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我会不知所措……

00:00
04:08
听完整版
大家都在听
斯特恩、扎金《与钢琴合奏安可曲集》
斯特恩、扎金《与钢琴合奏安可曲集》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与钢琴家亚历山大·扎金合作,演奏20几首小提琴返场小品。曲目包括萨拉萨蒂、普尼亚尼、诺瓦切克、布洛赫、克莱斯勒、莫扎特、柴科夫斯基、舒曼、德沃夏克、舍曼诺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法雅等作曲家的小提琴作品,美妙、优雅还有些炫技的成份。斯特恩的演奏技巧是炉火纯青的。他的左手不仅具有惊人的运指速度,而且还有着松驰、敏捷和均匀的特点。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揉弦技术极富特色,虽然幅度不大,也并不快速激烈,但却显得十分自然舒展,并且与乐曲中的音乐要求非常协调,这种带有真挚的纯朴美感的“斯特恩式揉弦”,曾使得以帕尔曼为首的后辈小提琴家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借鉴。斯特恩的演奏风格处处体现出自然、质朴和辉煌的个性,同时也尽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柔美的韵味。他的演奏没有过分的做作感和肤浅的炫耀,音乐从他的琴声中飘出,就如同泉水流动一般的顺畅自如。他在演奏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真挚而充满活力的热情。对于音乐与技巧之间的关系,斯特恩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有一句名言:“要用小提琴去表现音乐,而不要借音乐来表现小提琴。”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所阐明的真实艺术观。
--
23
杰弗里·泰特《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杰弗里·泰特《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12CD合辑是杰弗里·泰特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5部交响曲。这套录音细腻生动、录音非常优异。泰特指挥的莫扎特布局大方、结构严密、音色甜美,速度上有一种稳重可靠的特质,既不激进也不中庸,气魄上与克伦佩勒和伯姆相像,但比他们更注重细节刻画,而且热情鲜活方面犹有过之。总之,这是用现代乐器演奏的最令人心情舒畅的莫扎特,放低音量静静欣赏,可以说是真正到了“娓娓动听”的境界。如果听音乐是一个人,环境又好,那么听泰特演绎的莫扎特就是一种非常高品位的音乐享受。 杰弗里·泰特(Jeffrey Tate,1943年4月28日-2017年6月2日)英国著名指挥家。泰特出生于英国索尔兹伯里,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以及脊柱后凸畸形。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就移居到到法纳姆。从1961年到1964年间,他就读于剑桥的的基督学院,主攻眼科。但是,后来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来到伦敦歌剧中心。随后不久,他被任命为英国室乐团的首席指挥。他的指挥事业一直进行的比较顺利,在许多著名的乐团担任过首席指挥。 莫扎特一生总共创作了大约将近五十部被编号的交响曲,在数量上虽然只是海顿的一半,但要知道他的寿命也只有海顿的一半不到;莫扎特的第一部交响曲创作于1764年,当时作曲家年仅8岁,而海顿写下他的《第一交响曲》时已经25岁。如果就此认为莫扎特在交响曲领域的成就相比海顿毫不逊色,那显然是不太公允的。虽然少年时便开始进行交响曲创作,且总体数量不少,但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莫扎特青少年时期的习作,在艺术方面并不成熟,而当他进入自己创作的成熟期后,却又较少接触交响曲这一形式。因此,莫扎特在交响曲方面的整体造诣相比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显得并不十分突出;海顿在交响曲领域拥有更多杰出的成就和作品。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却是,莫扎特最后的六、七部交响曲创作,在借鉴了海顿的经验和技巧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后,焕发出的无比明快的活力,使其在受欢迎程度上反而超越了海顿的晚期作品。
45
185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18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