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斯基父女《情迷西班牙·源自西班牙民歌》

麦斯基父女《情迷西班牙·源自西班牙民歌》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米莎·麦斯基与女儿钢琴家莉莉·麦斯基合作的第一张专辑,是父女俩在巴伐利亚的埃尔莫城堡演出的现场录音,收录了法雅、格拉纳多斯、萨拉萨蒂、阿尔贝尼兹、卡萨多、拉威尔等西班牙作曲家的民歌、舞曲作品(拉威尔虽然是法国作曲家,但他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创作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 米莎·麦斯基的女儿莉莉·麦斯基(Lily Maisky)是当代瞩目的青年钢琴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对父女合作演出了数百场音乐会。当莉莉被问到父亲对她的影响时,她说:“我们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有种与生俱来的相似。父亲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影响,我与父亲的合作中让我受益匪浅。” 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法雅是20世纪西班牙民族乐派的代表,在不同程度上都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阿尔贝尼兹的作品达200首以上,最著名的是他晚年所作的钢琴曲《西班牙组曲》12首。格拉纳多斯以钢琴组曲《戈耶斯卡斯》和《西班牙舞曲》而闻名于世法利亚的影响较大,作有舞剧《爱情魔法师》、《三角帽》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西班牙音乐演奏家有萨拉萨蒂,他是19世纪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之一,作有《西班牙舞曲》等。 专辑1-6首是法雅的组曲《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西班牙民谣音乐代表作之一。其中的《El pano moruno》、《Asturiana》、《Jota》、《Nana》、《Cancion》、《Polo》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西班牙民歌类型,原本都是人声演唱的歌曲,后来被Maurice Marechal改编成大提琴演奏的版本。据说,倒数第2首《白鸟之歌》(民间歌曲)是为了表达对西班牙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的敬意与缅怀而收录的。
节目(1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鲁特琴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演奏约翰·道兰德的鲁特琴音乐与舞曲。布里姆是把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妙音佳作搬上现代舞台的第一功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王牌作曲家约翰·道兰德的多情经典经由他的婆娑指尖闪耀今宵。 在布里姆时代,大部分世界顶级吉他演奏家们的右手都是塔雷加式的姿势,即,大拇指大幅度外放,其他手指相对并拢且与琴弦呈近90度角。布里姆、威廉姆斯、耶佩斯皆是如此,何况彼时的吉他皇帝安德烈·塞戈维亚有着甚于90度角的右手拨弦姿势。这种手势配合相应的指甲形状,让音色规整有力,坚而不炸、软而不塌、迅而不虚、缓而不粘,是以风靡那个时代。布里姆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手法演奏鲁特琴。然而,他的鲁特琴是特制的,抑或说,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都是以吉他的声学构思来仿制,介于文艺复兴鲁特琴与巴洛克鲁特琴之间,这样做出来的鲁特琴,有着跟吉他相似的琴弦张力和色彩变换,加上当时尼龙琴弦的普及,手指触感无二。以布里姆的手劲能让鲁特琴音色不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是直接以吉他做参考,鲁特琴的制作更像是依葫芦画瓢。 从最广义的当代吉他发展史来说,布里姆功在千秋,“鲁特琴大家”当之无愧。沉睡几百年的鲁特琴能够在二战后的混凝土中再生萌芽,在新思潮的烟云间浊浪清霞,很大程度上拜他所赐。
安娜·莫芙《女高音演唱专辑》
41
这套合辑是为了纪念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芙逝世十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限量版本,收录了她1960-1974年间的演唱录音,其中包含了四张首度发行CD的专辑。所有模拟母带均以24位/96kHz的技术加以数字化重新处理,效果更胜以往,是回味当代名演的最好选择。 在这套合辑中,安娜·莫芙与多位歌手合作,包含上个世代的男高音代表人物史帝法诺、贝冈吉与克劳斯。参与的指挥更包括莱布维兹、塞拉芬、史托科夫斯基、马格等。 安娜·莫芙(Anna Moffo,1932年6月27日-2006年3月11日)美国歌唱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有意大利血统。1950-60年代活跃于乐坛,因其歌声与美貌而受欢迎。好莱坞曾有意请她拍电影,但因母亲有意让她当修女而拒绝。1955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罗马的圣奇西利亚音乐院求学。二十三岁挑战《蝴蝶夫人》一角,让她一夕成名。之后她饰唱《法斯塔夫》与《梦游女》的女主角,结果吸引卡拉扬,邀请她到萨尔兹堡音乐节合作《法斯塔夫》以及此剧的唱片录音。而卡拉丝演唱的《波西米亚人》,也指定由她唱对手角色穆赛塔。当时的她可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1957年莫芙与制作人马里欧·兰夫蓝基结婚。1959年她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茶花女》之薇奥丽塔一角大获成功,并因此与剧团展开长期合作,而当1976年她退休时,也是选择此角色告别舞台。1960-1973年之间,在意大利当地的电视台担任主播,被选为意大利最美丽的10位女性之一。除了歌剧,她也演唱清歌剧与艺术歌曲,曾拍过四部电影。 莫芙的歌声柔和恬淡、用情真挚、细腻而温柔,对于乐曲中的抒情性控制得宜,由内而外散发出典雅高贵的气息。与戏剧性的作品相比,她更适合演唱抒情的作品。莫芙的嗓音低沉丰满、优雅,线条明晰匀称。虽然音量不大,但音色温暖而丰富,有着柔和的色彩和天鹅绒般舒适的低音区。她敏捷的花腔技术使她能胜任露契亚这样的高难度唱段。她与男高图克和男中音梅里尔合作演出的《茶花女》以她赋予主人公细腻感伤的演绎至今仍为人们称道。莫芙演唱的音质纯净清脆,线条明晰匀称,音量不大,却充盈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布伦德尔《1955-75年钢琴独奏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1955-1975年间的独奏录音。当布伦德尔在2008年结束了他的公开表演生涯时,发行了这套合辑,以表达对这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的敬意。这些录音是在布伦德尔达到他国际化演奏事业巅峰前录制的。从这些早期的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热情、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布伦德尔的演奏比后期更流畅、更真实,也更灵动。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钢琴小品》
拉罗查《格拉纳多斯·钢琴小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格拉纳多斯的几部著名钢琴小品集。 《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是以西班牙民间音乐元素为创作特色的组曲,旋律优美流畅,既有巴斯克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也有吉他拨弦乐器的模仿,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曲风热情洋溢、生动活泼。 《升C大调音乐会快板》作于1903年,是格拉纳多斯应马德里音乐学院校长的要求,应征音乐学院学生的钢琴比赛用曲而创作的。此曲在当时获得了优胜奖。这是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中的艺术珍品,是他最为华丽和难度最大的作品。虽然它的演奏技巧非常难,但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它的喜爱,多次被钢琴家们灌录在唱片中。 《浪漫场景》作于1903年,并于1904年11月20日首次公演。这部作品是格拉那多斯最著名的钢琴组曲之一,在创作期间受到肖邦及同时期浪漫派音乐家舒曼、李斯特等人的影响,和早期的音乐创作相比,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了很大变化,其演奏技巧加难,音乐中无不充斥着快速琶音、多声部的音乐织体,作品无论从技巧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更具张力。此时的音乐创作,格拉那多斯将浪漫派技法融入到西班牙民族艺术文化中,其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趣味。该作无论在深度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拓展了其晚期杰出作品《戈雅之画》,著名钢琴家拉罗查曾说“自从发表《浪漫场景》以来,作品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洋溢的浪漫主义”。
14
14
阿尔贝尼兹《伊比利亚、西班牙》
阿尔贝尼兹《伊比利亚、西班牙》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巴伦博伊姆演奏阿尔贝尼兹的《伊贝利亚》(第一、二卷)、《西班牙》。 钢琴组曲《伊贝利亚》,作于1906-1909年。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整部作品共由十二首曲子组成,分成四卷,每卷各含三首曲子。前三卷的九首完成于1906年,第十、十一首完成于1907年,而最后一曲则完成于他生命最后1909年的1月,该年5月他就病逝了。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钢琴组曲《西班牙》作品165,此曲是阿尔贝尼兹的中期作品,精致的旋律以及极具西班牙特色的音乐风格,使得这部作品耐人寻味。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钢琴来模仿吉他的音响效果。精致的和声、活跃的曲式结构、多变的调性以及民族民间舞蹈的运用都使得这部作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这部作品用精致的音乐语言,将西班牙丰富多变的音乐特点表现得生动而又深入人心。
--
12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巴伦博伊姆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作于1905年。此曲是他为数不多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主题基于西班牙民间音乐,表现该国特有乐器的效果(表现于节奏、调式、装饰音型等方面),法雅认为此曲是一些“交响印象”,音乐特性除喜庆以外也包含忧郁和神秘。全曲分三章:1、在海奈拉里菲宫的花园里,小快板的音乐平静而神秘;2、远处的舞蹈,精确的小快板;3、在科尔多瓦的山区花园里,活跃、快速的音乐比以前更加狂热、粗犷,富于激情与色彩。 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作于1906年,原为钢琴组曲,这张专辑中选用由恩里克·费尔南德斯-阿博斯(Enrique Fernandez-Arbos)改编的钢琴与管弦乐版本。此曲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
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这张专辑收录了安德烈·普列文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普朗克、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其中普列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莫扎特《第十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是莫扎特1784年作品,和《第十四钢琴协奏曲》都是为维也维钢琴家芭芭拉·普洛伊尔而写。本套专辑收录的另一部协奏曲风格与莫扎特完全不同。这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33年完成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这部协奏曲的终乐章里,小号与钢琴几乎扮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肖斯塔科维奇向俄罗斯传统协奏曲创作模式的挑战。在伯恩斯坦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普列文把这部协奏曲弹得极其光彩耀眼。另外两部协奏曲分别是格什温《F大调协奏曲》以及《蓝色狂想曲》,由普列文独奏并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F大调协奏曲》是在《蓝色狂想曲》大获成功后,由指挥家达姆罗希指挥首演。多年来,以演奏传统严肃乐曲为主的钢琴家虽然个个技巧高超,但是都无法掌握到这两部协奏曲的精髓,因为他们不了解爵士乐。这对普列文来说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能够完全的掌握《F大调协奏曲》与《蓝色狂想曲》里的爵士成分。 普列文也经常演奏普朗克的作品。普朗克和格什温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是普朗克不只写作器乐曲,他也创作管弦乐曲。虽然钢琴老师维纳一直鼓励他朝作曲发展,普朗克的作曲技巧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田园曲》、《触技曲》与《赞美诗》这三首小品看来简单,事实上却非常不容易演奏。其中如烈火般《触技曲》是最常演出的一首。即使音符如同地震般的涌出,音乐中仍不乏诗意的《急板》是霍洛维兹最喜欢的安可曲,也是普朗克在1934年题献给霍洛维兹的作品。
--
29
阿卡多《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
阿卡多《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阿卡多与意大利室乐团合作,演奏皮亚佐拉的几部作品。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o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再会诺尼诺》作于1959年。此曲是皮亚佐拉为其父所作之挽歌,也是他最著名以及最具风格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原曲以五重奏编制呈现,乐器包含班多钮手风琴、钢琴、小提琴、电吉他以及低音大提琴,现在则被广泛改编为各种不同编制演奏。 皮亚佐拉曾在1980年回忆他在创作这个作品时说道:“当时,我好像被天使包围着,使我写出如此绝妙的音符,我甚至对这一切深感怀疑。”皮亚佐拉至少采用了二十种不同的配器来演奏这首作品,可以说这个作品一直伴随了他的整个一生的演奏生涯。也有人将Adios Nonino直接译作“再见,爸爸”。
--
9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这张专辑是卡尔·戴维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德利布的音乐作品。包括《希尔薇娅》芭蕾组曲、歌剧《拉克美》选段、歌剧《国王寻乐》、《葛蓓莉娅》选段。 德利布(Delibes,1836-1891年)法国作曲家。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剧有关,他先后共完成了超过20出的歌剧和轻歌剧和三出芭蕾舞剧,他也有创作艺术歌曲等作品,但室乐、管弦乐作品则近乎欠奉。当中以芭蕾舞剧《葛蓓莉娅》、《希尔薇娅》、歌剧《拉克美》为他的代表作。 1870年德利布最著名的舞剧《葛蓓莉亚》首次演出。该剧结构完整,世态风俗的描绘色彩丰富、抒情喜剧形象突出,充分表现了德利布优美典雅的风格。1876年他的第二部舞剧《希尔薇亚》首次演出,这是一部神话题材的作品。音乐主题贯穿发展,舞蹈造型鲜明。德利布一共创作了20余部歌剧,其中以《拉克美》与《国王如是说》最为著名。1883年他的歌剧《拉克美》首次上演,这部东方色彩浓郁、心理刻画细腻、充满戏剧性的歌剧至今仍在欧美歌剧院经常演出。 德利布的作品与法国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旋律流畅优美、管弦乐配器清澈秀丽,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在各国颇为著名。他的舞剧音乐对欧洲芭蕾舞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柴科夫斯基等的舞剧音乐都深受其影响。此外,他还写有三十多首浪漫曲、歌曲以及一些合唱曲。 德利布于1881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884年被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德利布的创作以戏剧音乐为主,而其中又以芭蕾音乐成就最高。他大胆创新,丰富了人民风俗描绘的色彩,扩充了心理刻画的传统手法,并发展了戏剧性的因素,使芭蕾音乐进一步交响化,被称为“芭蕾音乐之父”。
17
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这张专辑收录了毛里奇奥·波利尼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李斯特、肖邦、舒伯特、韦伯恩、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独奏作品。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1942年1月5日-)意大利著名钢琴家。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 波利尼1942年出生于米兰,早期在卡罗·隆那提门下习琴,在九岁就举行独奏会。后来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向卡罗.维杜索学习,在1959年即在赛雷诺获得艾托瑞.波卓里钢琴大赛的首奖,次年在华沙的肖邦大赛里也是第一名,得到当时评审阿图.鲁宾斯坦的青睐,但后来他并没立刻发展出事业之高峰,他一度中断似锦的职业演奏生涯,追随阿图罗·班乃迪提·米凯兰杰利,以使自己的演奏完美无暇,自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一些音乐大城举行独奏会,与最顶尖的指挥与乐团合作,一直受到听众和评论家狂热地肯定,而且录制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唱片。 波利尼被视为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钢琴家,往现代乐派的曲目(例如布列兹、史托克豪森、贝里诺)所做的努力与从事社会政治运动一样多。作为一位钢琴家,在他的钢琴生涯里曾做出几次大胆的改变,在录音室里有着技巧完美至上的录音,现场演出则弥漫着音乐的冲劲,和高风险性的表演。他的演奏曲目,从葛苏阿到诺诺,都是无可取代的,如百科全书般的广度所向匹靡。
12
24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小提琴家杨天娲与钢琴家马库斯·哈杜拉合作,演奏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萨拉萨蒂改编意大利著名歌剧主题的小提琴音乐名作,杨天娲的演奏旋律动听抒情,引人入胜,技巧高超,极富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高贵、洒脱、奔放的气息。演奏弓法炫技,音乐处理大方,热情而细致,恰到好处,音色明亮通透,乐句起伏有致,极好发挥了小提琴极富歌唱性、连贯柔美的器乐特质。 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布罗·萨拉萨蒂被同时代的人喻为小提琴家的夜莺,曾有多首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均是题献于他。而在此同时,萨拉萨蒂也是一位作曲家,擅长从当时著名歌剧中抽取主题旋律或者以西班牙的主题和节奏为基础写成音乐会幻想曲,以展示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宣泄其丰富的音乐灵感与情感。 第一首《Homenaje a Rossini,Op.2》是取材于罗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Otello》,原来早年萨拉萨蒂是罗西尼家里的常客,并深得罗西尼的喜爱。这首曲子写于早期,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其创作技巧略带青涩,但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音乐语言中的华丽与炫目,不同的音乐主题有着不同的风格,惊喜不断,一开始短小精干的主题干净利落,精灵有趣而带有一些神秘感,稍作减弱与停顿,小提琴拉起了长句子的抒情旋律,中间部分钢琴一连串的跑动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与浅吟低唱的小提琴相辉映衬,忽然曲风一转,音乐变得强而有力,动感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录制专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年轻中国女孩杨天娲,年幼时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演奏感情细腻,充满激情,实在是一位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
49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朱利安·布里姆《古典吉他极品典藏》
这张专辑是吉他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的演奏录音精选,除了维瓦尔第、多兰和卡廷的4部作品外,均为西班牙和巴西作曲家的知名吉他作品。涵盖了布里姆自1959至1983年的唱片中的经典曲目,可以让你饱览大师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沧桑与辉煌。 值得一提的作品有:法拉的《磨坊主之舞》,热烈而富有感染力的扫弦使它成为一首非常流行的曲目。泰勒加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是脍制人口的小品,梦幻般的颤音对于布里姆来说简直是游刃有余。对吉他有革命性贡献的维拉-罗伯斯,其前奏曲深沉而带有大提琴的色彩。伊萨克·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题材作品是无数演奏家的保留曲目,甜美的《塞维丽亚》、激越的《阿斯图里亚斯》、明亮的《格拉那达》、辗转的《科尔多巴》,展现了西班牙各地的迷人风情。与伊萨克·阿尔贝尼兹同为钢琴家的恩里克·格拉那多斯,其作品也同样被改编为吉他曲,《西班牙组曲》的魅力长盛不衰。 最值得一提的是胡埃金·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这个版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杰出的几个版本之一。在约翰·伊里奥特·加迪那才华横溢的指挥棒下,布里姆与蒙托维尔第管弦乐团配合得天衣无缝,将这部协奏曲演绎得令听众如醉如痴。第一乐章的小快板从容不迫,铺陈得体又显豪情满胸。第二乐章柔板须在安静的氛围以中等偏大的音量放出。淙淙的琶音如思绪潺潺,令人柔肠百转。随着情绪逐渐热烈,忧郁被豪迈的情怀遣散,直至回肠荡气的三组扫弦,把内心的担忧和阴沉一扫而光。第三乐章把紧绷的感觉释放,明朗的音乐已经没有了第一乐章中对前途未卜的疑虑,吉他在柔和的弦乐衬托下,静静地结束全曲。
16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