响乐团演奏了该曲的节录,而“乐团的每个成员都为此卓尔不凡的音乐作品感动不已!”演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乔伊斯《钢琴独奏录音全集》
12
这套专辑是澳大利亚钢琴家乔伊斯1933年至1945年期间录制的独奏全集。专辑收录了三十几位作曲家的钢琴独奏作品和改编作品,涵盖巴洛克、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等风格,超过六个小时的录音。 乔伊斯是英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托拜厄斯·马太(Tobias Matthay,1858-1945)的学生,她在1930-1933年跟随马太学习。马太1900年创办了自己的钢琴学校,实践和推广他的钢琴演奏技术理论和教学法。他在《触键的动作》一书中全面探讨了钢琴演奏与生理的关系,强调肌肉放松、前臂转动等理论。虽然引起各方面的争论,但他终究培养了不少著名钢琴家。他的教学法不仅在英国闻名,并传到欧洲和北美洲。
阿格丽奇与她的朋友们《双钢琴作品辑》
1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她的多位音乐家朋友一起,演奏著名的双钢琴作品。阿格丽奇1977年5月与科瓦谢维奇合作,演奏巴托克《双钢琴与敲击乐奏鸣曲》、莫扎特《行板与五个变奏》、德彪西《黑与白》,三首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两位钢琴家应付自如、配合默契,演奏效果非常和谐,可谓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阿格丽奇1982年8月在瑞士与弗莱雷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组曲》、拉威尔《大圆舞曲》、鲁托斯拉夫基《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弹得很火热,但过份勇猛,有点失控。不过从音响角度来说,这个1982年的录音非常靓声,是靓爆灯的杰作,两台大三角钢琴弹到气势如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佩拉希亚的艺术
佩拉希亚的艺术
这套10CD合辑是美国钢琴大师默里·佩拉希亚的演奏录音,涵盖了他40多年的演奏生涯,聆听时会被他抒情典雅、注重歌唱性的演奏风格折服。 默里·佩拉希亚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9岁进入曼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68年起,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霍尔晓夫斯基学习。1972年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曾于1981至1989年任英国奥尔德堡音乐节联合艺术总监。担任伦敦两座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教授,被利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钢琴演奏家默里·佩拉希亚一直活跃于全球音乐会舞台,是当代技艺最为精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2004年3月8日,为表彰默里·佩拉希亚对音乐所作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爵士称号。 在浪漫乐派的演奏中,佩拉希亚用稳固的节拍、清晰的音色与无懈可击的技巧来吸引他的乐迷,但在需要花功夫在色彩和塑造情境的音乐上,他的演奏就有过度“古典模式”之嫌,甚至因此有时听起来有些僵硬。但是在莫扎特录音的方面,佩拉希亚任独奏者及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这些录音有大多数都呈现出让有的清澄与弹性、卓越的气氛掌握,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现令人信服的作品“内在戏剧性”。在莫扎特所谓的“进行曲风格”协奏曲集里所展现的完美平衡,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曲子的主题旋律需要静谧的时刻,其它演奏者常会出现放大音量而过分强调的毛病。 佩拉希亚品的旋律弧线里,精巧地构思其运行,也使他成为甚具说服力的贝多芬演奏者。由海汀克指挥大会堂管弦乐团搭配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可说是在数字录音之后最优异的同曲参考版本之一,而在独奏的范畴里,他1989年所录制的《C小调32段变奏曲》Wo080,是个具有个性而饶富兴味的录音。这首曲子在1806年底谱成,由于拥有精炼的音符与各变奏之间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将它刻意塑型。然而佩拉希亚着温润的演出风格,稳健地维持大型旋律线的流畅性:他平衡一些无法避免的速度转换,即使在变化最大的各变奏连接部分,都能顺势滑过,拉近大调变奏与小调变奏之间的距离,完全自然而不着痕迹。
--
104
德国室内乐团《意大利小夜曲》
德国室内乐团《意大利小夜曲》
这张专辑是德国室内乐团演奏四部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帕伊谢洛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音乐会版、罗西尼《五重奏》、迈尔《六重奏》、里吉尼《小夜曲》。 乔瓦尼·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iello,1740-1816)意大利作曲家 。帕伊谢洛作有歌剧约100部,是18世纪后期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传遍意大利,他的趣歌剧尽管思想性不够深刻,但曲调优美、性格刻画巧妙,善于用管弦乐加强戏剧效果,对莫扎特的歌剧创作有一定的影响。除歌剧外,他还作有宗教音乐、交响曲和钢琴曲、协奏曲等。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威尼斯海湾的港口城市佩萨罗,1868年逝于法国巴黎,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 西蒙·迈尔(Simon Mayr,1763-1845)意大利作曲家。他出生于阿尔特曼斯泰因附近,是一位彻底意大利化了的德国人。他继承了尼可洛·约梅里的歌剧改革志愿,实现了引导意大利公众接受意大利正歌剧音乐在风格和体裁方面的变化。 温琴佐·里吉尼(Vincenzo Righini,1756.1.22-1812.8.19)意大利作曲家、歌手。出生于博洛尼亚。早年跟随马蒂尼学习。后在佛罗伦萨、罗马等地担任歌手。1774-1777年在布拉格工作,1774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在布拉格上演。1777年后前往维也纳。1787年曾短暂接任萨列里宫廷乐长的职位。之后搬往美因茨居住,成为选帝侯乐团的乐长。1793年成为普鲁士宫廷乐长,贝多芬曾根据他的小咏叹调创作《D大调变奏曲》。1812年里吉尼在博洛尼亚去世。
--
19
阿劳《肖邦作品辑》
阿劳《肖邦作品辑》
这套合辑是钢琴大师阿劳演奏肖邦的大部分钢琴作品,包括前奏曲、即兴曲、圆舞曲、叙事曲、谐谑曲、船歌、幻想曲、夜曲和两部协奏曲,担任协奏的是以色列指挥家以利亚胡·殷巴尔与伦敦爱乐乐团,可惜的是波兰舞曲只有一首《幻想波罗乃兹舞曲》。阿劳的演奏富于个性,而又充满感情,技术上无与伦比。据说他为人温和、儒雅,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厚实,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的称号,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即兴成分。阿劳认为艺术是神圣的、神秘的、灵性的东西。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心理治疗,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听阿劳弹琴,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世界不再那么喧闹、那么乱糟糟。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犹如一个弓箭手,弓、箭、靶的三点连成一体。阿劳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服务。
13
87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两部作品:1、由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与郑明勋指挥的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为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团而作的《双重协奏曲》;2、单簧管演奏家保罗·梅耶与卡普松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奏《单簧管五重奏》。卡普松兄弟的演奏得到评论界的盛赞,专辑被《留声机杂志》选为2008年2月“最佳古典唱片”。 《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作于1891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精华之作。作品中弦乐四重奏组与音色深邃富于表现力的单簧管浑然一体,曲调含蓄抒情,营造出温柔、沉静的浪漫气息,达到一种引起幽深的内心体验的艺术境界,成为室内乐领域的珍品。有人曾写下一段文字,准确地表达了聆听这部《单簧管五重奏》的感受:“我看见秋日的湖边,金色的落叶在日暮的湖水上轻轻飘落。我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不知不觉一滴眼泪悄悄滑落脸颊”。
2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