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00:00
03:34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索科洛夫《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索科洛夫2019-2020年巡演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早期和晚期的奏鸣曲,以及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作品。这位“音乐魔术师”一直让全欧洲的观众和评论家着迷:“他的钢琴技艺是惊人的……但索科洛夫真正的魔力是在那一刻,在他创造现场音乐的艺术中,超越了时代,让我们期待演奏永远不会结束。” 索科洛夫一直以举办现场音乐会作为扩展演奏生涯的主要途径,这刚好与他所崇敬的古尔德大相径庭。身为一个职业钢琴家,索科洛夫严格挑选上台演奏的曲目,务必要让这些曲目了然于心之后才会介绍给世人。虽然已经拥有和世界上最顶尖的指挥与乐团合作过的经验,但索科洛夫还是比较喜欢钢琴独奏会(完美主义的必然特质),他赋予这些曲目崭新的面貌,至少脱去了俄国传统大师的沉重外衣,采用更轻盈的结构,呈现焕然一新的形象。索科洛夫的音粒触键相当具有“亮丽的完美感”,很多弱音的旋律演奏得相当梦幻,与李赫特等权威相比毫不逊色,不过接受俄式训练的索科洛夫,在乐曲情感的宣泄上也是毫不保留,国外许多现场乐评对他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强烈的爆发力,因而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演奏“融合了冰与火”。
李赫特《舒伯特、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演奏舒伯特、巴托克、席曼诺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独奏作品。这是1970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这是一场让钢琴爱好者垂涎欲滴的传奇音乐会,因为李赫特这位才华横溢的伟大艺术家,他的独奏会从头到尾都能抓住听众的心。录音虽然杂音不少,但能很好地捕捉到现场的气氛。 开场气势逼人的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将座无虚席的音乐厅中,每一位观众的注意力都牢牢吸引,让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李赫特的演奏充满无法抑制的情感,终曲的塔兰泰拉以比快板更快的速度演奏,激动人心。 接着是巴托克15首小品,被编织成一个无缝的整体,结尾充斥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仿佛李赫特挖掘出埋藏已久的原始音乐喷涌的能量。之后,李赫特在席曼诺夫斯基的两首小品中,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侵略性、毁灭性,虽然音乐本身并不容易听懂。最后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是1943年由李赫特本人首演的。普罗科菲耶夫所有的愤怒和绝望都体现在一种不受抑制的、原始的情感上,这种情感很少能在唱片上如此生动地表现出来。
埃雷德《普契尼·图兰多》(全本歌剧)
34
这是录音史上首个立体声版《图兰多》全剧录音,阵容强大,剧中主角由瑞典女高音歌王因格·伯赫担任,男主角卡拉夫则更是由有“黄金小号”之称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莫纳科担纲,和卡拉丝齐名的意大利歌唱家苔巴尔蒂演唱剧中另一个主要角色柳儿,堪称珠联璧合。伯赫在其演唱生涯晚期留下此录音,至为难得。虽然为歌剧立体声录音初试啼声之作,但其发烧效果直逼当代最新数码录音。 《图兰多》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多》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多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多。卡拉夫王子被图兰多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多”。但图兰多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多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洁姬·伊凡可《觉醒》
洁姬·伊凡可《觉醒》
这是洁姬·伊凡可的演唱录音,要让歌迷的听觉再次甦醒,感受直达天听的美声魅力。当年稚嫩的洁姬,如今蜕变成为美丽蝴蝶展翅高飞,她那益发成熟的歌唱风格,再次唤醒我们对于美声的渴望与悸动。专辑由制作过美声男伶、海莉、凯瑟琳·詹金斯的超级唱片制作人尼克·派翠克亲自操刀,收录了十二首歌曲,依旧以洁姬最擅长的古典跨界曲目为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她翻唱了HBO热门影集《冰与火之歌》里的经典插曲《卡斯特梅的雨季》,这是一首描述兰尼斯特家族有债必偿的哀凄歌曲,原先是由男声演唱,但交由洁姬重新诠释后,那如奇幻史诗般的音乐效果更加凸显,因此成为首波主打歌。 专辑第一首安排了启蒙洁姬音乐天份的《歌剧魅影》插曲《Think of Me》。此外,她也诠释电影配乐大师颜尼欧·莫利克奈电影《狂沙十万里》的著名主题曲《Your Love》、U2葛莱美奖专辑《约书亚树》中的超级金曲《With or Without You》、荷兰哥德金属乐团:致命诱惑于2005年推出的畅销单曲《Memories》等等,充分展现洁姬掌握不同风格的跨界唱功。洁姬曾经表示:“我还是渴望诠释古典乐曲,这确实有别于其他孩子,而且古典音乐更能表达真正的情感。”于是在这张专辑中,她演唱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卡西尼的《圣母颂》等作品,而此辑更为洁姬量身打造两首全新歌曲《Take Me There》与《Open Fields of Grace》。
116
12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指挥大师奥曼迪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录音版本。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维兹指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壮丽;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绽的秀美。琴声中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挚爱,也弥漫着去国难返的悲伤。第一乐章开始不久,钢琴沉稳引入的那几个小节,分明是大师低低的呢喃:“啊,这是我的祖国。” 与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经历,使得霍洛维兹对这部作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领悟;他凭借高超的演奏能力,游刃有余地演奏这部令多数演奏者望而却步的作品,特别是大师对节奏的把握,让整部作品从容展开,分外动人。同样身为伟大钢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玛尼诺夫,在听过他的演奏后,也由衷地称赞霍洛维兹演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听霍洛维兹演奏的这部作品,都会不由得感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幅员广阔、风光多姿的国度,才有可能诞生这种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雄壮、时而隽永;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动人乐章来。尤其是乐曲中波澜壮阔的宏伟气魄,是其他出生于欧洲的音乐家无法具备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贝多芬,他的气势也只是个人同命运的抗争。霍洛维兹演奏《第三钢琴协奏曲》时所展现出来雄浑的气魄,正是俄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底蕴的真实体现。
127
3
希拉里·哈恩《世纪典藏》
希拉里·哈恩《世纪典藏》
这套双CD精选辑是希拉里·哈恩发行的五张专辑的精华,CD1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开头、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缠绵悱恻的行板接续、再绕到巴赫的《恰空舞曲》,最后以勃拉姆斯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协奏曲》结束;CD2则以贝多芬与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起首,以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随想曲乐章作结,充分展现了哈恩的音乐技巧与内涵。 从这套专辑中可以感受到“天之骄女”无与伦比的知性小提琴演奏。成熟与内涵,从来都被视为岁月的沉淀、阅历的彰显,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尤其在艺术造诣方面,它更是得到无数伟大音乐家的印证,然而今天,这一准则被希拉里·哈恩推翻——1980年出生的她,18岁首次提名格莱美奖、24岁摘得格莱美桂冠、29岁获得《留声机》杂志年度艺术家头衔、2009年再次摘取格莱美最佳器乐演奏奖……她是现今小提琴界罕见的收获了世界上所有顶级音乐奖项的“大满贯”音乐家。    希拉里·哈恩被慕尼黑《南德意志日报》赞为“仅一世纪才见到一次”的小提琴奇才,《时代周刊》杂志的知名乐评人特里·泰奇奥特听过希拉里·哈恩的演奏后赞扬道:“她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奏稳健扎实。即使是烂醉如泥,或者是愤世嫉俗的乐评家们,都要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    专注,是哈恩最大的演奏特点,她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音调精准、毫无瑕疵。她的演奏深刻人心,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精湛的技艺,也因为她表演时所投入的智慧,她夺目的表演才能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确信,这确信使她游弋于古典大师们浩瀚的作品海洋时向世人展示了她一种骨子里的从容,她向世人证明,艺术的成熟稳重与年龄无关。
274
10
盖利安诺《跨越爵士与古典的手风琴大师》
盖利安诺《跨越爵士与古典的手风琴大师》
理查·盖利安诺(Richard Galliano)出生于1950年12月12日,是皮亚佐拉最后一个关门弟子。这位有着意大利血统的法国人,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手风琴家,其手风琴技巧令人炫目,尤其是演奏皮亚佐拉的名曲《自由探戈》,在后世的无数版本中,这是最耀眼令人赞叹的。除了《自由探戈》,如果从未听过理查·盖利安诺演奏的音乐,推荐两首《Vuelvo al sur》和《New York Tango》,前者也是皮亚佐拉的名曲,连电子组合Gotan Project的演绎都令人印象深刻,自是不用说。后者则是盖利安诺的作品,他融入了即兴爵士的手法,豪华的乐队伴奏,是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的新探戈的尝试。 理查·盖利安诺四岁起就跟随其父练习手风琴,少年时代迷恋上了爵士,尤其从小号手Clifford Brown的音乐中得到启示,并很快驱使他投入到爵士音乐这片新天地中,1970年代他移居法国后,就开始为一些著名的爵士乐手伴奏,诸如Chet Baker、Ron Carter、Michel Petrucciani、Jan Garbarek等。直到他遇见给他带来巨大影响的人: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理查·盖利安诺曾经说过,皮亚佐拉就是他的导师,引导他掌握自己的风格,并一直鼓励他,让他充满信心,直到皮亚佐拉逝世,他们一直是伙伴关系。在与皮亚佐拉合作这段时期内,盖利安诺重拾欧洲民谣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探戈。虽然手风琴bandoneon琴作为一样非常本土化特殊的民间乐器,在爵士乐中绝少有成功者,且难登高雅之堂,但是盖利安诺却成功地将探戈这种小酒馆式的小调舞曲以手风琴与管弦乐队合作的手法来演绎,有时候甚至气势恢弘,带有强烈的英雄诗歌体般的气韵。
71
62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这套合辑收录了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伯特八部交响曲的录音。 舒伯特一生写了九部交响曲 (以及一部所谓真正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暂且不算在内),其中第七部的原稿早就遗失了,仅有八部传世。舒伯特的交响曲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前六首交响曲形式是古典的,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影响很大,在配器上也多有仿效;到了第八、第九号交响曲时却有了较明显的浪漫情韵,独特的配器风格突然成熟,配器温暖而多彩。 舒伯特的交响曲,在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这对黄金组合的演绎下,散发出了非常美好的芬芳气味和温润的色彩,即使它其中多多少少总有那么一丝丝忧郁。 在面世的各种舒伯特交响曲辑中,伯姆指挥的这套综合水平是很高的,风格也是最适合的。 伯姆这套录音完成于大师60-70岁之间,这对于指挥家来说确实是黄金时期。封面上的写法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舒伯特八部交响曲》而并非《舒伯特交响曲全集》,这样写是最为严谨的方式,因为现存的这几部舒伯特交响曲,加上手稿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否是舒伯特的全部交响乐作品还存有疑问。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柏林爱乐乐团的纪律性被大师津津乐道。伯姆处理舒伯特交响曲时十分注重乐曲结构的均衡,因为这可能是舒伯特交响乐作品的硬伤,只有体现出更完整和清晰的结构,才不至于使作品显得过于分散。对于早期作品,大师处理的很生动和优雅,旋律流畅自然,木管的演奏生动可爱,弦乐表情细腻,全奏富有能量,快乐章的演奏拥有滚滚向前的动力,生机勃勃。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似乎一下子跳到浪漫主义滚滚洪流之中了(也许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舒伯特的转型作品)。《第八交响曲》大师选择的速度偏慢,但也并没有使音乐流于悲伤,首乐章神秘而略带压抑的气氛烘托的十分到位,每次聆听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总觉得这是一部“神秘主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有着马勒式的迷茫和彷徨,但并没有恐慌和不安,忧伤中透着一种静谧和安详,这部作品似乎在整个交响乐的历史中始终有着一种独特和难以言说的气质。《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史诗般宏大的作品,伯姆把握宏大作品的能力在这里一览无余,除了对于铜管乐处理显得有些谨慎以外,大师对于“伟大”交响曲的诠释着眼大局,并没有过分强调音乐的外在效果,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似乎也比较克制,但音乐表达到位即可,过于极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129
3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