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利安诺《跨越爵士与古典的手风琴大师》
194

盖利安诺《跨越爵士与古典的手风琴大师》

理查·盖利安诺(Richard Galliano)出生于1950年12月12日,是皮亚佐拉最后一个关门弟子。这位有着意大利血统的法国人,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手风琴家,其手风琴技巧令人炫目,尤其是演奏皮亚佐拉的名曲《自由探戈》,在后世的无数版本中,这是最耀眼令人赞叹的。除了《自由探戈》,如果从未听过理查·盖利安诺演奏的音乐,推荐两首《Vuelvo al sur》和《New York Tango》,前者也是皮亚佐拉的名曲,连电子组合Gotan Project的演绎都令人印象深刻,自是不用说。后者则是盖利安诺的作品,他融入了即兴爵士的手法,豪华的乐队伴奏,是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的新探戈的尝试。 理查·盖利安诺四岁起就跟随其父练习手风琴,少年时代迷恋上了爵士,尤其从小号手Clifford Brown的音乐中得到启示,并很快驱使他投入到爵士音乐这片新天地中,1970年代他移居法国后,就开始为一些著名的爵士乐手伴奏,诸如Chet Baker、Ron Carter、Michel Petrucciani、Jan Garbarek等。直到他遇见给他带来巨大影响的人: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理查·盖利安诺曾经说过,皮亚佐拉就是他的导师,引导他掌握自己的风格,并一直鼓励他,让他充满信心,直到皮亚佐拉逝世,他们一直是伙伴关系。在与皮亚佐拉合作这段时期内,盖利安诺重拾欧洲民谣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探戈。虽然手风琴bandoneon琴作为一样非常本土化特殊的民间乐器,在爵士乐中绝少有成功者,且难登高雅之堂,但是盖利安诺却成功地将探戈这种小酒馆式的小调舞曲以手风琴与管弦乐队合作的手法来演绎,有时候甚至气势恢弘,带有强烈的英雄诗歌体般的气韵。
节目(6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穆洛娃《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小提琴家维多利亚·穆洛娃独奏,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绎柴科夫斯基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穆洛娃录制的首张专辑,获得法国唱片大奖。她的演奏技巧娴熟,圆润丰满,虽然表面冷峻、理智但内心却仍给人以热情奔放的印象。穆洛娃的演奏在“理智”、“含蓄”中透着一种内在的激情,这种激情给予人们心灵的震慑远比那些外表张扬的演奏要深刻许多,这也使得她对这两部曲子的演绎达到了至佳之境。
彼得-简·贝尔德《斯卡拉蒂·奏鸣曲全集》
74
斯卡拉蒂一生中共作有550余首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大多是单一乐章,二段式,前后两半部都要反复,篇幅短小,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奏鸣曲旨在拓展链盘乐器的表现能力,其水准可与巴赫晚期作品媲美。斯卡拉蒂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在于对键盘乐技巧的革新,他引入许多新技巧,在西班牙创作的550首单乐章奏鸣曲既是练习曲又是预示着奏鸣曲形式的革命性作品。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伯恩斯坦指挥的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所罗门”》作于1916年,作曲家原想根据《圣经》创作人声作品,但出于对希伯莱语的把握不足,一直未曾动笔。直到作曲家遇到俄国大提琴家巴尔扬斯基,建议作曲家创作一首大提琴作品,他就用大提琴代替人声,创作了这首《希伯来狂想曲“所罗门”》,其实作品形式类似一部单乐章协奏曲,作品反映“贯穿于圣经中的复杂,热情和激动的精神”,努力发掘“沉睡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神圣的种族感情”。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克莱默《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奏鸣曲》
克莱默《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奏鸣曲》
这套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大师吉顿·克莱默演奏的小提琴奏鸣曲录音,包括:1、与钢琴家阿格丽奇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舒曼《第一、二小提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二小提琴奏鸣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五条旋律》、巴托克和杨纳切克《小提琴奏鸣曲》、梅西安《主题与变奏》;2、与钢琴家瓦列里·阿法纳西耶夫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布索尼《第二小提琴奏鸣曲》;3、与钢琴家奥列格·迈森伯格合作的理查·施特劳斯《小提琴奏鸣曲》。 克莱默与阿格丽奇于1984年开始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录制。由于种种原因,全集经过了十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经过十年的磨砺,他们之间的配合已经炉火纯青。小提琴的声音比较靠前,使得克莱默细腻多变的音色有清晰的表现;钢琴的音场有一定的宽度和纵深感,与小提琴形成两个清晰的层次,交相辉映。 克莱默和阿格里奇都是个性极强的演奏家,但在合作中,克莱默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其细腻优美的音色变化,在乐段之间的对比上有较大的起伏,在一些旋律段落中又尽力突出音乐的抒情性。阿格里奇则对钢琴的分量的把握非常准确,她并没有更多地突出钢琴,而把大部分表现空间留给了小提琴,但是在结构性和弦支撑上则给旋律以坚实的支持。这就使得作品整体的平衡感极佳,两人的合作在旋律流畅性和乐段交接点上的转换则真正显示出他们的默契。
485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