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时刻 蓝宝石般的双眸

00:00
01:30:20
主播信息
金属奏鸣曲

金属奏鸣曲

微博关注金属奏鸣曲官网
关注
金属奏鸣曲电台
106
金属奏鸣曲电台(Metal sonata)一档专注于全球重金属音乐和摇滚乐的京味儿脱口秀节目。我们为它冠以一个全新的名称:金属相声!有时是对口、有时是群口、偶尔则是单口,在一个个幽默诙谐的包袱儿中带您进入Metal Sonata的重金属世界。微博:金属奏鸣曲官网
袁爷话北京
165
胡同、门墩儿、悠悠鸽哨声,空竹、兔儿爷、噼啪炮竹声,这一切已逐步从我们的视线中褪去;豆汁焦圈儿、爆肚儿卤煮都全然不是我们儿时的味道。我们几个普通的北京人儿,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也出于保护帝都残存文化的情结,特别推出这档“袁爷话北京”节目,地道的京腔京韵,和您聊聊老北京的那些事儿。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这张专辑是乌克兰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合唱团:贝尔格莱德歌剧院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拉慕鲁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 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科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除了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略有争议外,完全可列居最出色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之一,至少能与著名的穆拉文斯基版本相媲美.另一项发现是马凯维奇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春之祭》,其粗犷的野性使这一录音成为同一曲目的最优秀版本之一。马凯维奇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是像一个俄罗斯乐团在演奏。伦敦交响乐团平时那种温和、醇厚的声音在这里不再出现,有的却是弦乐声部锉磨声般的重音和铜管声部几乎达到极限的音响。《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演奏充满了一种使人着魔的张力,即使在慢乐章中也未中断。这一慢乐章的演绎表达得极其强烈、紧凑,没有任何松懈之处;而末乐章更使人体会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第二张CD中所有曲目的演绎都充满了一种狂热的张力,我发现我得不时地休息,听听别的指挥家的演奏来放松一下自己。马尔凯维奇的演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似乎不是将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而是使它们对立起来互争高低。如他指挥的《大海》,这是一片永无宁静的狂怒之海,录音时麦克风与乐队很近,故音质有时达到失真的边缘。夏布里埃天真无暇的小曲《西班牙》在马凯维奇的棒下充满火热激情和光辉,虽迷人但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西班牙指挥家阿塔乌尔弗·阿根塔微笑般的演绎大相径庭。很难令人相信马凯维奇的《达芙尼与克洛埃》比博尔特从容不迫的版本只短了30秒钟,但速度代表不了什么。在指挥《达芙尼与克洛埃》中的“日出”时,博尔特似乎是在赞叹这一奇观,并在这一美景中迷途不返,而马凯维奇则给人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阳仿佛是被他一手托起的!这个录音同样既迷人又累人。在这儿,德彪西、拉威尔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风格之相近再明显不过了。
128
15
(第64期)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第64期)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唱片是大提琴家麦斯基与钢琴家阿格丽奇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三部《大提琴奏鸣曲》。两位音乐大师在演奏中相辅相成、琴瑟和谐,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心灵相通、默契如一。他们演奏的歌唱性特别好,乐器的音色极为美妙。聆听这张唱片,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交流,让人难以忘怀。 《A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9,作于1807年。此曲是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中,名声最大的一首。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大提琴的抒情性在第一主题中充分展现。 第二乐章,谐谑曲,很快的快板,a小调。 第三乐章,如歌的慢板,转活泼的快板。两件乐器的对位产生了如歌的主题,紧接的快板是标准的奏鸣曲式。 《G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一首,作于1815年。此曲结构极其自由,由5部分构成,是单一乐章形式的幻想曲风格。乐曲有时表达抑郁,有时表达苦笑,有时表达幽默,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开端。 第一乐章以行板开始,由大提琴占据首要位置,接着乐曲的节奏加快,变成活泼的快板,旋律棱角分明,体现出贝多芬耿直、永不妥协的个性。 第二乐章,引子过后,乐曲短暂的回顾了第一乐章行板的旋律。接着的快板,是短小精悍的奏鸣曲式。发展部之前,大提琴奏出的五度和声,几次被钢琴乐句打断,扰乱了乐章的和声走向,制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D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二首,作于1815年。此曲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末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方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五首大提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 第一乐章,开始的快板明快爽朗,开门见山的进入第一主题,紧跟着是表现幅度更大的第二主题。 诗意盎然的第二乐章,是所有五首奏鸣曲中唯一的慢板乐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题,是钢琴和大提琴之间的一段对话;第二部分则是另一段对话,两件乐器在摇摆的伴奏音型陪衬下,细腻缠绵的对唱。乐曲不间断的进入末乐章,这是一首雄健的三声部赋格,到乐章过半时,出现一段温柔的旋律,与之前的赋格对比强烈,但稍纵即逝,很快又被赋格取代。
79
1
加琳·威尔森《贝多芬、舒曼·大提琴作品》
加琳·威尔森《贝多芬、舒曼·大提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荷兰大提琴家加琳·威尔森与钢琴家希尔克·阿文豪斯合作,演奏贝多芬、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贝多芬《C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一首,作于1815年,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此曲的结构极其自由,是从头到尾连续演奏的幻想曲风格奏鸣曲。此曲时而表达抑郁、时而表达苦笑、时而又表达幽默,被认为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开端。 贝多芬《D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02第二首,作于1815年。此曲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手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出色的一部。 舒曼《三首幻想小品》作品73,作于1849年。此曲是舒曼为数不多的管乐作品之一,原是为A调单簧管与钢琴而作,后被改编为大提琴的演奏版本,足以见其流传度之广。或许是因为舒曼的浪漫主义情怀赋予了这部作品特有的抒情性与歌唱性,使其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大提琴的作品序列中独树一帜。舒曼的作品并不以技巧性见长,如歌般的旋律和如诗般的意境才是人们喜爱其音乐的原因。 舒曼《五首民谣小品》作品102,作于1849年。此曲是舒曼为大提琴家格拉包所写的小品集,充满如诗般语调的美感。从标题民谣的字眼可以了解到作品含有民谣的素材。但使用民谣元素并非重点,民谣的字眼,衬托出简单中带有极大情绪起伏,此处的民谣风是舒曼追求纯粹的人性的渴望,以及对1849年爆发战争及政治上的动荡,所展现的一种国家情怀的影射。
20
13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曼的四部交响曲。卡拉扬的指挥充满着精致而细腻的手法,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客观的诠释著称。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品38,作于1840-1841年间。此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也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 《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作品97,完成于1850年,是舒曼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64
17
安塞美《法雅·三角帽、人生朝露》
安塞美《法雅·三角帽、人生朝露》
这张专辑是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携手西班牙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特蕾莎·贝尔冈扎,演奏法雅《三角帽》、《人生朝露》。在这个录音效果很好的1961年立体声版本中,安塞美展示了他最敏感的一面,他与贝尔冈扎合作,用活力和色彩把整个演出渲染得特别兴奋,并用巨大的气势处理其中分句。 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是一个有特色的管弦乐团,其声音在194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韵味浓厚而有活力,木管和打击乐在合奏中闪耀光彩。这个乐团具有法国和德国的双重特征,弦乐是犀利简洁、明显是法国式的,却没有在巴黎听到的萨克管一样的巴松和有鼻音的双簧管。对于维吉尔·托马森(美国作曲家兼评论家)来说,这个乐团各个声部的交融“像贝壳一样光滑,好象是细雨之后的彩虹,像品尝仙桃一样鲜美”。这就是安塞美指挥下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它的录音被认为是可以安心享用的佳酿。 安塞美更多地实践了一种来自于音乐真诚的兴奋,他的演出被麦克风很好地捕捉到,他的音乐素养到现在仍然在以一种不可言传的方式闪烁着灵光。在聆听安塞美和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演奏后,你会发现自己被一种学问、一种感悟、一种对美丽和精确的听觉的关注所倾倒。
59
9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詹姆斯·加菲根指挥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五张个人专辑,收录的两部二十世纪小提琴作品创作时间相仿,又同样以D大调写成,对比性极高,但是又有相似的迷人之处。薇尔德·弗朗说:“我梦想录下这两部作品很久了”。 本杰明·布里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5,作于1939年。此曲富有时代特点,是一首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有十九世纪或以前在作曲技巧上的严谨,也有新世代作品的感情多变和突破性的无调风格。一新一旧的两个极端在布里顿的协奏曲里得到极佳的平衡。其实他这过人特点贯彻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也是他能在近代音乐史中占一席位的重要原因。 康果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945年。当时这位奥地利犹太作曲家逃往美国定居十多年,已经是好莱坞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在小提琴家胡伯曼的建议下谱写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两年后由海飞兹首演,并且在海飞兹的推广下成为康果尔德最受欢迎的作品。康果尔德华丽的作品引用了一些电影配乐的元素,薇尔德·弗朗形容它就像是“香槟、烟花与情感的大海”,而这部充满后期浪漫主义美学的协奏曲,与布里顿兼具表现力与细腻情感的作品美学完全属于两个世界,但是,同样让人想深入了解。
--
6
侯长青、曹杨《马足龙沙》
侯长青、曹杨《马足龙沙》
这张专辑是笛箫演奏家侯长青、琵琶演奏家曹杨,以深情的迷人演绎,融合前所未有的音乐理念、巧妙的音乐构思,打造的全新国乐经典。录音师李小沛以同期录音、录音室多声轨音乐录音的方式进行混录,再次突破了我们对聆听的认知。这对音乐伉俪在《马足龙沙》中不仅献上精彩演奏,同时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专辑启用两名制作人,创造出无比丰富的音乐内容。音乐制作人丁豆豆的编曲大气磅礴,犹如电影大片般精彩;善于在音乐中运用传统音乐的音乐制作人尤景仰,为唱片亲自创作两首原创作品,动听无比同时又有出奇的心意。 这张专辑内容非常丰富,有古典、有地域特色,还有中国国粹京戏、昆曲,以及新编的和原创的曲目,丁豆豆和尤景仰作为这张专辑主要的编曲和作曲家,对这张专辑注入了非常多的心血。尤景仰为专辑原创了两首曲目,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琵琶和笛子这两件乐器在一起搭配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底的话,是写不出来两个人的默契,但尤景仰从他自己的视角来诠释笛子和琵琶,重新诠释笛子和琵琶这两件乐器的搭配,这就是他非常独特的一面,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整张专辑的气质提升。主题作品《马足龙沙》加入各种乐器,声音太壮观了。形象非常壮大,感觉一下来到大漠,有海市蜃楼的画面,震撼人心。
234
11
塞戈维亚《索尔、朱利安尼等的练习曲》
塞戈维亚《索尔、朱利安尼等的练习曲》
这张专辑是塞戈维亚演奏索尔、朱利安尼等几位作曲家的练习曲。 一直以来,费尔南多·索尔的吉他练习曲都是每个吉他手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杰出的吉他演奏家都认为,自己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己在索尔的练习曲上所下的苦功。 费尔南多·索尔(1778-1839)是“第一代”吉他演奏家中的领军人物,他们所用的吉他已经和现代吉他非常接近(只是小了一些)。索尔对吉他研究的深度是里程碑式的。他独立编写的练习曲无论从音乐主题方面还是技术方面来说,都已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体系,其中包含了左手指法、右手练习、音程及和弦体系、音阶、琶音、重复音、圆滑音、按弦手法、时值控制、旋律和伴奏的平衡、音调的对位,等等。若能对这些练习曲加以精心的学习,定能打下良好的吉他技术基础,而且有助于吉他手全面提升音乐上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现代古典吉他之父”塞戈维亚在其《索尔吉他练习曲20首》(Twenty Studies for the Guitar by Fernando Sor)的珍藏版中提到:“事实上,只有很少的大师能够编写出教育性和音乐性两全的练习曲,并以这样的方式来推动乐器水平的进步。” 索尔的练习曲就做到了技巧训练和音乐训练并重,并有着适合舞台演出的美感和内涵。哪怕是在最初级的练习曲上,索尔也很少满足于只是刻板地安排一些琶音或其他指法的重复练习。在他的入门级练习曲中,就传达了吉他学习者很少加以关注的一种严谨而典雅的音乐理念,如此高的音乐水准使得索尔的练习曲成为了创作音符、编写旋律、表达乐感等音乐基础课程的最佳素材。
50
4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