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05. Bach Solo Violin Sonata No.2 - 2. Andante

00:00
03:41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钢琴家叶夫根尼·科罗廖夫2016-2017年间录制的,曲目为贝多芬晚期的四部钢琴独奏作品。 《大赋格》作品134,作于1825–1826年,于1827年出版,题献给鲁道夫大公。原为《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作品130的终曲,因过于冗长而成为独立的一首作品,编号为作品133,又被贝多芬本人改编成钢琴四手联弹形式,编号为作品134。现在多数的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130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大多数十九世纪乐评家都不看好这首大赋格。丹尼尔·梅森批评道:它让人很“反感”,而路易斯·史波就称它及其它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无法解释和无法修改的恐怖”。但自从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其评价逐渐好转,现在《大赋格》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斯特拉文斯基说:“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 《十一首新钢琴小品》作品119,经推断第1-5首作于1800-1804年,第6-11作于1801-1821年间。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也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C大调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作品120,作于1819-1823年间。此曲的主题,原是当时在维也纳一面从事作曲,一面经营出版业的安东·迪亚贝利所作的圆舞曲。当时,迪亚贝利采取以自己所作的作品为主题,请各位作曲家作成变奏曲拿来出版的方法。贝多芬将这首乐曲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内维尔·马里纳《斯图加特录音辑》
--
这套合辑是马里纳爵士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1980-1994年期间在斯图加特的演奏录音。收录了贝多芬、舒曼、柴科夫斯基、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巴托克、布里顿、奥涅格、格什温、巴伯、科普兰、伯恩斯坦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是当今时代乐坛中唯一一个用复古演奏方法演出的交响乐团。难能可贵的是,乐团的表现力丝毫没有因为不揉弦而有任何的缺失,反而更加清新、生动,散发出如同水晶般的透彻。自成立伊始,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就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一方面凭借自身高超的演奏品质演绎古典和浪漫派的传统曲目;另一方面还对当代音乐作品进行推广。而对于现代交响乐团而言,演奏中不出差错显得极为罕见,即使演奏同一首作品,录音和现场演出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现场演奏很难避免错误。但斯图加特广播却创造了不出错的纪录,可谓古典乐坛的一个奇迹。这也归功于内维尔·马里纳的“调教有方”。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乐团不仅严格遵循传统,就连乐团的演奏态度也力求回归古典时代的严谨与极致。听上去有些刻板,但换来的却是乐团“零差错”的演奏纪录。 在这套合辑里,马里纳与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合作,为这些作品赋予干脆、细腻的特质,技术上完美无瑕,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斯图加特之声”。
赵成珍《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现场录音》
22
在刚刚落幕的华沙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 来自韩国的21岁少年赵成珍力压群雄, 荣膺桂冠, 收录其夺冠演奏的首张专辑随即问世。《24 首前奏曲 Op.28》在他指尖充满了诗情与活力, 又不乏生动的变化, 赢得了德米崔·阿雷席夫、玛尔塔·阿赫里奇、菲利普·昂特蒙、内尔森·格尔纳和贾瑞科·奥尔森等评委的一致青睐。行云流水般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气势磅礴, 令人折服。这位年轻的钢琴家锋芒初露, 首张专辑表现不俗, 前程似锦, 令人期待。 聆听赵成珍演奏的肖邦“英雄”波罗乃兹舞曲op.53,也许是肖邦真正所想要表达的音乐,你能听到心中坚定的肖邦。但或许因为身体和性格原因肖邦的“英雄”并不能如大众所认为一般雄浑刚毅有进攻性,这是真正“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你能听到源于灵魂的高贵,如同李斯特所描述的肖邦“他是王子中的王子”。“这首波罗乃兹舞曲充分展现了他的音乐修养与艺术造诣,典雅、高贵,绝无一个刺耳的声音。他的琴声声音通透、挺立并有节制,令人感到亲切和温暖,一改人们对这首作品多年的误解。他的演奏相当正统并具有深度,他的音乐表现多姿多彩,充满了戏剧性,但绝无哗众取宠!”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辻井伸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辻井伸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这张专辑是日本钢琴家辻井伸行演奏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附带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音乐会改编曲《弄臣》。演奏《图画展览会》这部作品不但要有磅礴的气势,而且要表现略带忧郁、充满神秘主义、错杂其间的诡橘色彩。完整地演奏这部套曲需要耗费钢琴家相当大的体力和考验演奏者的能力。辻井伸行非常成功地把许多独立的、个性的、鲜明短小的段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演奏出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鲜明色彩的旋律。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在绘画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首先是由15段音乐组成:1段漫步,2段侏儒,3段漫步,4段古堡,5段漫步,6段杜伊勒里宫的花园,7段牛车,8段漫步,9段雏鸟的舞蹈,10段两个犹太人,11段漫步,12段里莫埃的集市,13段墓穴,14段鸡脚上的小屋,15段基辅的城门。其中有10段个性鲜明的标题音乐来描写画,有5段“漫步”主题穿插其间。在风格上这10幅画虽各有不同,但是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一个承上启下的贯穿主题的“漫步”来贯穿其间。“漫步”主题夹杂着作曲家冥想的形象,踱步在10幅画中,同时冥想的形象情绪的不同变化,随着画面的不同而产生变化。通过变奏这个基本主题,逐渐走到《基辅的城门》中,以宏大的气势,表现出了穆索尔斯基对画家的沉痛、深切的 哀念。“漫步”是以一个套曲的引子开始,而且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乐曲,经常重复,同时在各小曲之间都以新的方式加以变奏。 李斯特《叹息》是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三。有些人根据标题译为叹息,有些人则因那似海水的波浪一般的旋律而更称为大海。这首需要两手交替演奏主旋律,并辅以轻柔的琶音伴奏的曲子是李斯特极至浪漫主义的极好体现,华丽的奏法也是李斯特的后浪漫主义风格和炫技演奏的最好证明。乐曲的优美旋律倒是颇有田园意境,不过结尾处不可思议的下行全音阶的大三度和弦,正如黑暗中发出的一声叹息。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弄臣》是1859年李斯特以威尔第歌剧《弄臣》中一段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为材料,重新组织改编而成的一首钢琴曲。
--
18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9-1955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韦伯《第一交响曲》、莫扎特《第39、40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是20世纪为数不多可称得上伟大指挥家的人之一。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给予每一个人的,就象太阳与空气一样。埃里希·克莱伯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埃里希·克莱伯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 在二战期间,埃里希·克莱伯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久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Decca唱片公司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合辑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埃里希·克莱伯真正的音乐活力,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18
50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的三部大提琴协奏曲:1、与奥曼迪指挥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1946.1.17录制)、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1947.12.28录制);2、与施托克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0.3.6录制)。 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他的演奏风格既严格地忠实于原作,又富于俄罗斯民族的浪漫气质。他主张在感情、理智和技巧这三大演奏要素中,不应偏向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力求完美、精确地反映作品的全部风貌和全部精神内涵。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而作的。此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这部协奏曲,其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无疑都是它的成功所在。此曲可以说是德沃夏克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还有他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可以给人巨大的感动。 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作品47,作于1881年。这部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莱祷歌曲调为主题,所以又名《晚祷》。犹太人在赎罪节(9月末或10月初)开始之日,群聚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科尔尼德莱”是祷歌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第2部分,D大调,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明净而安宁,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威力无比,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结束。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完成于1872年。此曲是圣-桑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
11
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