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Violin Concerto Op.61 - 2. Larghetto

00:00
10:2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格拉夫曼《钢琴演奏录音辑》
13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的演奏录音。 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俄裔美国钢琴家、教育家,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1928年,格拉夫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俄罗斯音乐世家,父亲弗拉基米尔·格拉夫曼是著名的犹太裔小提琴演奏家。格雷夫曼从小对钢琴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和热情,7岁入读柯蒂斯音乐学院,50年后成为了该校的校长。毕业后,格雷夫曼多年跟随霍洛维兹,并在万宝路夏季音乐节上与鲁道夫·塞尔金密切合作。格雷夫曼自1949年荣获利文特里特奖后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展开了频繁的世界巡演,曾经与多个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演出。这些乐团包括了纽约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和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乐坛顶级指挥家罗纳德·伯恩斯坦、祖宾·梅塔、尤金·奥曼迪和乔治·塞尔,他们淋漓尽致地合作演绎了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勃拉姆斯、肖邦、贝多芬等的作品。 1979年,格雷夫曼的右手不幸受伤,这无疑是对格雷夫曼钢琴事业的巨大打击。虽然他的演出因而受到了极大限制,但是他却更加精准的表现了保罗·维特斯特、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理查·施特劳斯,弗朗茨·施密特等著名的左手钢琴协奏曲。 因为不得不减少演出,却为格雷夫曼创造了舞台之外辽阔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出任美国著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雷夫曼于1980年成为该院钢琴系教师,1986年成为继约瑟夫·霍夫曼,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和鲁道夫·塞尔金之后柯蒂斯全额奖学金部主任。1995年他正式成为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同时兼任钢琴和室内乐教师。
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25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捷克爱乐乐团合作,1971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CD1中还收录了吉列尔斯与乐团彩排时演奏第二、三乐章的录音。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36,作于1877-1878年。此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此曲长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詹姆斯·高威《黄金般的长笛》
161
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1939年12月8日-)北爱尔兰长笛演奏家。素有“魔笛”之称的詹姆斯·高威对古典音乐的表现拥有无人可及的高超技巧,他魅力超凡的演奏几乎超越了所有音乐上的界线。他吹奏出的独特的音色、高深的音乐修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使他成为最受尊敬和最出色的艺术家。 詹姆斯·高威是一名古典音乐家,但是他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古典音乐圈,从爵士乐到世界音乐,从电影音乐到流行,高威在各个领域都游刃有余。一般说来大多数乐手都坚守自己的领域,因为一旦跨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很可能因为失败的尝试而危及声誉。但是高威在古典音乐之外的尝试,不仅没有影响他的大师声望,而且吸引了各种不一样的听众群,让高威在世界各地享有超级明星般地号召力。 就像音乐家杂志所说的“毫无疑问,詹姆斯·高威,已成为长笛的传奇。”另外,CDReview的“一听就令人难忘的音乐”、FonoForum称为“黄金般的长笛”及TaleZurich说“詹姆斯·高威是少数古典乐手中真正懂得流行演奏乐的人”等称誉都再再说明,詹姆斯·高威的长笛演奏,早已摆脱乐团中配角的局面,他使长笛成为主角,并给了它多变化的角色,说他赋与了长笛新生命绝对不为过,他也将使他自己和长笛,在音乐史下留下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帕格尼尼、施波尔《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施波尔《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大植英次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帕格尼尼、施波尔的《小提琴协奏曲》。这对于这位不大喜欢炫技,一贯以冷静、沉稳见长的美女演奏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 在热情如火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希拉里·哈恩依然选择以“轻描淡写”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音乐性,并注重精雕细琢的去刻画帕格尼尼的每一个音符,虽然不能说激情泛滥,但一些技巧复杂的乐段,经过她举重若轻的演奏,都呈现出强烈的歌唱性和活跃的即兴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张专辑中和哈恩合作的,是日裔指挥家大植英次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录音中,他手下的乐团再次表现出火一般的热力和从容大度的气质,非常震慑人心。 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作于1811年。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施波尔《第八小提琴协奏曲》“歌唱场面”作品47,作于1816年。施波尔作为小提琴教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比作为作曲家还出名,他是小提琴腮托的发明者,又是第一个用指挥棒指挥的人。希拉里·哈恩对于这首冷僻曲目的演绎也可圈可点,节奏和力度的变化都充满弹性,音乐能量得以自由释放,又不会给你卖弄技巧之嫌。
63
6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同为1955年的2个录音:1、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海菲兹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于1806年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与1877年至1878年间诞生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两位作曲家都将它们“安”在了一个比较便于小提琴演奏D大调,都运用了传统的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进行创作;此外,两部作品还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刚刚上演之时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但幸运的是,它们之后均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备受众人喜爱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小提家用来权衡自己演奏水平的两部协奏曲。 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龙卷风)”的感情。海菲兹在贝多芬的曲子上很“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银铃般似的音色准确性,以及他所赋予音乐的高贵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兹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海菲兹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正完美体现了一种特质,没有拖泥带水、摒弃夸张滥情,稍快的速度和冷峻的音色,正如勃拉姆斯那严肃的面孔!而音符下面,情感却正炽烈地燃烧。海菲兹这种外冷内热的风格,极其适合诠释“古典其面、浪漫其心”的勃拉姆斯作品。
169
6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指挥大师奥曼迪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录音版本。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维兹指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壮丽;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绽的秀美。琴声中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挚爱,也弥漫着去国难返的悲伤。第一乐章开始不久,钢琴沉稳引入的那几个小节,分明是大师低低的呢喃:“啊,这是我的祖国。” 与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经历,使得霍洛维兹对这部作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领悟;他凭借高超的演奏能力,游刃有余地演奏这部令多数演奏者望而却步的作品,特别是大师对节奏的把握,让整部作品从容展开,分外动人。同样身为伟大钢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玛尼诺夫,在听过他的演奏后,也由衷地称赞霍洛维兹演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听霍洛维兹演奏的这部作品,都会不由得感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幅员广阔、风光多姿的国度,才有可能诞生这种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雄壮、时而隽永;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动人乐章来。尤其是乐曲中波澜壮阔的宏伟气魄,是其他出生于欧洲的音乐家无法具备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贝多芬,他的气势也只是个人同命运的抗争。霍洛维兹演奏《第三钢琴协奏曲》时所展现出来雄浑的气魄,正是俄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底蕴的真实体现。
103
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