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法国组曲No2 BWV813 06 Pires

00:00
02:5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考拉的田园

考拉的田园

無門無派 一屆村夫 借古尋法 道法自然 自力耕新 修建田園 遊戲人生
关注
回归(阿郎自然农耕)
65
《回归》 她们想发芽了,就播种。 ------阿郎自然农耕 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属于自然,做好自己本应做好的角色,谦卑地行使人类的义务与责任时,生活也就像自然一样和谐了,会在何时开花,会在何时结果,会在何时开始成熟,会在何时开始枯萎,她自己知道,顺应自然的状态,给予她合适的环境,让她完成她的生命历程。不会催促她,不会责怪她,只是让她做好她自己而已。 ------阿郎
瑜伽音乐精选
1012
精选瑜伽音乐,可用于课中或冥想或放松休息等等
巴赫 十二平均律(席夫)
82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集是其所有赋格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乐界公认的最高级钢琴材料,被誉为音乐中的"旧约shengjing",它是一部键盘音乐巨作,分为两集,共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各自具有独立的特性,分别以24个小调写成。是优美绝伦的键盘乐抒情曲集,旋律线条流畅,情绪的流露平稳而含蓄。   席夫不愧为巴赫作品是为权威的诠释者,他的诠释极为中肯,端庄而清丽,却没有书卷气,让这部不可不听的伟大作品增色不少。与其说席夫是在弹巴赫的音乐,倒不如说他是在唱巴赫的音乐。他那明晰而微妙的音色变化,宛如语言的抑扬顿挫,将音乐的快、弱、强、慢都赋予了如歌般的圆润线条,彷佛音乐也能跟着节拍呼吸、喘息。聆听他的诠释绝对不会感觉到一丝的压力,他总是能够流畅而舒缓地向听者倾诉着音乐内在的本质,让乐句如此自然而生动的自指尖倾囊而出,没有过于作做的装饰与凿痕,就像是用言语和听者相互沟通与对话一般。 “因为它实在很美,很多冥想性,有时又很令人激动不安,反正我只当爱乐者,更愿意将巴赫的平均律看作是优美绝伦的键盘乐抒情曲集-当然是巴赫式的而非舒曼式的抒情,线条流畅,情绪的流露平稳而含蓄。更多地是寄情于冥想,寄托于思绪指向冥冥之中,这便有了超然之美,纯净和清澈。这也是在说席夫的诠释:端庄、清丽,却没有书卷气。巴赫没有指明用何种乐器演奏这部作品,现今的演奏和唱片录音,多数是用钢琴。”(此小段摘自李杭育的唱片经典第14页). 此版本是席夫年青时在Decca的录音,另一个版本是席夫在晚年在ECM又录了一次巴赫的平均律,拿London满银圈 头版的4CD 用专业的设备转高品质的WAV上传分享人世间钢琴篇中留下的最高级别的芬芳,感恩存在的一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朗帕尔、拉斯金《长笛与竖琴的对话》
朗帕尔、拉斯金《长笛与竖琴的对话》
这张专辑是长笛演奏家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与竖琴演奏家拉斯金(Lily Laskine)合作的录音。 专辑第一首,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方式,展示了《绿袖》这首古老的英格兰民歌那朴素动人的美妙旋律。克鲁姆菲欧兹的《F大调长笛和竖琴奏鸣曲》是一首典型的法国作品,这首动人的长笛曲依旧保留了一些古典乐派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G大调长笛与竖琴的引子和变奏》中,罗西尼成功地运用了歌剧序曲的创作手法,这个别出心裁的处理让我们想起他的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灰姑娘》。 被德彪西喻为“情种”的福雷,其和谐而精妙的《摇篮曲》中两种色彩差异极大的乐器组合表明了当时音乐领域的一个创新,这也许就是现代音乐的雏形。 《为长笛和竖琴而作的间奏曲》充分显示了伊贝尔在节奏与和声方面的非凡才华。乐曲一直用两种乐器的对话渐进发展,其舞曲风音乐万为自然优美。达玛斯的《长笛与竖琴奏鸣曲》是专为本专辑的表演者朗帕尔和拉斯金而创作的。是一个集丰富的器乐技巧与音乐美感于一身的美妙作品。德彪西的《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是他晚期创作的著名作品之一,乐曲中三种乐器的节奏和色彩的高妙把握,魔幻般地勾起了人们对整个法国音乐历史的回忆。德彪西所创造的独特的音乐语言,使他的名字载入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长笛与竖琴的法式浪漫,让聆听者充分地体悟到恬静幽雅的景致与内涵。
76
14
勋伯格、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勋伯格、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二十世纪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同时代的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希拉里·哈恩选择录制这两部作品,是为了凸显她驾驭现代大型作品的能力,以及过人的技术能力。 在专辑录音中,希拉里·哈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实话说勋伯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有上佳的技术能力,也并不是很好把握的作品,希拉里·哈恩的诠释表现出成熟的知性美,她把作品中融合现代意识与复古韵味的特色很好地表达出来,灵动而不失优雅,又以无懈可击的全局观念征服了乐迷。在她演绎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中,可以听到不亚于当代任何一位同辈小提琴家的出色演奏技巧,希拉里·哈恩祛除了早期演奏趋向于过分热情、急躁的状况,同时也把作品中那种北欧民族风味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来。 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在录音中也有高分表现,乐团对两部作品特别是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气氛营造相当到位,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制作和音响制作阵容都是一流的,使专辑的完成度很高,音质也达到发烧级别。 勋伯格《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6,作于1935年至1936年,呈献给韦伯恩,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小提琴大师海菲兹曾经拒绝首演这首作品。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演奏此曲会简单轻松,它棱角分明、怪异的装饰,多处长独奏段落可以说是专为摧残小提琴手创作。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完成于1903年,是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曲有着交响曲的规模,一把独奏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其它乐器有着同等的地位。一个为独奏演员而作的华彩乐段在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大放异彩。
26
6
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包含郑京和的两个现场演奏录音,一是1973年5月16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兹德涅克·马察尔指挥的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二是1978年10月18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查尔斯·迪图瓦指挥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03年,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3月,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83
6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玛丽-伊丽莎白·赫克与钢琴家马丁·海尔姆申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大提琴奏鸣曲》。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堪称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受其影响和启发,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两部《大提琴奏鸣曲》,但是创作年代却相隔了二十多年。《第一奏鸣曲》多有室内乐风格,以较低的音区表现沉郁凄苦之情;《第二奏鸣曲》则具有戏剧性和交响乐写作手法,有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具备明朗热情的性格。两首作品均美不胜收,以直入人心的旋律和细腻的感情表达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室内乐精品。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与《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同时完成于1886年,瑞士托恩湖畔。此时五十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完成了四首交响曲,具备更完善的创作技巧和更成熟的思想境界,正处于创作顶峰期。这首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成为勃拉姆斯的力作之一。
56
7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3)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3)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F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K332,作于1781-1783年。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主和弦分散和弦开始,经过句为d小调转至c小调的表情性乐段,在属调的第二主题后,以尾声作收束。发展部由转调音型开始,也使用第二主题后半部的音型。再现部除连接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经过句被加强外,均按原型。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省略了发展部。第一主题从后半段的降b小调转为f小调,没有经过句,直接由F大调的第二主题承接,经过发展部直接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类似一段下降的华丽的快速音群,经经过句而进入第二主题部并以C大调对比性的音型作呈示部的收束。发展部以第一主题开始,再现部省略了第一主题部的最后一小段,夹着g小调的一段音群,第二主题以f小调再现,连接于F大调的音型,尾奏以渐慢的速度收束。 《F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作于1775年。此曲在技巧的精湛和情感的优雅上相得益彰,每个乐章都采用不同类型的三拍子,并且展示了富于变化的独特节奏。莫扎特自小就以专业的钢琴演奏神童闻名于世,长期的实践早已经使他在钢琴作曲方面驾轻就熟。 《F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K533,作于1786年。此曲是莫扎特将《快板与行板》(K533)和《行板回旋曲》(K494)合并而成。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右手始,经过部使用第一主题的音型,第二主题在三连音符之后,由左手上行音开始,以三连音符构成小结尾。发展部由c小调始,两个主题一起出现,再现部呈示第一主题后,经经过部转调,以主调再现第二主题。第二乐章,行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互为映衬,第二主题用F大调,特征在右手下行分散和弦。发展部第二主题加上三连音符动态而导入再现部,再现部尾奏由第三主题动态始,以分散和弦收束。第三乐章,回旋曲-小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这个乐章就是K494,在主要主题后,以属调表现副主题。第一插句为D小调,降B大调的旋律承接后,回到主要主题小音阶部分,以f小调出现第二插句,再回F大调,主题、副主题再现后,以主要主题音型构成的尾奏结束。
73
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