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玫《莫扎特钢琴作品》
15

朱晓玫《莫扎特钢琴作品》

朱晓玫演奏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包括奏鸣曲、变奏曲、幻想曲等。
节目(1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埃雷德《普契尼·图兰多》(全本歌剧)
25
这是录音史上首个立体声版《图兰多》全剧录音,阵容强大,剧中主角由瑞典女高音歌王因格·伯赫担任,男主角卡拉夫则更是由有“黄金小号”之称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莫纳科担纲,和卡拉丝齐名的意大利歌唱家苔巴尔蒂演唱剧中另一个主要角色柳儿,堪称珠联璧合。伯赫在其演唱生涯晚期留下此录音,至为难得。虽然为歌剧立体声录音初试啼声之作,但其发烧效果直逼当代最新数码录音。 《图兰多》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多》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多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多。卡拉夫王子被图兰多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多”。但图兰多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多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索科洛夫《萨尔兹堡独奏音乐会》
36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索科洛夫2008年7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独奏会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的两部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全套前奏曲,还加演了6首返场曲,包括斯克里亚宾、肖邦、拉莫、巴赫的作品。 这套现场录音,保留了索科洛夫最在意的现场演出气氛与个人艺术理念的完整性。莫扎特两部奏鸣曲虽然同为F大调,但风格迥然不同,索科洛夫的演奏浪漫、细腻又坚定。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演奏得敏感而不脆弱、沉湎,非常完美。整场演奏充分展现出索科洛夫独特的艺术概念与丰富的音响色彩。
奥曼迪《西贝柳斯·第四、七交响曲及交响诗
23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四、七交响曲》及两首《交响诗》。 《a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3,作于1911年,此曲气氛晦暗、富于冥想性,是一部独特的表现内心世界的作品。 《C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105,作于1924年。此曲自始至终充溢着对凝练简约和深邃永恒的追求,套曲的各乐章被缩合成了一个整体,而奏鸣曲式完全让位于某种“诗节性”的构成,主题之间的调性对比消失了,全曲都在C调音阶的制约之下。在一个庞大的柔板部分之后,是两个短小的片段,在速度上与第一部分并无显著差异,新加入的素材与之前的柔板素材一到发展,一直进入总结性的气势宏伟的第四部分。在弥漫性的基本情绪的内部却是极为微妙的层级与无比丰富的意象,音乐的句法是诗化的,而音乐形象则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尤其在相当于谐谑曲的第三段,一种刻意为之的狂乱与潦草造成了特殊的隐喻效果,使终章的宏伟性具有了深度;而在最后的明朗尾声到来之前突然降临的暗淡与紧张,又造成了奇谲和诡激的暗示,不觉使人想起刘越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句,使这单一而不可分解的音响有机体呈现出强烈的直觉主义意味。对特定意象的密集地、强有力地而极端化地处理与呈现,便造成了音乐叙事逻辑的断裂。 交响诗《波希奥拉的女儿》作品49,作于1906年,据民族史诗《卡莱瓦拉》第八章内容:在北方波希奥拉,有一位坐在天上彩虹上织金碧辉煌布的美丽少女。已很年老的维纳莫宁,听了水之母尤玛塔鲁的话,为娶这位少女为妻,千里迢迢远赴此国。他抬头向彩虹上的少女求婚,少女戏弄他一番后,提出三个问,说答出这三个问题就做他的妻子。维纳莫宁成功地解答了两个问题,用缺刀尖的小刀把马鬃分开,剥石头的皮并切割冰块做成栅栏,在解答第三个问题,用缠线的木棒碎片造船时,斧子劈伤了自己的膝盖。为止住流出的血,他拜访了住在独立的房子里的老人,老人为他涂上造物之神的药膏,维纳莫宁的求爱经历也因此失败。 交响诗《海之女神》作品73,作于1914年。此曲是西贝柳斯为了参加美国的某个音乐节而作的。第一次远渡大洋,看到落日下翻涌的大海使他的心情激动澎湃,他别出心裁地把海水描绘成“酒色”。这种色彩十分让人惊奇,“酒色”是什么样的颜色,大概那就是西贝柳斯心目中对大海的印象与幻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27
7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爱德华·冯·拜农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8-1953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天谴》、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威廉·派佩尔《第三交响曲》、迪彭布罗克《马西亚斯组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舒伯特《魔竖琴》序曲、《第四交响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软梯》序曲、《赛密拉米德》序曲、《鹊贼》序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1901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兰著名指挥家。1931-1938年任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二指挥,后任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门盖尔贝格因二战期间的表现而受罢黜后,他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任客座;1956-1959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拜农的指挥注重传统风格,稳健扎实、自然庄重,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 拜农是连接威廉·门格尔贝格强烈的主观性和伯纳德·海廷克多种风格的桥梁。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挥家一样有大批跟随者,也没有广泛的作品陈列。多亏LP和CD的发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来。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CD上的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的地位。这套合辑也证明了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拜农是一位非常谦虚的指挥家,而这在指挥界中是罕见的。他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尽量避免作品被乐团夸张地理解和表现。他的艺术才能涉及也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音乐。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与著名的指挥大师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样出色。如果他也能够活到这样录音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户晓。 这套合辑中的许多演奏是属于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点也不令人乏味。柏辽兹被诠释成为爱情的描绘者,拜农对作品每一处变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诠释得恰到好处,结尾也清晰而不混乱。巴托克的协奏曲是乐团的保留曲目。拜农是第二位为它录音的指挥(莱纳是第一位),而他的录音因精巧的节奏和幽默感而著名。
14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