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德《莫扎特·伟大的钢琴奏鸣曲》
43

古尔德《莫扎特·伟大的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1967年-1974年录制的,收录了莫扎特的五部钢琴奏鸣曲。古尔德演绎的莫扎特有着巴洛克复调音乐一般经络分明的感觉。他的演奏具有独特的清晰感,左手的伴奏声部交待得异常清楚,并赋予独立的旋律性。右手的旋律线拉得非常长,虽然每个音都是用“半连奏”方式模仿古钢琴的音色,但整个乐句连绵不绝,没有一点断开的感觉。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也许只有莫扎特和古尔德一样,是在大圆外画着自己的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在他们的音乐中都找不到一点对世俗的表达。但他们还有——点近乎完全相反的东西:莫扎特就像是一层永远剥不开的球,它虽能使你觉得里面晶莹剔透,却总与你有—段永远不变的距离,而你似乎也有一些不情愿把它的壳给剥开。而古尔德则能在瞬间使你完全沉浸于他的世界中。
节目(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伯姆《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
这张专辑中包括莫扎特的三部著名小夜曲,由指挥大师伯姆带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录制。 流连晚宴的弦乐:《G大调第13号小夜曲》K525,穿着华服的绅士和淑女拿着酒杯,沉醉于享乐之中。乐队不定的演奏,轻快地旋律源源不绝流泻而出。这首轻松地弦乐小品《G大调第13号小夜曲》多半就是在上流社会如此的庆典或晚宴上演奏。如果是正式的演奏会上正襟危坐、屏息静听,恐怕就会失去曲子的趣味性。 《D大调第9号管弦乐小夜曲“邮号“》K320,在旅行回到萨尔兹堡之后,莫扎特开始对他的大主教老板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过,从1779年初到隔年夏天的一年半岁月里,他依然以宫廷音乐家的身份在大主教的官邸里任职。这段时间,他将旅行途中得来的灵感化为作品,杰作包括K.318、K.319、K.338三首交响曲。而管弦乐作品更是丰富,第9号小夜曲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 《D大调第6号管弦乐小夜曲》K239,1776年时的莫扎特,一方面在萨尔兹堡担任宫廷音乐家,一方面暂时停止写作交响曲,奏鸣曲等内容比较艰深的作品,开始转向创作社交性与娱乐性的音乐,因此写了很多小夜曲与嬉游曲,这些作品都具有优雅华丽的色彩。这首《D大调第6号管弦乐小夜曲》跟半年后的名作《哈夫纳小夜曲》,就是最能充分表现此种风格的作品。
杰拉德·考斯《中提琴传奇》
40
这套合辑是中提琴家杰拉德·考斯的演奏录音精选。杰拉德·考斯(Gerard Causse)法国中提琴家,担任巴黎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和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皇家学院中提琴教授。他的演奏音色掌控非常出色,饱满、韵味十足。“演奏中提琴意味着让这件乐器歌唱——也让自己歌唱,”杰拉德·考斯强调,他的演奏让中提琴发出独特的声音——深沉、怀旧和忧郁——歌唱得与众不同。这套合辑收录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广泛曲目,见证了非凡的事业,使考斯成为中提琴传奇。
雅尔维《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
16
这张专辑是雅尔维指挥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四部交响诗《阿尔卑斯交响曲》、《死与净化》、《英雄的生涯》、《唐璜》。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74
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拉拉·哈丝姬尔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变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考证)。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1782年间,地点是维也纳)。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尔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尔努力地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九段主题与变奏》是莫扎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尔却贴切地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尔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部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部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尔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部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尔都浪漫地“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沉思的风格。这两部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尔的演奏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5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