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曾《1937-1971钢琴演奏录音辑》

柯曾《1937-1971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专辑是钢琴家柯曾1937-1971年的录音合辑,收录了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格里格、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贝多芬等的作品。 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D760,作于1822年。此曲是以他的歌曲《流浪者之歌》为原型,由一系列变奏和发展构成。虽名为幻想曲,但舒伯特还是按照古典奏鸣曲的规范进行构思和写作。作品中蕴含着对命运的感叹,对自由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更加突出的是刚直不阿的性格。丰富的旋律与辉煌的音响效果使得此曲成为公认的杰作。 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478,作于1785年10月16日。 莫扎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四重奏》K493,作于1786年。 舒伯特《6首音乐瞬间》D780,1828年出版。“音乐瞬间”是他首创的一种音乐体裁,是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名目繁多的钢琴特性曲之一,具有即兴性和结构短小等特点。这些作品被称为性格式小品,每曲都表现一种特定的、语言无法形容的微妙的情绪和感受,展示出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
节目(6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
这套合辑收录了扎拉·奈奥苏菲1956年-1965年在柏林的演奏录音,包括德沃夏克、舒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的大提琴作品。 扎拉·奈奥苏菲(Zara Nelsova,1918-2002)美籍加拿大大提琴家。扎拉·奈奥苏菲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温尼伯,父母皆为犹太裔俄罗斯血统,五岁时即在温尼伯进行了首次演出。奈奥苏菲最终随整个家庭移居英国伦敦,在伦敦大提琴学校师从校长赫伯特·瓦伦学习大提琴。经约翰·巴比罗利试听之后,奈奥苏菲被介绍给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她从卡萨尔斯那里学到了额外的课程。1932年,年仅13岁的奈奥苏菲在伦敦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并且作为一名独奏演员和英国指挥家马尔科姆·萨金特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二战期间,奈奥苏菲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1942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了美国首场独奏音乐会。1942至1944年间,奈奥苏菲为“Conservatory String Quartet”的大提琴手。 1949年奈奥苏菲搬到了伦敦,在那里经塞缪尔·巴伯、保罗·欣德米特、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欧内斯特·布洛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指点,接触到了英国新音乐作品。1969的逍遥音乐节上,奈奥苏菲首演了英国作曲家休·伍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955年,奈奥苏菲成为美国公民,在包括波士顿、温尼伯、蒙特利尔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主要管弦乐团里担任独奏演员。奈奥苏菲还曾广泛巡演,1966年作为首位北美大提琴家在前苏联演出。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早在杰奎琳·杜普蕾出现之前,奈奥苏菲即通过在音乐会及独奏音乐会上,以钢琴还原作品管弦乐部分的手法,来演绎、促进、提升了这首名曲的知名度。1966至1973年间,奈奥苏菲的丈夫是美国钢琴家格兰特·乔哈内森(Grant Johannesen),两人经常一同演出与录音。奈奥苏菲凝重内省的布洛赫《所罗门》(Schelomo)以及巴伯的《大提琴协奏曲》唱片,均为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录制。 奈奥苏菲的演奏用琴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里的1726年“Marquis de Corberon”。1962至2002年间,奈奥苏菲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直至去世。1978年,格哈德·塞缪尔为扎拉·奈奥苏菲创作了独奏大提琴曲《In Memoriam DQ》,作品于1980年1月7日首演。
帕海贝尔《卡农绝赞》
23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赫。“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莉斯蒂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51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莉斯蒂莎与弗朗西斯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狂想曲》。 这版录音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听者可能会觉得《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头有点低调,但很快就会发现,莉斯蒂莎的演奏表现出不寻常的敏锐和魅力。随着作品的进行,指挥家弗朗西斯和伦敦交响乐团无疑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协奏,这只是强调了莉斯蒂莎强烈的诗意表达。最让我高兴的是,这里没有自我膨胀的炫技迹象。的确,她的演奏有一种轻盈和自然的感觉,与伦敦交响乐团每一个转弯处的明亮声音相匹配。行板让我屏住呼吸,这是它动人的可爱时刻,与温暖、天鹅绒般的录音(在艾比路传奇的1号录音棚)一起是非常诱人的。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里,莉斯蒂莎对节奏、触感和乐句的控制同样不可思议,流畅的快板奔跑着、旋转着。伦敦交响乐团的回应是尖锐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演奏者在独奏期间全神贯注。莉斯蒂莎的演奏音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柔软的、美好的声音,以几乎不可能想到的方式,她点亮了这部最熟悉的协奏曲。 在这个令人陶醉的演奏事业中,弗朗西斯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柔顺的伙伴,他对节奏和动力的控制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好的判断。梦幻般热情洋溢的中间部分是如此的简洁,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遏制的气氛——也许是太多的保留——只是增加了这一表演美妙的内在张力。很少听到这些音乐的瞬间,伴随着如此轻盈的舞步跳舞,或者片段的衔接如此天衣无缝。同样,有些人可能会发现结尾太含蓄了,但它宽度上的欠缺,在迷人的形状、细节和色彩上得到了弥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2)》
这张专辑收录了威尔海姆·肯普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巴赫的钢琴作品。 直到现在,乐评界仍然喜欢批评德国钢琴家演奏的肖邦与李斯特。然而,五十多岁的肯普夫不只留下一些有趣而且风格独特的肖邦录音,布伦德尔还认为肯普夫是本世纪最优秀的李斯特演奏者。不过在谈论李斯特之前,还是先谈谈三首维也纳古典作品:舒伯特《第十六钢琴奏鸣曲》D.845、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与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肯普夫有些舒作伯特录音过于讲究细节,但是这首十六号奏鸣曲是肯普夫如何诠释简单小曲最美好的例子,也是布伦德尔最喜爱的肯普夫录音。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可能是个性最像舒伯特的乐曲,两个乐章形成完全对比:第一乐章锋利而且富戏剧性:第二乐章的旋律优美。肯普夫同时表现出这两种特质。在第一乐章里,他以精巧的节奏带给我们生动鲜明而又感性的贝多芬;第二乐章非常美,旋律就像直接从贝多芬耳朵灌注到我们耳里。 布伦德尔认为,肯普夫演奏的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是另一个时期的档案:“现在不这么弹莫扎特了。”现今的演奏家更注意莫扎作品的阴暗面,肯普夫却完全不同。从1990年代看来,肯普夫的莫扎特无忧到令人吃惊,完全不在谱面上添加任东西,但是肯普夫却把莫扎特和声中的魅力自然带出。现今已经没有钢琴家会像肯普夫这样弹奏莫扎特,就连与肯普夫同时期的钢琴家也不会这么做,但是从肯普夫的诠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音乐是多么高雅、平静、简单与自然。 肯普夫弹奏李斯特是同样简单、美丽而动人。这次的录音在先前发行的时候,布伦德尔曾经为这位还遭受误解的匈牙利大师写过一感人的辩白。布伦德尔认为,李斯特是个高贵而又柔和的人,就像肯普夫所演奏的李斯特作品。李斯特是位不可思议的“钢琴管弦乐家”,而肯普夫从乐谱中了解到李斯特对钢琴音色惊人的见解,以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演奏技术。肯普夫更结合了观察力、幻想力与熟练的技巧,由衷的弹奏出李斯特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肯普夫知道应该如何拿捏分寸,夸张只会乐曲整体效果减分。
--
23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洛维兹的演奏精选辑,选自1962-1973年间的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即兴曲》、肖邦《圆舞曲》《前奏曲》《马祖卡》、斯卡拉蒂《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音乐瞬间》、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李斯特《安慰曲》、德彪西《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纪念册的一页》《练习曲》、舒曼《童年情景》等。 霍洛维兹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霍洛维兹是浪漫派钢琴演奏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兹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兹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 霍洛维兹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兹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
1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尔弗雷德·柯尔托的演奏录音,包括法朗克、圣-桑、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这一套柯尔托专辑曲目有法朗克三部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929年录音)、《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1932年录音),以及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的《交响变奏曲》(1934年录音)。期待欣赏这些录音的心情促使我去翻阅柯尔托谈论法国钢琴音乐书中关于法朗克的章节。这本书里也提到德彪西、福雷、夏布里耶与杜卡(可惜啊,柯尔托完全没有录过夏布里耶与杜卡的作品)。柯尔托广泛而且以极佳的理解力,明确的评论法朗克的钢琴音乐。柯尔托演奏这三部重要且动人的作品自然是热烈而有说服力的完美典范。要演奏法朗克并不容易,除了具备基本演奏技巧,还要能找出作曲家隐藏在作品中不易被发现的内涵。法朗克和许多管风琴家一般,都是杰出的即兴演奏家。当然,即兴的魅力是管风琴家演奏时引以为乐的,只有键盘的魔术师才有办法在作品的原始构思中找到头绪脉络,而法朗克在他结束写作生涯前,把这些难以捉摸而且极具有个人风格的要素带入这两部以三段写成,仿如三部管风琴赞美诗的大型钢琴曲。全盛时期的柯尔托从直觉出发,经由思考、每锐的听力与分析开启法朗克在音乐中所透露的讯息,这是诠释法朗克音乐非常完美的典范。柯尔托所演奏的法郎克有完美的清晰度,除了赋格尾声难以驾驭的乐段,柯尔托对法朗克结构复杂的作品理解力,确实能让它更为具有完整明确的形式,具有纯感官的华丽声音以及令人惊奇的音色变换与诱惑力。在文章里,柯尔托提到这两部三连作都各有其拥护者。《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比较常被拿出来演奏,但柯尔托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有其价值,而我得说,我从没有听过其它钢琴家以同样横扫千军的方式演奏这部作品。
27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