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春秋36:详细拆解崤之战

00:00
37:3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尹铮铮

尹铮铮

铮铮哥每天都跟你聊几件事儿,约不?
关注
铮眼看世界
3295
铮铮拍案,观察世界的另一面
尹铮铮通识课
135
什么是通识教育?简单来说,学校的应试教育是教你不停地认识花草树木,通识教育则是教你从一朵花、一株草和一棵树开始,认识一整片森林。 好多人错过了接通识教育的机会,但是不要灰心,大家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弥补这个短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必要的。自己以身作则,还可以感染家庭成员,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引导和激励作用。 互联网这么发达,网络上有好多有用的、免费的资源等待大家发现和利用。希望大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崤之战历史背景

# 秦穆公战略决策

# 蹇叔劝阻秦穆公

# 孟明视领军远征

# 先轸主战理由分析

# 劳师袭远战略缺陷

# 郑国外交应对策略

# 晋国伏击战术部署

# 王孙满预言秦军败

# 伏击战地形优势

# 秦晋关系后续演变

# 战略决策失误分析

# 周天子北门礼节失

# 歼灭战残酷性描述

# 三年复仇战役结果

崤之战是《左传》记载的经典战役,背景源于秦穆公的战略决策。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听信驻郑国大夫杞子的建议,企图偷袭郑国。蹇叔劝阻秦穆公,指出劳师袭远的战略缺陷:远程行军易暴露意图,且郑国早有防备。但秦穆公仍派孟明视领军远征,最终因郑国商人弦高假扮使者示警,秦军被迫放弃计划。
秦军返程途经周天子北门时,因未遵礼节下马步行,被年幼的王孙满预言“轻狂无礼必败”。晋国趁秦军回师时,在主战派先轸的主导下,以“不哀吾丧”和“伐同姓国”为名,于崤山险地设伏。晋国伏击战术部署利用地形优势,发动歼灭战,秦军全军覆没,史称“匹马只轮无反”。
战后,秦晋关系后续演变剧烈。孟明视被释放后,三年内两度伐晋复仇,最终“济河焚舟”逼退晋军,但晋国仍占据战略优势。此战暴露秦国战略决策失误,如劳师袭远和忽视盟友关系,同时凸显晋国对地缘威胁的果断应对。
战役影响深远,秦军惨败促使秦国反思扩张策略,而晋国虽胜却激化与秦的矛盾。崤之战的残酷性描述成为春秋军事史典型战例,其历史背景与后续演变亦为研究春秋大国博弈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