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蜜思点歌台第七周周三

00:00
40:16
听完整版
大家都在听
我还是很喜欢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
素材源:微博@菊平姐姐说你好 出品:河南理工大学广播台 灵感源:@忆语广播剧社 策划/美工:@天定风华-阑 后期:@_小火柴_ BGM:《虹之间》 录音:河南理工大学广播台成员 【引】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雨洒落在热带与极地,不远万里。 【旁白】 我还是很喜欢你,好像儿时记忆里糖果的香气;年少耿耿于怀未能解开的那道单项选择题;少女时最最期盼的四月春深花期;还有那个你,深深藏在不可说的心底。旧时风月怅归期,我想我还是那样的,喜欢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云层凝成片雨,点点滴滴。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星辰奔波亿万年黑夜,不诉怨语。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梦里情不自禁的呓语,全都是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暮色看远山风起,佳期可期。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鲲鹏徙于南冥,水击三千,不远万里。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空调 西瓜 wifi,离不开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星光坠入眸里,一眼万里。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勾股定理,合二唯一。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我从不愿将就,只能是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南燕归巢,不离不弃。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断崖卷起千堆雪,岁岁如夕。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炊烟袅袅几许,棠梨煎雪又落雨。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春日绿叶夏日阳光,都不如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耿耿星河洒满天际,璀璨无比。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百年孤独一饮而尽,醉的可以。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钗头凤搁下了最后一笔,相思成疾。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漫天星系归于沉寂,生如逆旅。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斯人陌上有花开,可缓缓归矣。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初春细雨,绵绵密密。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雪绵延不绝,洒满大地,凉的是我,美的是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烛火燃尽微光,只为你,都为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晨星看朗月,不辞风雨。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漫天流星坠地,烟花肆意。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雨落湖心惊涟漪,了无声息。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白天的喧嚣,夜里的孤寂,忘乎所以。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沧海变桑田,斗转星移。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日月星辰交替,亘古不息。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潮起潮落,情不自已。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是如鲠在喉,甘之如饴。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酒窝里的酒,醉的不能自己。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思念如江河东逝,马不停蹄。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落日下的余晖,不忍离去。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阳光洒 满大地,温柔惬意。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用尽这一生的温柔岁月,去遇见你。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云追逐着风,不问所起。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呓语碎于梦境,再难自欺。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落红碾入春泥,庭深几许。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庭院里那株海棠,落了又开,周而复始。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雪肆虐大地,茫茫无际。 我还是很喜欢你,就像收藏的日记,不舍丢弃。 我还是很喜欢你,哪怕此生,后会无期。 我从未想过抗拒你的美丽。一撇一捺一字一笔,写尽铁马冰河春风十里,写不出让我心火不息的那个你。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河南理工大学广播台愿屏幕前耳机旁的你,都能有一生一次,如梦所愿的欢喜。
--
1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海顿的6部“艾尔道迪”弦乐四重奏(作品76),由塔卡契弦乐四重奏团演奏。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在弦乐四重奏中,海顿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1797年前后,六十五岁的海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优秀的一套弦乐四重奏:《“艾尔道迪”四重奏》作品76(第75号至第80号),题献给艾尔道迪伯爵。整套作品首先是四件乐器更加地位均等、互有特性,很好地体现出相互对话的原则。其次是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创作手法更为精致大胆。尤其是其中的《五度》、《皇帝》、《日出》三首带标题的四重奏更是传世佳作,知名度极高。
384
24
柯曾《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柯曾《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1970年9月钢琴家柯曾与布里顿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柯曾继承了施纳贝尔演奏莫扎特传统,在其晚年又有发展,个性突出而又不过分标榜个人,感觉崇高而又不乏人情味。由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担任指挥,也算是此版一个特别之处。专辑由著名天碟录音师韦尔金森亲自录制,音质自然、丰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评语:“柯曾1970年于英国斯内普小镇与布里顿共同录制这张唱片,但自律甚严的柯曾一直不满意自己的成绩,想再录一次,他的愿望知道1982年去世都没有达成。但Decca却也将这个录音出版。听者仍为其火花般令人炫目的表现方式深深吸引,而录音技术则保留住他丰富漂亮的音色。”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此曲形式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戏剧性之强是首屈一指的。它有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甚至给人以“贝多芬先声”之感。此曲也是莫扎特少数的小调作品,直接反映了他骨子里渗透着忧郁、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作于1791年。此曲是莫扎特所做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从听觉感官出发,此曲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此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
60
6
20世纪伟大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
这张专辑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罗马RAI(意大利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爱乐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华人圈被尊称为“指挥皇帝”。卡拉扬力图将托斯卡尼尼的忠于原谱和富特文格勒的即兴发挥融为一体。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 卡拉扬最擅长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奥地利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另外,对于近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尼尔森、肖斯塔科维奇,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绎。卡拉扬对意大利那种直率而又有生气的艺术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意大利歌剧中那种一往无阻的演唱风格,优美的旋律,使得卡拉扬终身不断地制作和录制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名作。 卡拉扬是西贝柳斯音乐的积极推广者,他曾指挥过西贝柳斯除了第三号以外的6首交响曲和音诗。卡拉扬也很喜欢录制民族乐派中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和两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以及斯美塔纳的作品。在俄罗斯音乐里面,卡拉扬花了很多心思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上面,将这位作曲家的全部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除外)、三大芭蕾舞组曲、《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还有《斯拉夫进行曲》都录制过一遍以上。强力集团里面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也很得他的青睐。
270
3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