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希《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明希《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查尔斯·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夜曲》、《伊贝利亚》。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代表人物,他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后世的许多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海》大量运用独创的新手法,描绘出极度精致而又变幻莫测的管弦乐色彩,诗意盎然,是最典型的印象派杰作。《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未采用一般的夜曲形式创作的《夜曲》完美地表现了“夜曲”所暗示的多重印象与特殊的光影效果,勾画出黑夜的神秘之美。《伊贝利亚》选自管弦乐《意象》,是现今最受欢迎和最常演出的一首独立乐曲。查尔斯·明希是史上第一位获得格莱美奖的指挥家,先后两度获得该奖,而令他两次荣登格莱美大奖宝座的曲目恰恰都是印象派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德彪西的《意象》。在本辑中,他对德彪西的诠释自然柔和、精致典雅,在和谐的韵律中体现丰富的表情变化,耐人寻味。
节目(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彼得-简·贝尔德《斯卡拉蒂·奏鸣曲全集》
47
斯卡拉蒂一生中共作有550余首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大多是单一乐章,二段式,前后两半部都要反复,篇幅短小,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奏鸣曲旨在拓展链盘乐器的表现能力,其水准可与巴赫晚期作品媲美。斯卡拉蒂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在于对键盘乐技巧的革新,他引入许多新技巧,在西班牙创作的550首单乐章奏鸣曲既是练习曲又是预示着奏鸣曲形式的革命性作品。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
这张专辑是瓜奈里弦乐四重奏与钢琴家艾克斯、低音提琴家莱文合作,演奏舒伯特《鳟鱼五重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这个录音是瓜奈里弦乐四重奏在198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当时已经进入合作第20年阶段的他们,选择灌录这套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其中,除了与当时刚崛起的钢琴家艾克斯在《鳟鱼》五重奏中进行非常密切的对话,展现他们对新秀乐手惺惺相惜的爱护之情外,同时也选中了很少有人采用的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的弦乐五重奏版,邀请了低音提琴家莱文共同演奏,亲密的演奏流露出他们相知多年,对音乐的强烈喜爱之情。 舒伯特《A大调弦乐五重奏“鳟鱼”》D.667,作于1819年,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该曲后,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尼克拉斯·威廉《托·奥林·管弦乐作品》
--
这张专辑是尼克拉斯·威廉指挥科隆西德广播管弦乐团,演奏托·奥林的三部管弦乐作品:《瑞典舞曲》、《哥特兰岛舞曲》、《奥诺夫大师》。 托·奥林(Tor Aulin,1866-1914)瑞典小提琴家、作曲家。曾任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乐队首席。奥林广泛的演出活动,丰富了瑞典的文化生活。他作有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c小调第三号被认为是瑞典最好的小协之一,透露出舒曼、勃拉姆斯和布鲁赫对托·奥林的影响力。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13
7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让-吉恩·凯拉斯与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合作,演奏德彪西、普朗克的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包括:德彪西《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甚慢板圆舞曲》、《谐谑曲》、《间奏曲》;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小调小品》、《小夜曲》、《法兰西组曲》。 德彪西《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作于1910年,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常常像加了一层弱音效果,沙龙小品般的《甚慢板圆舞曲》不仅表现了沙龙里空虚如泡影一样的迷离气氛,更是添上了一层忧郁阴暗的色彩。 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43,此曲是古典与二十世纪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二十世纪新的和声手法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将大提琴演奏技巧发挥地淋漓尽致,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普朗克《法兰西组曲》作于1944年,源于对故乡法兰西普罗旺斯的美好童年回忆。
--
19
穆特《沉思曲》
穆特《沉思曲》
这张专辑是穆特1995年发行的一张精选辑,所选的四部作品分别是她与三位指挥大师(卡拉扬、穆蒂、小泽征尔)、四支世界顶级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爱乐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法国管弦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作品风格涵盖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 维瓦尔第《秋》,F大调,作品第8号,第三首。 莫扎特《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18,作于1775年10月。据说莫扎特创作此曲时,曾以博凯里尼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范本。因此曲第一乐章开头主题含军队进行曲节奏,故此曲有时被称为《军队》。 马斯奈《沉思曲》是一首深受乐迷喜爱的经典曲调,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既有甜蜜也有苦涩。小提琴圆润的音色在舒缓的节奏中,表达出泰伊斯的沉思冥想、内心的孤独和挣扎、灵与欲的激烈交战、怀疑和混乱、忧伤和後悔,到最终获得心灵平静的心路历程。最后主旋律又慢慢升起,传达出绵绵不绝的希望,回荡在人们心中。后来因为此曲的旋律相当优美,让人感动不已,常被人拿来独立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历久不衰的经典名曲,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251
8
李赫特《贝多芬、肖邦、德彪西》
李赫特《贝多芬、肖邦、德彪西》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1977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可爱的行板》、肖邦《圆舞曲》、《谐谑曲》、《船歌》、德彪西《贝加马斯克组曲》、《版画集》。 贝多芬《可爱的行板》WoO 57是他的得意之作,经常在社交性的音乐会中演奏,标题也是他亲自命名的。原准备当作《华伦斯坦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后因《华伦斯坦》先用了慢板,这首《可爱的行板》就成为独立乐曲。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尾奏。主题是用缓慢的F大调,以优美的、十分动人地奏出。 德彪西《贝加马斯克组曲》作于1890年。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采用法国传统曲音调注入崭新气息的《巴斯比舞曲》四个乐章组成,当中以《月光》最为出名,令德彪西名满天下,在宁静温柔的乐声中,仿佛能见到月光在湖面上荡漾,而那流动的瑟音,则带领着听众轻轻悠游。这个曼妙的乐音,至今还令无数的人们着迷不已,不但是印象音乐中精湛的作品,更是流行文化媒体的爱用配乐。 钢琴套曲《版画集》作于1903年,正是德彪西创作精力旺盛的时期,由《塔》、《格拉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三首以不同国家地区作为背景的乐曲组成。这部作品是被看作是印象主义流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德彪西在作品中用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手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之具备了典型的印象主义特征,这种大胆的创新和独特思维呈现出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奠定了德彪西在印象派钢琴音乐中的地位,为后来的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3
拉威尔、德彪西、福雷《弦乐四重奏》
拉威尔、德彪西、福雷《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法国年轻的室内乐组合埃比涅弦乐四重奏2008年2月录制的,演奏拉威尔、德彪西、福雷的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福雷《e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21,作于1924年,题献给他的学生拉威尔。此曲在他离世前两个月完成,是他的“天鹅之歌”。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
11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