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20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洛维兹的演奏精选辑,选自1962-1973年间的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即兴曲》、肖邦《圆舞曲》《前奏曲》《马祖卡》、斯卡拉蒂《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音乐瞬间》、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李斯特《安慰曲》、德彪西《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纪念册的一页》《练习曲》、舒曼《童年情景》等。 霍洛维兹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霍洛维兹是浪漫派钢琴演奏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兹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兹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 霍洛维兹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兹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节目(1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伦德尔《1955-75年钢琴独奏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1955-1975年间的独奏录音。当布伦德尔在2008年结束了他的公开表演生涯时,发行了这套合辑,以表达对这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的敬意。这些录音是在布伦德尔达到他国际化演奏事业巅峰前录制的。从这些早期的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热情、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布伦德尔的演奏比后期更流畅、更真实,也更灵动。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安娜·莫芙《女高音演唱专辑》
41
这套合辑是为了纪念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芙逝世十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限量版本,收录了她1960-1974年间的演唱录音,其中包含了四张首度发行CD的专辑。所有模拟母带均以24位/96kHz的技术加以数字化重新处理,效果更胜以往,是回味当代名演的最好选择。 在这套合辑中,安娜·莫芙与多位歌手合作,包含上个世代的男高音代表人物史帝法诺、贝冈吉与克劳斯。参与的指挥更包括莱布维兹、塞拉芬、史托科夫斯基、马格等。 安娜·莫芙(Anna Moffo,1932年6月27日-2006年3月11日)美国歌唱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有意大利血统。1950-60年代活跃于乐坛,因其歌声与美貌而受欢迎。好莱坞曾有意请她拍电影,但因母亲有意让她当修女而拒绝。1955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罗马的圣奇西利亚音乐院求学。二十三岁挑战《蝴蝶夫人》一角,让她一夕成名。之后她饰唱《法斯塔夫》与《梦游女》的女主角,结果吸引卡拉扬,邀请她到萨尔兹堡音乐节合作《法斯塔夫》以及此剧的唱片录音。而卡拉丝演唱的《波西米亚人》,也指定由她唱对手角色穆赛塔。当时的她可说集千万宠爱于一身。 1957年莫芙与制作人马里欧·兰夫蓝基结婚。1959年她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茶花女》之薇奥丽塔一角大获成功,并因此与剧团展开长期合作,而当1976年她退休时,也是选择此角色告别舞台。1960-1973年之间,在意大利当地的电视台担任主播,被选为意大利最美丽的10位女性之一。除了歌剧,她也演唱清歌剧与艺术歌曲,曾拍过四部电影。 莫芙的歌声柔和恬淡、用情真挚、细腻而温柔,对于乐曲中的抒情性控制得宜,由内而外散发出典雅高贵的气息。与戏剧性的作品相比,她更适合演唱抒情的作品。莫芙的嗓音低沉丰满、优雅,线条明晰匀称。虽然音量不大,但音色温暖而丰富,有着柔和的色彩和天鹅绒般舒适的低音区。她敏捷的花腔技术使她能胜任露契亚这样的高难度唱段。她与男高图克和男中音梅里尔合作演出的《茶花女》以她赋予主人公细腻感伤的演绎至今仍为人们称道。莫芙演唱的音质纯净清脆,线条明晰匀称,音量不大,却充盈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安塞美《1953-1967年演奏录音辑》
17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欧内斯特·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合作,1953-1967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海顿《第22交响曲》、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鲍罗丁《鞑靼人舞曲》、斯特拉文斯基《普尔钦奈拉组曲》、《俄罗斯风格诙谐曲》、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舒曼《狂欢节》、福雷《假面人和贝加莫舞曲》、拉威尔《库普兰之墓》、德彪西《小组曲》、《6首古代墓志铭》、雷斯庇基《罗马的喷泉》、《罗西尼亚那》、奥涅格《大卫王》、《太平洋 231》、杜卡《仙女》、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杜比努什卡》、《俄罗斯风格诙谐曲》、弗兰克·马丁《七件管乐、定音鼓、打击乐器和弦乐协奏曲》等现已绝版多年的珍贵录音。总的来说,这套合辑虽然选曲有些诡异,但仍非常值得乐迷们收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的浪漫》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的浪漫》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与迈克尔·斯特恩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13首唯美抒情、缠绵悱恻的小提琴名曲,包括:普契尼《亲爱的爸爸》(选自歌剧《贾尼·史基基》,电影《窗外有蓝天》主题曲)、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肖邦《升c小调夜曲》(电影《钢琴师》配乐)、圣-桑《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舒伯特《小夜曲》、贝里尼《圣洁的女神》(选自《歌剧《诺尔玛》》)、莫扎特《行板》(选自《第21钢琴协奏曲》)、格鲁克《受佑精灵之舞》(选自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丝》)、鲍罗丁《夜曲》(选自《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波西米亚民谣曲风)、蒙特威尔第《我也瞄准你》(选自《波佩亚的加冕》)、马斯奈《悲歌》、舒曼《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这些作品大多不是为小提琴而作,是由其他乐曲改编的,但在约书亚·贝尔深情细腻的小提琴演绎下,营造出一种与传统演绎迥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有人将小提琴的声音被比喻为“上帝的口哨声”。有评论家在聆听约书亚·贝尔的演奏时曾经这样说道:“我可以肯定的是上帝的口哨声美丽至极。但是我更愿意与您打赌的是,当约舒亚·贝尔演奏他的斯特拉迪瓦里琴的时候,上帝一定会屏息驻足、倾心倾听足够长的时间。”
27
13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与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大提琴协奏曲》。1962年和1964年在英国录制,采用独特的35mm电影胶片录音技术,比传统录音磁带拥有更凌厉的动态,更清晰的音质和更敏锐的瞬态反应,并几乎没有嘶嘶的底噪声。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年秋天,拉罗将此曲题献给大提琴家阿道夫·费雪。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要素,乐曲既带有浓厚的西班牙乡土色彩,也呈现出精致、潇洒、优美的典型法国风格。宽广连绵的主题个性特征,贯穿于全曲的民族气息,独特的节奏处理,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作曲家对大提琴这一很人容易被乐队淹没的乐器加以精心安排和巧妙处理,使乐曲整体十分融合平衡,独奏与乐队彼此衔接得非常贴切,获得了最佳效果,成为大提琴文库中珍贵得一曲。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72年,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常被认为是一部单曲。曲子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开始,随后第一主题便暴风骤雨般地汹涌而来。在接下来的两三分钟内,这个主题反复重现,并由大提琴扩展到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直到把整个乐队拖进来,以展现宏大的气势。第二部分,曲调优美而舒缓,极富歌唱性,大提琴的投入循序渐进,表达一次比一次充沛,如同一名舞者从青涩走向圆熟。第三部分又再现了第一主题,只是层次更加复杂,旋律比在第一部分中更加雄厚和沉稳。整部曲子绚丽多彩、形式严谨,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
--
9
希拉里·哈恩《世纪典藏》
希拉里·哈恩《世纪典藏》
这套双CD精选辑是希拉里·哈恩发行的五张专辑的精华,CD1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开头、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缠绵悱恻的行板接续、再绕到巴赫的《恰空舞曲》,最后以勃拉姆斯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协奏曲》结束;CD2则以贝多芬与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起首,以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随想曲乐章作结,充分展现了哈恩的音乐技巧与内涵。 从这套专辑中可以感受到“天之骄女”无与伦比的知性小提琴演奏。成熟与内涵,从来都被视为岁月的沉淀、阅历的彰显,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尤其在艺术造诣方面,它更是得到无数伟大音乐家的印证,然而今天,这一准则被希拉里·哈恩推翻——1980年出生的她,18岁首次提名格莱美奖、24岁摘得格莱美桂冠、29岁获得《留声机》杂志年度艺术家头衔、2009年再次摘取格莱美最佳器乐演奏奖……她是现今小提琴界罕见的收获了世界上所有顶级音乐奖项的“大满贯”音乐家。    希拉里·哈恩被慕尼黑《南德意志日报》赞为“仅一世纪才见到一次”的小提琴奇才,《时代周刊》杂志的知名乐评人特里·泰奇奥特听过希拉里·哈恩的演奏后赞扬道:“她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奏稳健扎实。即使是烂醉如泥,或者是愤世嫉俗的乐评家们,都要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    专注,是哈恩最大的演奏特点,她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音调精准、毫无瑕疵。她的演奏深刻人心,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精湛的技艺,也因为她表演时所投入的智慧,她夺目的表演才能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确信,这确信使她游弋于古典大师们浩瀚的作品海洋时向世人展示了她一种骨子里的从容,她向世人证明,艺术的成熟稳重与年龄无关。
20
10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维克多·朱里安-拉斐里耶与钢琴家亚当·拉罗姆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法朗克、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法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86年,是作曲家献给小提琴名家依萨伊的结婚礼物。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大提琴家尤莱斯将此曲移植到大提琴上演奏,反响良好。此曲的诸多特性,非常适合于大提琴演奏,由此,不同大提琴家编订出版的乐谱与唱片相继问世。 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首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1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