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03

00:00
02:1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考拉的田园

考拉的田园

無門無派 一屆村夫 借古尋法 道法自然 自力耕新 修建田園 遊戲人生
关注
东西融合健康养生世界
456
东西融合健康养生
竖琴协奏曲-Marisa Robles
774
竖琴这一古老的乐器始终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缓却又极富底蕴。数百年来,竖琴虽然在交响乐团中一直扮演着配角,但是它奏出的古典音乐却往往令听众如痴如醉。 这张由Decca公司出品的《竖琴协奏曲集》荟萃了Handel、Boieldieu、Dittersdorf、Mozart、Beethoven等名家的竖琴音乐作品,由玛丽莎·罗伯莱斯(Marisa Robles)担任竖琴独奏、艾奥娜·布朗(Iona Brown)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担任协奏,在2009年《企鹅古典唱片指南》中被推荐为四星带花,极高评价。 玛丽莎·罗伯莱斯是当代著名的竖琴演奏家,她在Decca录制了很多的竖琴音乐。在这张唱片中,竖琴的动态范围很大,从轻微的触碰发出的蛛丝马迹般轻微的声响到猛烈的弹拨发出的冲击,指法不同而在同一根弦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时而轻盈通透,时而猛烈丰满,时而悠扬余韵缭绕,时而急如珠落玉盘。自然松弛之余,清晰可辨长短弦之间前后的距离。 “Marisa Robles 的竖琴弹的玲珑百态、如歌如呤,音色丰润,造句典雅,透出一股大家闺秀的高贵灵气,恰巧,这里的乐队指挥:布朗 也是位女性,细腻而体贴,和竖琴的配合令人颇觉亲密、柔美。”------李杭育(唱片经典) 企鹅三星带花 DECCA 小银圈 头版唱片,使用专业的器材转成高品质的WAV,上传分享人世间中竖琴篇中高贵灵气的...
回归(阿郎自然农耕)
79
《回归》 她们想发芽了,就播种。 ------阿郎自然农耕 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属于自然,做好自己本应做好的角色,谦卑地行使人类的义务与责任时,生活也就像自然一样和谐了,会在何时开花,会在何时结果,会在何时开始成熟,会在何时开始枯萎,她自己知道,顺应自然的状态,给予她合适的环境,让她完成她的生命历程。不会催促她,不会责怪她,只是让她做好她自己而已。 ------阿郎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爱文德·加尔伯格·詹森指挥的丹麦国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延续前两张专辑侧重北欧曲目探索的脚步,这张专辑她将目光移往更重量级的另一位北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并以更具现代感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搭配。虽然两人的曲风常让人觉得一个是在十九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但其实,柴科夫斯基也只比尼尔森早二十五年诞生,较年轻的尼尔森出生于1865年,前半生其实都是属于十九世纪作曲家。 身为德国小提琴天后慕特钦点的继承人,动用她的慕特基金会让弗朗留在德国求学,并经常私下指点她,弗朗可以说尽得当代名家的真传。她在汉堡高等音乐院的老师是Kolja Blacher,布拉赫本人虽是德国人,但在十五岁后就赴茱莉亚音乐院拜在狄蕾门下,返欧后又到萨尔兹堡拜在Sandor Vegh门下,这让他的小提琴结合了美国-奥地利两派之长,而再加上慕特的指导,弗朗的提琴中可以听到兼容并蓄的特色。而这点尤其在她的柴可夫斯基中能听出来,她弓法的灵动性和落弓的那种豪放力道,以及带着一丝任性的鼻音,特别适合这部协奏曲的惯用语法。而且她在这版柴科夫斯基演奏中,末乐章最后的尾奏前,更是拉起如火般的快速热情,尽扫任何先前对她以二十六岁挑战这部名作是否能够胜任的疑虑。 一直自认音乐基因里对北欧音乐有强烈认同的弗朗,想必在与慕特等德国提琴家接触时,也一再被肯定她这个直觉的正确性,更因此加强了她对自己诠释北欧曲目的自信,弗朗拉奏的尼尔森同样得利于她琴弓运用的那种灵动性和多层次掌握,再加上她非常柔美抒情的琴音,以及对于此曲中很难掌握的旋律歌唱性和断句处理,她的这份尼尔森,来得比前人的录音更为隽永而且深刻。
171
7
帕格尼尼、施波尔《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施波尔《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大植英次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帕格尼尼、施波尔的《小提琴协奏曲》。这对于这位不大喜欢炫技,一贯以冷静、沉稳见长的美女演奏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 在热情如火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希拉里·哈恩依然选择以“轻描淡写”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音乐性,并注重精雕细琢的去刻画帕格尼尼的每一个音符,虽然不能说激情泛滥,但一些技巧复杂的乐段,经过她举重若轻的演奏,都呈现出强烈的歌唱性和活跃的即兴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张专辑中和哈恩合作的,是日裔指挥家大植英次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录音中,他手下的乐团再次表现出火一般的热力和从容大度的气质,非常震慑人心。 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作于1811年。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施波尔《第八小提琴协奏曲》“歌唱场面”作品47,作于1816年。施波尔作为小提琴教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比作为作曲家还出名,他是小提琴腮托的发明者,又是第一个用指挥棒指挥的人。希拉里·哈恩对于这首冷僻曲目的演绎也可圈可点,节奏和力度的变化都充满弹性,音乐能量得以自由释放,又不会给你卖弄技巧之嫌。
609
6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666
9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玛丽-伊丽莎白·赫克与钢琴家马丁·海尔姆申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大提琴奏鸣曲》。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堪称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受其影响和启发,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两部《大提琴奏鸣曲》,但是创作年代却相隔了二十多年。《第一奏鸣曲》多有室内乐风格,以较低的音区表现沉郁凄苦之情;《第二奏鸣曲》则具有戏剧性和交响乐写作手法,有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具备明朗热情的性格。两首作品均美不胜收,以直入人心的旋律和细腻的感情表达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室内乐精品。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与《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同时完成于1886年,瑞士托恩湖畔。此时五十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完成了四首交响曲,具备更完善的创作技巧和更成熟的思想境界,正处于创作顶峰期。这首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成为勃拉姆斯的力作之一。
36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