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玛莉亚·皮蕾丝》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玛莉亚·皮蕾丝》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莉亚·皮蕾丝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舒曼、舒伯特、肖邦、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在20世纪那些伟大而具有影响力的女性键盘家里面,葡萄牙籍钢琴家玛莉亚·皮蕾丝占据了一个特别的地位。多年来,她不仅是祖国少数享有世界名声的人物,也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成功地建立一种超越国界的艺术性,以公众生活中的女性这样的议题挑战那些对音乐社会学兴致淡薄的音乐爱好者,换言之,皮蕾丝从来就不是一个“随意”的艺术家,她总是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总是明白或测试自己的极限,并反映在她的艺术或各种活动上,精确度上是强健的、行为上是大胆的、决策上是毅然的她,一直追求着将她极为个人的音乐、实作的眼光转化为声音能量的方法。在她职业生涯早期,其录音中晶莹剔透的琴音和充满生气的速度令闻者不禁竖耳倾听:其触键明确而有力,分句清新而致密,她给人的印象是擅长于“纯净”美学的年轻艺术家。她录制了莫扎特所有的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一些巴赫的协奏曲、一系列舒伯特、舒曼和肖邦的作品(包含全部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以李帕第著名的排列顺序演奏的十四首圆舞曲)。
节目(2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彼得-简·贝尔德《斯卡拉蒂·奏鸣曲全集》
47
斯卡拉蒂一生中共作有550余首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大多是单一乐章,二段式,前后两半部都要反复,篇幅短小,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奏鸣曲旨在拓展链盘乐器的表现能力,其水准可与巴赫晚期作品媲美。斯卡拉蒂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在于对键盘乐技巧的革新,他引入许多新技巧,在西班牙创作的550首单乐章奏鸣曲既是练习曲又是预示着奏鸣曲形式的革命性作品。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
这张专辑是瓜奈里弦乐四重奏与钢琴家艾克斯、低音提琴家莱文合作,演奏舒伯特《鳟鱼五重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这个录音是瓜奈里弦乐四重奏在198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当时已经进入合作第20年阶段的他们,选择灌录这套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其中,除了与当时刚崛起的钢琴家艾克斯在《鳟鱼》五重奏中进行非常密切的对话,展现他们对新秀乐手惺惺相惜的爱护之情外,同时也选中了很少有人采用的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的弦乐五重奏版,邀请了低音提琴家莱文共同演奏,亲密的演奏流露出他们相知多年,对音乐的强烈喜爱之情。 舒伯特《A大调弦乐五重奏“鳟鱼”》D.667,作于1819年,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该曲后,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尼克拉斯·威廉《托·奥林·管弦乐作品》
--
这张专辑是尼克拉斯·威廉指挥科隆西德广播管弦乐团,演奏托·奥林的三部管弦乐作品:《瑞典舞曲》、《哥特兰岛舞曲》、《奥诺夫大师》。 托·奥林(Tor Aulin,1866-1914)瑞典小提琴家、作曲家。曾任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乐队首席。奥林广泛的演出活动,丰富了瑞典的文化生活。他作有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c小调第三号被认为是瑞典最好的小协之一,透露出舒曼、勃拉姆斯和布鲁赫对托·奥林的影响力。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罗门》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罗门》
这张专辑收录了索罗门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索罗门(Solomon,1902-1988)英国籍钢琴家。他的演奏魅力,就在键盘上的行云流水,那无数灿烂的音韵组接,是那样自然的天衣无缝,没有难度,似乎也舍弃了自己,那是心绪与技巧融合在一起的韵律。索罗门1902年出生于伦敦,1988年于伦敦过世。五岁时接受了第一堂钢琴课程,接着师事于玛希坦·维恩 (Mathilde Verne),维恩是克拉拉舒曼的门生,她为索罗门安排了伦敦首演,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此时宣传海报上就已经只有他的名字索罗门而没有姓氏后来终其职业生涯他一直维持着这个习惯。接着几年内他大量的演出,过着极为繁累的生活,因而令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对钢琴产生了厌恶感,常和他合作演出的亨利·伍德(Henry Wood)于是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沉潜于巴黎追随MarcelDupr学习两年后,十九岁时回到演奏会舞台上,等着他的是国际性的演奏会和录音的职业生涯。1939年他首演了阿图·布利斯(Arthur Bliss)题献给他的协奏曲。战后他在欧洲、南北美洲、澳洲、纽西兰、南非和日本演出。1956年一场严重的疾病终结他的演奏生涯。索罗门以一个古典钢琴家自居,其演奏是优雅技巧和诗意感性的独特结合。
12
4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这张专辑收录了拉度·鲁普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格里格的钢琴作品。 鲁普1971年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D.784把我们带到他所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在这部奏鸣曲录音里,除呈现作品本身外,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正在消失中的特有俄罗斯学派作风。这种风格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乐章的响亮极强奏,及最后一个乐章的处理当中。尤其最后一个乐章说明了鲁普是何以能赢得范·克莱本大赛首奖。不只是在高速弹奏时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触键,而且在最后的可畏八度音中,显得特别大胆而光采,即便当今知名钢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分音符,以免弹奏时会影响速度。1971年鲁普就充分显示他在弹奏八度时的超技,事实上,这个特点也表现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托克《钢琴奏鸣曲》。虽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演奏某些曲子,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以自我炫耀的那种钢琴家。 在前述奏鸣曲录制十年后录制的《乐兴之时》D.780,可引领人们到鲁普诠释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概念.你可以发现他表现这六首作品时所深深沉浸的忧郁、晦暗气氛,可以听到人类心灵的孤寂(如第二号的第二主题)、徒劳的挣扎(第一号中段)、高度的歌唱性,又常常语带哀愁与压抑,这些使得这部作品可被称为钢琴作品中的《冬之旅》。
25
3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盖扎·安达》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盖扎·安达》
这张专辑收录了盖扎·安达演奏的巴托克3部《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的13首《圆舞曲》。 盖扎·安达(Geza Anda,1921年-1976年)是一名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瑞士籍钢琴大师。他以演奏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而闻名。安达的演奏结合了精湛的技巧与歌唱般的旋律,分句有如人声,福特文格勒称他是“钢琴的游唱诗人”。 华丽的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的首尾两乐章活力充沛,在安达的指挥下,音乐散发出戏剧性十足的个性。音乐没有任何夸张虚饰。安达慢慢地享受着音乐中力与色彩的各种可能性,并以节奏、强性及舒畅的热情为音乐增添必要的活力。在优雅的行板乐章里,安达以钢琴重新创造出人声般纯朴的抒情美感却又不过份伤感。少有这样审慎但是生动的演出,似乎这就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原来的面貌。 对这位多才多艺且有天份的艺术家来说,节奏灵巧而且有打击乐器效果的巴尔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就像是特地为他而写似的。这是安达事业的新方向,有些人形容这是他音乐美学的大转变。而从这个新方向能够体会到安达晚年的肖邦十三首《圆舞曲》录音所持的神秘与心理内省式艺术观点。掌握到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的刺激性以及莫扎特式明亮的音色与风格后,安达在逝世前(1976年6月)不久才录制的巴托克几乎呈现出与肖邦同样的忧伤气质,听者几乎会产生与音乐一同死去的感受。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巴托克的音乐十分狂野,《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乐章的狂热宗教风格会令人无法抗拒。钢琴与乐团的庄严气氛就像祈祷者,音乐中的恐吓气氛只是为了与之形成对比且吸引一般人的注意。终乐章如同是一首呼应这种感觉的诗意圆舞曲。
--
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蜜拉·海丝》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蜜拉·海丝》
这张专辑收录了蜜拉·海丝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第、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贝多芬、巴赫的钢琴独奏作品。 蜜拉·海丝(Myra Hess,1890-1965)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钢琴家。她与所罗门、柯曾两位大师合称为英国的“钢琴三杰”。海丝是典型的英国式名媛,有着良好教养与品味,最令人尊敬的是,曾在二战期间,在德军战机的轰炸之下,始终坚持为大众演奏,展示了她的道德勇气。 蜜拉·海丝的演绎风貌,总体上给人一种清秀、含蓄蕴籍之感,例如她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那些擅长德奥系作品的男性巨头(如施纳贝尔)比起来,除了讲究相同的内敛与品格之外,确实多了一层女性的清秀——但那也仅仅是对施纳贝尔等人而言,相对于其它一些伟大的女钢琴家,她又显得太井严庄重、太名门大派。她的弱点是节奏,在处理一些需要流畅与舒展的段落时会陷于沉滞,作为女性她太严肃,轻盈与优美离她颇为遥远,所以她确实不太会弹浪漫派的作品,肖邦的曲子她的演绎就显得按部就班、一板一眼,似乎对肖邦式诗意始终隔了一层纱。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些演绎古典德奥系作品著称的名家弹起浪漫派作品时,尤其是肖邦,会将肖邦那种不确定的,充满想象力的诗意沉思演绎成贝多芬内省哲学式的沉思——阿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海丝对肖邦的演绎并不像阿劳那样多,但同样有那种不自觉的,以哲学式的眼光去探索肖邦的惯性。可以说海丝是一个哲学式的女钢琴家。这句话似乎有点天然的矛盾,但又的确很有趣。
--
50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里戈里·金兹伯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里戈里·金兹伯格》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里戈里·金兹伯格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等的钢琴作品。 《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是所有技巧名家的“战马”,迷人的节奏与龙卷风般的声音能让钢琴家们展现自己而且让听众感到兴奋。金兹伯格不把这放在眼里。一开始他弹得十分谨慎、平静甚至太抒情了些。他逐渐而且自然的为音乐加压,产生了非常罕见的效果。伴随而来的是丰富的色彩,他的演出充满典雅优美的风味,技巧的困难问题已经不存在了。《第十号匈牙利狂想曲》也是同样的复杂。音乐内的电压常被用来示范音乐家技巧的最大可能性,但是听听看金兹伯格是如何让最困难的乐段迸出火花,如何准确的跳跃并改变节奏。当然,我们还不得不去注意金兹伯格的注册商标:滑奏。 《第十三号匈牙利狂想曲》与其说是狂想曲,倒不如说是一首叙事曲-宁静、内敛的戏剧性与清澈的乐句让音乐像是一首史诗,金兹伯格直到最后结束前才释放出如同乐曲开始前的深刻能量。《第十七、十八号匈牙利狂想曲》的创作时间比前面的作品晚上三到四十年,因此音乐的本质也与它们大不相同。它们不再重视表面上的夸大或是粗糙的快乐气氛,而是有一点点像前奏曲充满悲切与戏剧性。但是生的力量最后还是战胜这些悲伤。金兹伯格善用音色与演奏技巧的特色可以在这两首乐曲中一窥究章。 李斯特在金兹伯格一生的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演奏并录下多首钢琴与管弦乐团的练习曲与改编曲。这些练习曲包括展现音乐家惊人的想象力、技巧与说服力的《狩猎》。
14
2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塔·阿格丽奇演奏的代表曲目,包括: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巴赫《第二组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这让她的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阿格丽奇具有像男性钢琴演奏者一样粗壮的手臂、结实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与炫技的男性钢琴演奏者相比较。例如,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同时,阿格丽奇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 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丽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弹奏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即可弹奏完。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 很少有音乐家像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丽奇那样被耀眼光环和神秘面纱同时笼罩。她的光环来自于年轻时的倾城倾国之美,在键盘前无懈可击的技巧。“圣手”一词也许并不能完全恰当地形容玛塔·阿格丽奇,她的特点是狂飙式的奔放激情,像雷鸣闪电般地攫住听众的心。她不但掌握了无懈可击、炉火纯青的惊人技巧,而且气势磅礴,高难度的乐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闲,令人难以相信这些力量发自一个身材不过五尺四寸的长发女子。她是一位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
42
2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
这张专辑收录了罗莎琳·杜蕾克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键盘独奏作品。可以为如何欣赏杜蕾克的音乐,以及她的天赋、思考音乐的方式提供最好、最详尽的解答。在杜蕾克有力而且可以完全分离独立的十指带领下,音乐就像在她所创造的环境下十分自然的深呼吸。在错综复杂的旋律线中,你会对她奇妙触键下所流泄的清澈琴音感到讶异,这种声音有如天鹅绒般的轻巧舒适。对乐曲结构的敏锐感受再加上清晰的音色、独一无二的转换乐句以及表达概念的方法,这就是杜蕾克的音乐。本世纪有三位音乐家让我们更明了巴赫键盘音乐的艺术以及各种不同诠释方法的可能性,那就是兰德芙丝卡、杜蕾克与古尔德。这三位音乐家的音乐风格都很鲜明,他们的巴赫都具有迷人的吸引力与个性,但是诠释方法却全然不一样:兰德芙丝卡极度浪漫,古尔德的音乐线条古典且简洁,杜蕾克则特别注意乐曲的结构。她用音符与乐句来“构筑”音乐,因此我们彷佛可以从她的音乐里“看”到乐曲的形貌样式,就像一个个单独的细胞成长并结合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再加上杜蕾克的十指触键能够完全独立不受影响,因此她能任意把单纯的乐句弹得丰富多彩,这里所选录的六首组曲最能呈现杜蕾克的乐思与音乐概念。灿烂的乐音伴随着无穷的节奏,音乐如同在她的指尖下跳跃。不过在第二号组曲一开始,音乐又洋溢着高贵典雅与庄重的风味。在一成不变的乐谱束缚下,杜蕾克能够跟随音乐的脚步,她知道音乐的魅力在于强烈的对比与情感。这是杜蕾克的使命,也是让她得到肯定最主要的原因。
59
40
埃德温·菲舍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埃德温·菲舍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这张3CD专辑是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1933-1947年间的录音室录音全集,他与多支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小步舞曲》、《幻想曲》、《浪漫曲》、《第10、11钢琴奏鸣曲》;海顿《D大调协奏曲》。埃德温·菲舍尔并不是一位手指技巧过硬、手指犹如机器般精确完美的钢琴家,也没有所罗门那种晶莹优美的音色。既不是技巧大师、也不是音色大师,那他的名望是建筑在什么之上的呢?我觉得是一种对音乐表情、气氛、情境的准确理解、表达,有一种类似人声叙说般的合理分句和生动“语气”——在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中,这也是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当我说到“类似人声”,并不是说类似人声歌唱的“优美歌唱性”(这也是一些演奏家的特长),而是指类似人声“宣叙”“朗诵”的语气。乐句的呼吸停顿、抑扬起伏,都有着合乎作品内容需要的语气,因此能借此塑造出作品的氛围、情境、艺术意境。所以聆听他的演奏(包括聆听施纳贝尔的演奏、富特文格勒的指挥等),要注意的是他如何塑造乐句。不要去特别关注那些技术细节,而要去注意大的乐句、大线条的语气和起伏。 埃德温·菲舍尔最好状态的录音,是1930年代。尽管他的硬技巧欠佳,但在某些情况下,他的发音之美几乎无人能及,展现了自由速度和音色变化的完美结合,演奏既表现出那种至深至高的探索,又完全不显得沉重。莫扎特的作品也是埃德温·菲舍尔所擅长的,他曾被描述为“为演奏莫扎特而生的钢琴家”,这3张CD中的精彩录音就证明了这一点。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