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宾梅耶管乐合奏团《和谐音乐(6)》

萨宾梅耶管乐合奏团《和谐音乐(6)》

这张专辑是萨宾梅耶管乐合奏团1996年录制的,演奏莫扎特的两部《小夜曲》。 《降E大调第十一号小夜曲》K375,管乐八重奏曲,作于1781-1782年。为任职于宫廷的H·希凯尔的妹妹而作。乐器编制为双簧管二、单簧管二、法国号二、低音管二。 《c小调第十二号小夜曲》K388,作于1782年。乐器编制为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圆号、2支低音管。
节目(1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穆特《约翰·威廉姆斯在维也纳》
28
这张专辑是作曲家、好莱坞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与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合作,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他创作的电影配乐作品。
波利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21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大师艺术生涯与技艺成长的见证——32首作品,耗时40年才最终录制完成。波利尼并不喜爱“赶进度”和“赶量”,他的录音历经持续的练习和思考,听者在聆赏时,往往被他浩如烟海的乐思所包围,从而脱离外界,深切地感知到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1975年6月,波利尼录下他生涯的第一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30、31号,皆是贝多芬晚年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贝多芬音乐,哲思与荒谬并存,安详与隐晦交织,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曲目,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而波利尼在此套曲目的演绎上,以非凡的技巧与对曲式结构的惊人把握,有力证明了自己不只是徒有技术的炫技家,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贝多芬诠释上的权威地位。 以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为始,再到其音乐性更纯粹的早期奏鸣曲,这样的录音顺序和40年的缓慢进度也足见波利尼返璞归真的心路。 唯一不变的是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他在钢琴技术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成衣;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 演奏有“圣经”之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贝多芬深邃的音乐理念, 而波利尼做到了。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赅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大片光线刺穿了贝多芬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特别是近年来的几张新片,大师恰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 精雕细琢又无痕可寻。他并没有企图在作品中“挖掘”什么,没有左顾右盼的扭捏,精确而又简洁。无论快板乐章中激情的能量感,还是慢板乐章缓慢流淌的乐思都令人动容。他的无敌指法和精神能量,只有在细细欣赏时才会有所领悟。 40年的完成期,没有虎头蛇尾,没有戛然而止,亦没有突然跳脱,有的只是波利尼愈发精湛的技术和愈发纯熟的乐念。他默默锻造,从不声张,鲜少顾虑窗外的声音。正如他在巅峰期突然隐退,于唏嘘与不解中沉淀多年的举动那般。 波利尼从来都不是一个“演奏家”,他是真正的音乐大师。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便是切实写照。
基辛、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纽约音乐会》
30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基辛与艾默森弦乐四重奏团合作,2018年4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一直以来,基辛都十分热衷室内乐演奏,却没有太多与之相关的录音作品。因此这张现场录音专辑显得尤为可贵,其中不仅有多首基辛诠释的室内乐作品,更能听到不同形式的音乐合作。从莫扎特的《第一号钢琴四重奏》开始,基辛优雅迷人的诠释手法,以及与艾默森弦乐四重奏团的默契互动,使得音乐会魅力十足。福雷的《第一号钢琴四重奏》更为深沉厚重,演奏也更具力量;德沃夏克的《钢琴五重奏》通过美妙旋律呈现出音乐层次,令人回味无穷;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则是本场音乐会的安可曲,以精致音符为整场演出画下难忘的句号。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四部钢琴奏鸣曲。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作于1781-1783年。此曲因在巴黎期间创作,有法国风味。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后,接着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呈示部最后以4小节尾奏收束。发展部类似插句形式,转调频繁,再现部照原型再现。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F大调,二段体。优美的主题呈示,又反复后进入下一部分,这一部分也加以反复,接着第二部分变为F小调,有对照性的优美情调。这一段也作2次反复,然后再现F大调的主题。第三乐章,小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过经过句,以属调表现第二主题,以小尾奏结束呈示部。然后夹着像第一乐章一样自由的发展部,进行至再现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出现后,以尾奏作终结。 《C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K545,作于1788年。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极单纯,音阶性的经过句后,以属调表现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与《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儿乎相同。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散和弦音型后,为呈示部尾声。发展部承接呈示部尾声音型,a小调两手交互发展。再现部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段体。在阿尔贝提低音下奏出主题,变奏后以D大调像是主题衍生出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后,以g小调经降B大调至c小调、g小调转调,引导七题再现后,进入尾奏而结尾。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主题呈示后,第一插句为G大调,来自主题的8分音符音型,第二插句为a小调。主题作第三次呈示后,以8分音符的音群构成的尾奏结束。 《C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K309,作于1777年。此曲是莫扎特在前往曼海姆和巴黎的旅程途中写作。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作于1774年。1772年春,莫扎特第三次自意大利旅行回来,又去维也纳。此曲当时是为大键琴而作。
--
12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这是罗比·拉卡托斯与他的合奏组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名为《As Time Goes By》,实际上是专辑中第三曲的曲名,来自电影《卡萨布兰卡》,他下垂的啤酒肚与肥胖的脸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如非识宝,一般人绝对不会从CD货架上将它抽出。听其它乐曲,也是出自著名影片或音乐剧等。如《教父》、《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美国往事》、《第三个男人》、《两人同路》等。演绎手法自然是潇洒自如,甚至放诞不羁。 他们演奏人们最熟悉的《教父》中的“爱情主题”,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可仍有无法抗拒的魅力。最有意思的是,初听我还以为,碟中最不“出格”的乐曲可能是那首出自《库班的哥萨克人》中的《红莓花儿开》。开始的钢琴、小提琴那样柔情密意,旋律与和声搓揉出的俄罗斯味十分浓烈。但后来,小号和弹拨乐立即将乐曲爵士化,可见积习难改。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最后一首《Spirited Away - The Name of Life》,取材自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千与千寻》。这支乐队表演时的“神态”也是别具一格,异常投入。 灵活与即兴性是拉卡托斯演奏最大的特点。比如他在此碟中演奏的根据电影《卡萨布兰卡》和《教父》等电影主题曲的改编曲,听起来就和以前听到的许多常规版本完全不同,轻盈时带着质朴和自由的乡土气息,忧伤时则将吉普赛人颠沛流离的感伤表现无疑,一派小酒馆中的苦艾味道。在技巧方面,拉卡托斯的演奏更是令人瞠目,在俄罗斯民谣改编曲《黑眼睛》中,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以独奏小提琴来摹拟吉他的弹奏与乐队中的吉他相呼应。为了制造出吉他拨、轮、弹、挑的发声效果,拉卡托斯左右开弓。更有甚者,当他左手在进行着快速的、难度极高的拨弦时,右手又在用食指和中指摹拟吉他做出轻巧的轮指弹奏。很难令人相信这奇妙的声响竟然是从小提琴这一件乐器上奏出的。
1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