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Haydn Minuet I

00:00
02:0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艾萨克·斯特恩《演奏小提琴安可曲》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分别与Frank Brieff、Milton Katims指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合作,演奏15首著名的小提琴小品,都是非常适合作为返场曲使用的曲目,因为它们都较短小、旋律优美、技巧虽不能说艰深但也有炫技成分,更重要的是听众对这些曲子都颇熟悉,很容易引起共鸣。其实这些曲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用途,可以给儿童作为古典音乐的入门教材,既好听又易懂还不长,小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接受并喜爱。 专辑包含英国民歌《绿袖子》、克莱斯勒《爱的忧伤》、舒伯特《圣母颂》、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勃拉姆斯《第5号匈牙利舞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格什温《波吉与贝丝》选段等等。
佩拉希亚的钢琴艺术
--
这套合辑是美国钢琴大师默里·佩拉希亚的演奏录音,涵盖了他40多年的演奏生涯,聆听时会被他抒情典雅、注重歌唱性的演奏风格折服。 默里·佩拉希亚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9岁进入曼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68年起,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霍尔晓夫斯基学习。1972年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曾于1981至1989年任英国奥尔德堡音乐节联合艺术总监。担任伦敦两座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教授,被利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钢琴演奏家默里·佩拉希亚一直活跃于全球音乐会舞台,是当代技艺最为精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2004年3月8日,为表彰默里·佩拉希亚对音乐所作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爵士称号。 在浪漫乐派的演奏中,佩拉希亚用稳固的节拍、清晰的音色与无懈可击的技巧来吸引他的乐迷,但在需要花功夫在色彩和塑造情境的音乐上,他的演奏就有过度“古典模式”之嫌,甚至因此有时听起来有些僵硬。但是在莫扎特录音的方面,佩拉希亚任独奏者及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这些录音有大多数都呈现出让有的清澄与弹性、卓越的气氛掌握,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现令人信服的作品“内在戏剧性”。在莫扎特所谓的“进行曲风格”协奏曲集里所展现的完美平衡,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曲子的主题旋律需要静谧的时刻,其它演奏者常会出现放大音量而过分强调的毛病。 佩拉希亚品的旋律弧线里,精巧地构思其运行,也使他成为甚具说服力的贝多芬演奏者。由海汀克指挥大会堂管弦乐团搭配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可说是在数字录音之后最优异的同曲参考版本之一,而在独奏的范畴里,他1989年所录制的《C小调32段变奏曲》Wo080,是个具有个性而饶富兴味的录音。这首曲子在1806年底谱成,由于拥有精炼的音符与各变奏之间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将它刻意塑型。然而佩拉希亚着温润的演出风格,稳健地维持大型旋律线的流畅性:他平衡一些无法避免的速度转换,即使在变化最大的各变奏连接部分,都能顺势滑过,拉近大调变奏与小调变奏之间的距离,完全自然而不着痕迹。
佩拉西亚《舒伯特三部晚期钢琴奏鸣曲》
--
这张专辑是著名钢琴家佩拉西亚演奏舒伯特最后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留下不少钢琴作品,但是地位始终没有办法与他的艺术歌曲相提并论,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后,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舒伯特钢琴作品里独一无二的热情、抒情与即兴。    舒伯特三部晚期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 D.959,A大调; D.960,降B大调均完成于一八二八年。晚年的舒伯特对于以前靠“直觉”谱写作品的方法开始不耐,他开始研究自己最弱的对位,并且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作品,因此一般认为,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第一乐章有贝多芬钢琴曲《三十二段主题与变奏》的影子。钢琴奏鸣曲,D.959,A大调题献给钢琴家胡梅尔,因此演奏技巧相当华丽。至于著名的钢琴奏鸣曲,D.960,降B大调,单第一乐章就被赞誉为“贝多芬以来最完美的钢琴奏鸣曲”,内涵也是居舒伯特所有钢琴奏鸣曲之冠。 这些钢琴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严谨、气质崇高而内省,速度从容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幻想,表现出舒伯特的创作已完全发展成熟至炉火纯青的阶段。特别是他在逝世前创作的最后3首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严谨形式和浪漫主义丰富情感之间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奏鸣曲恢复了传统的四个乐章,但将其规模、内容大大扩展充实,以与自己宽广而极富诗意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相适应。而这几首奏鸣曲也因此被誉为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峰之作。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基辛、莱文《舒伯特四手联弹作品》
基辛、莱文《舒伯特四手联弹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基辛与莱文两人合作,2005年5月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现场录音。这是一场出人意外的音乐会,领导大都会歌剧院长达20年的指挥家、钢琴家莱文和钢琴天才基辛的双钢琴合奏。莱文演奏钢琴并不令人意外,经常与歌唱家合作的他,钢琴演奏上的造诣早已为人认同。指挥家与钢琴家搭档双钢琴合奏也不意外,指挥家索尔蒂曾与佩莱亚合作、乔治·塞尔也曾和塞尔金合作联弹演出。但是,像这样巨星级的搭档,却是使人意想不到。这样的两位巨星,其演出酬劳高得惊人,若非在音乐上见解相当,是很难说服他们愿意同台的。果然,演出的结果让人赞叹。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诠释,将这些乐曲视为室内乐来处理,基辛和莱文以协奏曲般的宏大气势去演绎这些乐曲,让人惊叹。专辑的录音非常发烧,音场开阔、音色真实、音质细腻、动态宽广。 舒伯特的四手联弹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在钢琴独奏曲上的地位不如贝多芬、舒曼和莫扎特耀眼,但他的四手联弹作品却因为有《f小调幻想曲》、《“大二重奏”钢琴奏鸣曲》和《军队进行曲》等出色的名作,为钢琴家和爱乐者所喜爱。 《f小调幻想曲》D940,作于1828年4月。这是一首“具有内省、透视力、戏剧张力和说服力的钢琴曲”。这首作品几乎是舒伯特这种体裁的晚期作品中最经常能够听到的一首,这部有着优美旋律、忧伤情绪的单乐章作品,多少年来从没有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消失过。 《a小调为钢琴四手联弹所写的快板“生命风暴”》D947,作于1828年5月。此曲被认为是舒伯特最初为其它双钢琴奏鸣曲所作的第一乐章,标题“生命风暴”是由出版商Anton Diabelli加上的。这首作品的交响性动力远远超出舒伯特早期的a小调作品,这是一个拥有激动人心戏剧性的乐章,它所蕴含超群的情感表达不亚于一首交响诗。 《D大调第一军队进行曲》D733,作于1822年。这是钢琴四手联弹曲《军队进行曲》中的第一首。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描写了士兵行进时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士兵的场面。
26
8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这张专辑是安·汉普顿·卡拉威1997年8月发行的,是她的第一张完整的爵士乐唱片。 安·汉普顿·卡拉威(Ann Hampton Callaway)是过去十年最优秀的卡巴莱歌手之一。卡拉威的歌曲总是受到一点爵士乐的影响,她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嗓音,和大多数卡巴莱歌手一样,她非常尊重对歌词的诠释。 《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的演唱有点与众不同。钢琴家肯尼·巴伦(Kenny Barron)、次中音萨克斯手鲍勃·明策尔(Bob Mintzer)和小号手兰迪·布雷克(Randy Brecker)都有大量的独奏段落,贝斯手杰伊·莱昂哈特(Jay Leonhart)和打击乐手乔治·金达(George Jinda)也都有不错的发挥。这些高水平的伴奏,对歌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充分发挥出卡拉威的演唱特色和强大唱功。特别是在《All Blues》和《Old Devil Moon》中,她展示了深厚的潜力,如果坚持这条路,她将来会成为一名重要的爵士乐歌手。令人奇怪的是,专辑中最后一首,却是支原创的蓝调歌曲。 卡巴莱音乐(Cabaret)起初是一种在夜总会演出的歌厅式音乐剧,后来发展成表现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音乐形式,文学性极强,尤其是上世纪20 年代柏林的“魏玛卡巴莱”,许多歌都是由布莱希特、图霍夫斯基等德国文学大家作词。19世纪80年代,卡巴莱音乐从法国的红磨坊起步,之后,这种起初在小酒馆、夜总会表演的歌厅式音乐剧逐渐遍地开花,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广泛流行于德国及整个欧洲。这种融合了滑稽、歌舞和小品剧的音乐形式与上海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张爱玲的笔下,卡巴莱曾在昔日十里洋场的数百家夜店同时上演,是摩登上海的缩影,而在王家卫的影片《2046》中,卡巴莱的妩媚也是缅怀老上海时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
12
10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的三部大提琴协奏曲:1、与奥曼迪指挥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1946.1.17录制)、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1947.12.28录制);2、与施托克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0.3.6录制)。 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他的演奏风格既严格地忠实于原作,又富于俄罗斯民族的浪漫气质。他主张在感情、理智和技巧这三大演奏要素中,不应偏向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力求完美、精确地反映作品的全部风貌和全部精神内涵。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而作的。此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这部协奏曲,其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无疑都是它的成功所在。此曲可以说是德沃夏克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还有他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可以给人巨大的感动。 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作品47,作于1881年。这部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莱祷歌曲调为主题,所以又名《晚祷》。犹太人在赎罪节(9月末或10月初)开始之日,群聚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科尔尼德莱”是祷歌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第2部分,D大调,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明净而安宁,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威力无比,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结束。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完成于1872年。此曲是圣-桑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
--
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劳迪奥·阿劳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德彪西、莫扎特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阿劳诠释的莫扎特。无论阿劳录制《幻想曲》K.475时,是否比他在1930年代减少运用对比,但是我们耳朵听到的是阿劳的对比并没有特别比使用古钢琴夸张,虽然音色相当丰富,不过阿劳一直保持着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音色,这也是阿劳音乐最主要的特色。关于《幻想曲》最后的评语是:阿劳把这首曲子诠释为由两个部份所组成的作品,而不像奏鸣曲K.457般的分成序奏与本体。尽管莫扎特很明显的希望这两个部份合为一体,但我认为,阿劳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与《c小调奏鸣曲》相比,《幻想曲》无论结构或戏剧性都过于庞大。 肖邦的前奏曲可以称之为“一组”吗?鲁宾斯坦与李希特在音乐会中只演奏作品28的这一组,而如同其它现代主流钢琴家,阿劳坚决认为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完整的一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调性问的关系等问题上,阿劳当然先入为主的偏好大型作品,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把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视为同一部作品。如果以大型作品的角度来看,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短曲有足够的份量。阿劳的风格与音色相当了不得,几乎只演奏一页的长度就能感受到与更长一点乐曲同样丰富的内容。或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小调第六号前奏曲》。双手几乎是同等突出,如悲伤钟声的右手部份为左手的旋律增添了能够引起怜悯的感伤力。真是非常特别的经验。阿劳在诠释肖邦“激动地”与“活泼地”这两种标记的作品也非常成功。第一首前奏曲“激动地”中,阿劳在二十秒内表现出两种不同对比,“活泼地”第三、十一与十九号的速度虽然不是依照原有的速度指示演奏,然而曲中依然洋溢着爽朗活泼的气氛。
--
41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9-1955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韦伯《第一交响曲》、莫扎特《第39、40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是20世纪为数不多可称得上伟大指挥家的人之一。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给予每一个人的,就象太阳与空气一样。埃里希·克莱伯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埃里希·克莱伯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 在二战期间,埃里希·克莱伯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久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Decca唱片公司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合辑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埃里希·克莱伯真正的音乐活力,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13
5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