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霖、鲁宾斯坦《贝多芬·春天、克鲁采》
22

谢霖、鲁宾斯坦《贝多芬·春天、克鲁采》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谢霖与钢琴巨匠鲁宾斯坦合作,演奏贝多芬3部《小提琴奏鸣曲》。专辑以20Bit的技术录制,演奏、录音水平一流,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专辑不仅记录了鲁宾斯坦与谢霖这两位20世纪演奏大师的一次经典合作,同时也见证了他们一段传奇般的深厚友谊。鲁宾斯坦高贵的浪漫气质,谢霖学者风范的优雅将贝多芬演绎得生机勃勃、青春焕发。由谢霖和鲁宾斯坦联袂献演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是录音史上一段精彩的见证,两大巨匠的对话无比的浪漫、多情,将《春天》的明媚、温馨和灿烂,以及《克鲁采》的矫情表现得让人心醉神迷。两个旅居美洲的波兰人在音乐上的对话无比和谐默契,无论是《春天》,还是《克鲁采》,这个版本都是最值得收藏的录音之一。 贝多芬一生共写有10首小提琴奏鸣曲,在继承古典奏鸣曲的基础上开始赋予钢琴部分相当份量的主导地位,他在两件乐器融合和对抗上所作的创新和尝试将独奏乐器与钢琴的奏鸣曲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重要性,在于他将小提琴与钢琴这两项乐器展现出合作又竞争的和谐二重奏,将过去多只被看待为沙龙音乐的小提琴曲,提升为登堂入室的艺术杰作。
节目(1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勃拉姆斯《协奏曲、变奏曲、匈牙利舞曲》
--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钢琴家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与德米特里·利斯指挥的俄罗斯乌拉尔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附带由别列佐夫斯基独奏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三首《匈牙利舞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此曲与勃拉姆斯的其他变奏曲多半是在小范围的沙龙里演奏不同,是完全作为音乐厅的音乐会之用,演奏效果辉煌,是一首炫技性作品。共28段变奏,此曲被视为挑战李斯特的炫技之作,除了高难的炫技演奏外,依然有着勃拉姆斯式的伤感情怀。勃拉姆斯喜欢变奏曲,这也是他倾向于古典形式的证据。 《g小调第一号匈牙利舞曲》约作于1869年前,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此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钢琴家克拉拉·舒曼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查尔斯·马克拉斯《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60
这套合辑是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与布拉格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创作的所有交响曲。这一系列的录音开始于1986年,是由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与一些最著名的莫扎特研究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了解当时管弦乐队的大小和乐手的位置、乐段反复的运用、乐句清晰度和拍子。而布拉格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传统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李赫特《钢琴独奏录音辑》
46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的多张钢琴独奏唱片。虽然李赫特通常避免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但这个系列的作品和作曲家的范围广泛而丰富。李赫特不喜欢在录音棚演奏,但合辑中大部分的录音资料,包括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韦伯《d小调奏鸣曲》、德彪西《Estampes》、斯克里亚宾《第五奏鸣曲》和舒曼《C大调幻想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的六首《前奏曲和赋格曲》仍然是经典的录音室录音。 从1956年到1992年,这套合辑还展示了李赫特从难以捉摸的激情青年到朴素的键盘老手的演变过程。如果李赫特对晚期巴赫和莫扎特作品的“素简”式诠释是一种后天的品味,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这位钢琴家的专注和迷人的演奏是多么引人入胜。以前错过这些唱片的李赫特粉丝会发现这套合辑是真正的性价比逆天。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巴克豪斯《1966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录音》
巴克豪斯《1966年萨尔兹堡音乐节录音》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巴克豪斯1966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选曲、莫扎特两部《钢琴奏鸣曲》、贝多芬两部《钢琴奏鸣曲》。 萨尔兹堡音乐节是纪念天才作曲家莫扎特,每年夏季在他的出生地举行的盛会。从1877年首届莫扎特音乐节算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少著名指挥家如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托斯卡尼尼、福特文格勒、伯姆和卡拉扬等人都曾在音乐节上执棒。1960年新的音乐节大厅建成开放,它能容纳2000多名观众,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舞台。除了歌剧,音乐节还包括管弦乐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和独奏、独唱音乐会。理查·施特劳斯、奥尔夫等著名现代作曲家的新作,都曾在音乐节上首演。由于有众多演艺名家竞相前往献艺,因此,萨尔兹堡音乐节成为当今最激动人心的音乐节。 威廉·巴克豪斯1953年开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演出。这张专辑收录的是他1966年7月30日在该音乐节的一场音乐会实况。曲目有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两部前奏曲与赋格、莫扎特的两部钢琴奏鸣曲(KV283、KV331),还有贝多芬的第23、32钢琴奏鸣曲。当时巴克豪斯已是82岁的耄耋之年,从整体看,他已蜕尽往日“狮王”的威风,变得超然淡泊。 在这张专辑里,尽管我们无法再欣赏到他那重锤般的琴声,惊天地泣鬼神的皇者气派,但却能领略到他遍尝人生滋味的智者风采。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两部前奏曲与赋格,在巴克豪斯的指下铺陈得错落有致、缜密精巧,梳理清晰的声部和精准的速度无不闪烁出理性的光辉。这份火候没有数十年功力而只靠手指头的灵敏,是难以达到的。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大都在明快中略带忧郁,就像远方飘着一丝乌云的睛朗天空。《第11钢琴奏鸣曲》KV331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更因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而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巴克豪斯在迪卡的录音以干净利落的指法,带给听众清澈澄明的体验,而在这个现场演奏中,他却降低弹奏中的颗粒性,突出乐句间的圆滑连接,使音乐更纯净。当然就像辛弃疾的那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对天气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感悟,就只好由各人自己去品味了。
--
12
索尔蒂《作为钢琴家、指挥家的首次录音》
索尔蒂《作为钢琴家、指挥家的首次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指挥家乔治·索尔蒂爵士与伦敦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合作,1947-1958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第五交响曲》、巴托克《舞曲组曲》、《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乐队协奏曲》、柯达伊《哈里·亚诺什组曲》、理查·施特劳斯《埃莱克特拉》。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1947年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作为钢琴家与小提琴家库伦坎普(《勃拉姆斯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合作,并在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担任指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继续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家,留下了250多张伟大的唱片(包括45部完整的歌剧)主要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芝加哥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他的唱片赢得了许多国际荣誉,包括32项格莱美奖,比任何其他古典或流行唱片艺术家都多。 索尔蒂爵士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巴托克学习钢琴,随多纳伊、柯达伊学习作曲。虽然他作为钢琴家首次在音乐会中亮相,但他很快就被布达佩斯歌剧院聘为指挥。1937年,托斯卡尼尼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选他为助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索尔蒂爵士以难民身份前往瑞士,再次以钢琴谋生。1942年,他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27
39
内田光子《舒伯特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舒伯特钢琴作品》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内田光子演奏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包括12部钢琴奏鸣曲、《音乐瞬间》、两部《德国舞曲》、两部《即兴曲》和钢琴小品。内田光子的演奏琴声如诉,可以瞬间触动你的心弦。内田光子的音乐性深刻而又有明晰的理智,善于营造深邃细腻的魔力,散发出有如陈年佳酿般的芳醇。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除了歌曲之外,舒伯特在室内乐与器乐演奏的量方面也相当丰富,21部的钢琴奏鸣曲浩浩荡荡也算是一大成就。 其中后三部奏鸣曲公认是舒伯特器乐作品当中的珠玉之作,而《第21钢琴奏鸣曲》的特色除了在歌唱性的表现相当与众不同之外,大小调之间的变换也相当耐人寻味,这两项舒伯特器乐作品的特质在此曲当中发挥到了。至于《音乐瞬间》六首小品也是一幅小天地,各有各的节奏与情绪,成为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当中相当流行的乐曲。 东方钢琴家能打入国际乐坛的不多,尤其是容易被轻视的女性,举目望去,能数出来的没有几个,而像内田光子这样能够在国际乐坛占有一席之地,并普遍得到推崇与追捧的,更是寥若晨星。内田光子,1948年出生于东京,1961年到1968年师从豪瑟,1969年得到维也纳贝多芬钢琴大赛首名后,曾经短暂跟随肯普夫与阿什肯纳齐学习,1970年得到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第二名,1975年获得里兹国际钢琴大赛首奖,1972年起定居伦敦。内光田子于1982年在东京演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1984年首度与柏林爱乐合作,1985年第1次在纽约演出。1985年到1986年音乐季,内田光子自任指挥与独奏,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1994年到1995年,在伦敦、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维也纳与萨尔兹堡等地的音乐会,内田光子则把焦点放在舒伯特与勋伯格。 内田光子已证明她有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诠释力,表现出浓烈的个人风格及不流于俗的艺术家风范。她扬弃过分雕琢的演出方式,转而把焦点放在音乐本身,要在乐谱中找出合于逻辑的诠释方式,并以纯粹的声音表现出来。她说:“我必须弹出自己确信能表现出乐曲本质的乐音,并揭示作品内在的意义。”
46
78
鲍罗丁四重奏《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
鲍罗丁四重奏《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施尼特凯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施尼特凯《第三弦乐四重奏》作于1983年。此曲将来自拉索、贝多芬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三个迥异的材料融汇成象征自己的核心主题,这三个材料尽管风格相异,却在音乐要素上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在施尼特凯的“有机拼贴”下已然融为一体,如果是“不顾原来的风格所蕴含的文化”,是不会有这种统一效果的。另外,这三个材料派生出了代表施尼特凯自身的主题,并作为全曲中心贯穿始终。此曲反映了施尼特凯对待音乐历史遗产的一种观念,即过去的音乐已然逝去,我们只能通过融合过去的音乐来发展新的风格。所以他没有像新古典主义者那样大量地以古老的风格语汇写作,而是以过去的风格为材料衍生出自己的东西。 马勒《a小调钢琴四重奏》(由施尼特凯整理改编),这原本是马勒少年时的习作,据说1876年他只完成了一个乐章,便把后面未完成的部分撂一边了。直到他去世后半个世纪,才被重新发现,施尼特凯整理改编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虽然是马勒早期的未完成习作,聆听可以感觉得出马勒的“生命和死亡”主线条。阴晦、忧郁、沉重的旋律和音乐色彩营造了阴森压抑的气氛。偶尔闪烁出生命的希望,如同闪电一般。 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作于1972-1976年。此曲是为纪念他的母亲而作,也是他唯一的钢琴五重奏。这部作品可以看成是施尼特凯创作风格突变的作品,这种从来都不做表面文章而影射的阴霾营造出了历史重现的压抑感,然而这种压抑的气氛几乎将他所有音乐作品风格模式统治了整整十五年之久。
19
10
闪亮的古典小品(第一辑)
闪亮的古典小品(第一辑)
这两张专辑《闪亮的古典小品》, 其中收录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录音的手法相当细腻,同时对于各种乐器的音色和音质,拿捏的十分准确,低频潜的很深。尤其是弦乐群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如同身临现场,可谓是十分考究的。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由世界最著名的录音师威尔金森和他的录音小组录制的。 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 1、所有的威尔金森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威尔金森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2、深度感十分惊人。在国家音乐厅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我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不过是平面的,而威尔金森却兼得两者之长; 3、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威尔金森的实体感(Body); 4、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尽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5、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与EMI 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几种不同的对比; 6、有惊人的动态比和最佳的平衡度。 上世纪90年代初,发烧友开始对数码时代的录音产生疑问,于是一些发烧唱片公司将模拟时代的优秀录音重新制作转录成CD,以满足大家对模拟时代的怀念。这两张《闪亮的古典小品》就是推荐专辑之一,据称可以让人听出黑胶唱片的感觉。
13
15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这张专辑是安·汉普顿·卡拉威1997年8月发行的,是她的第一张完整的爵士乐唱片。 安·汉普顿·卡拉威(Ann Hampton Callaway)是过去十年最优秀的卡巴莱歌手之一。卡拉威的歌曲总是受到一点爵士乐的影响,她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嗓音,和大多数卡巴莱歌手一样,她非常尊重对歌词的诠释。 《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的演唱有点与众不同。钢琴家肯尼·巴伦(Kenny Barron)、次中音萨克斯手鲍勃·明策尔(Bob Mintzer)和小号手兰迪·布雷克(Randy Brecker)都有大量的独奏段落,贝斯手杰伊·莱昂哈特(Jay Leonhart)和打击乐手乔治·金达(George Jinda)也都有不错的发挥。这些高水平的伴奏,对歌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充分发挥出卡拉威的演唱特色和强大唱功。特别是在《All Blues》和《Old Devil Moon》中,她展示了深厚的潜力,如果坚持这条路,她将来会成为一名重要的爵士乐歌手。令人奇怪的是,专辑中最后一首,却是支原创的蓝调歌曲。 卡巴莱音乐(Cabaret)起初是一种在夜总会演出的歌厅式音乐剧,后来发展成表现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音乐形式,文学性极强,尤其是上世纪20 年代柏林的“魏玛卡巴莱”,许多歌都是由布莱希特、图霍夫斯基等德国文学大家作词。19世纪80年代,卡巴莱音乐从法国的红磨坊起步,之后,这种起初在小酒馆、夜总会表演的歌厅式音乐剧逐渐遍地开花,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广泛流行于德国及整个欧洲。这种融合了滑稽、歌舞和小品剧的音乐形式与上海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张爱玲的笔下,卡巴莱曾在昔日十里洋场的数百家夜店同时上演,是摩登上海的缩影,而在王家卫的影片《2046》中,卡巴莱的妩媚也是缅怀老上海时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
42
10
20世纪伟大指挥家《查尔斯·明希》
20世纪伟大指挥家《查尔斯·明希》
这张专辑是法国指挥家查尔斯·明希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新英格兰音乐学校合唱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1891-1968)法国指挥家,20世纪世界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明希是一位风格异常鲜明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明快热情而又自然舒展,一般来说,他喜欢运用较快的速度和鲜明的力度对比,在指挥法国作品时,他十分善于把握乐曲的特色和尺度。 在指挥柏辽兹的作品时,明希能够表现出惊人的宏大气势和绚丽的音响色彩,而在指挥拉威尔的作品时, 他又能够赋予作品一种质朴的情调及清新的气息,在处理德彪西的作品时,他也能够极好地控制乐曲织体层次的变化,使其达到一种雅致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明希不但善于指挥法国作品,对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有着十分出色的演释能力,但他与纯德奥体系的指挥家之间仍有着许多不同,与他们相比,明希在德奥作品所特有的庄重稳健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热情及活力,因此,在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中,他更加适合于演释像门德尔松这一类作曲家的作品。 明希是一个最善于挖掘和发挥管弦乐色彩的指挥大师,他对于管弦乐队的音色调配和力度控制,有着极其特殊的天赋和能力。小泽征尔在听完他所指挥演奏的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之后,曾经被他那出神入化的管弦乐色彩控制能力感动得激动不已,他曾回忆到:“我真不知这位老先生是从什么地方拨弄出来的那样水粼粼的声音,这种将柏辽兹的音乐色彩精雕细磨得闪闪发光的技艺,使我的浑身都激动了起来,我实在没有想到,一首乐曲在经过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处理以后,竟会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