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飞花

00:00
05:06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香港纯弦《欧洲故事》
--
这张专辑是香港纯弦这个古典跨界弦乐组合2014年发行的,小提琴音色既优美又顺滑,丝毫没有半点颗粒感,同时又带有几分“松香味”;而大提琴的线条和轮廓都很清晰地呈现在听者眼前,低频很有能量感的同时又富有弹性,正可谓Q劲十足;而乐器的摆位清晰可见,不偏不倚,声场位置适中,仿佛乐队就在你身旁演奏。
郑京和《小提琴演奏录音辑》
--
这套合辑收录小提琴家郑京和1978-2000年的演奏录音,包括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三重奏和室内乐作品。郑京和不但是最早扬名西方世界的东方音乐家,也被公认是过去五十年来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她1948年出生于韩国的音乐家庭,六岁开始学琴,十二岁赴美国师从加拉米安,以及小提琴名家西格提、戈德伯格,乐风以兼具热情、智性以及高超的技巧闻名。聆听这套合辑,可以发现郑京和展现出她的多面性,既是一位顶级的音乐会独奏家,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室内乐演奏家。
格拉夫曼《钢琴演奏录音辑》
13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的演奏录音。 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俄裔美国钢琴家、教育家,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1928年,格拉夫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俄罗斯音乐世家,父亲弗拉基米尔·格拉夫曼是著名的犹太裔小提琴演奏家。格雷夫曼从小对钢琴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和热情,7岁入读柯蒂斯音乐学院,50年后成为了该校的校长。毕业后,格雷夫曼多年跟随霍洛维兹,并在万宝路夏季音乐节上与鲁道夫·塞尔金密切合作。格雷夫曼自1949年荣获利文特里特奖后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展开了频繁的世界巡演,曾经与多个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演出。这些乐团包括了纽约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和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乐坛顶级指挥家罗纳德·伯恩斯坦、祖宾·梅塔、尤金·奥曼迪和乔治·塞尔,他们淋漓尽致地合作演绎了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勃拉姆斯、肖邦、贝多芬等的作品。 1979年,格雷夫曼的右手不幸受伤,这无疑是对格雷夫曼钢琴事业的巨大打击。虽然他的演出因而受到了极大限制,但是他却更加精准的表现了保罗·维特斯特、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理查·施特劳斯,弗朗茨·施密特等著名的左手钢琴协奏曲。 因为不得不减少演出,却为格雷夫曼创造了舞台之外辽阔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出任美国著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雷夫曼于1980年成为该院钢琴系教师,1986年成为继约瑟夫·霍夫曼,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和鲁道夫·塞尔金之后柯蒂斯全额奖学金部主任。1995年他正式成为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同时兼任钢琴和室内乐教师。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席格顿、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席格顿、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瓦西里·彼得连科指挥的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席格顿、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专辑中最吸引人的是当代美国作曲家珍妮夫·席格顿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是全球首次录音。而珍妮夫·席格顿就是哈恩16岁就读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时“二十世纪音乐”课程的教授,哈恩称席格顿教授是鼓舞、激发她进步的一位好老师,是美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这首献给哈恩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以《1726》为名,这是柯蒂斯音乐学院在费城的街号,十分特别。第二乐章为《恰空舞曲》,由多重恰空线条相互交织的复杂篇章。最后乐章以《向前飞》为题,伴随着哈恩的独奏,炫耀她的技巧。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获得2010年美国“普立兹”奖。 专辑中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除了第二乐章采用了作曲家的原稿外,其他乐章都采用奥尔改写的版本。希拉里·哈恩提及,这次为何要把珍妮夫·席格顿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放在同一张专辑,是因为他们的曲目都是全面的、隆重构思过的协奏曲,并且在哈恩就读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时给予她心灵上的照亮。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纪和不同的世界,但是他们都拥有共同的品质:抒情细腻、文雅、狂热以及成熟的精神。 希拉里·哈恩的演奏与乐团协奏乐器像亲密对话,时而浪漫热情、时而心动抒情、时而载歌载舞,这种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真让人惊叹。
55
6
哈登伯格《四部著名小号协奏曲》
哈登伯格《四部著名小号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瑞典小号名家哈肯·哈登伯格(Hakan Hardenberger)与马里纳爵士率领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历史上最著名的四部小号协奏曲,包括胡梅尔、黑特尔、约翰·斯塔米茨、海顿的作品,其中对海顿协奏曲的演绎,获得企鹅三星带花最高评价。 小号在诸多铜管乐器中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在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时期,有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以小号为主角谱写了不少优秀作品。由胡梅尔、海顿作曲的两首协奏曲,被公认为古典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小号与乐队作品。尤其是胡梅尔的《E大调协奏曲》,与大名鼎鼎的海顿《小号协奏曲》相比丝毫不显逊色,充满着古典主义时期特有的明朗、幽默以及优美气质。胡梅尔是与海顿、莫扎特同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同时也是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以及音乐教授。正是因为出于对海顿《小号协奏曲》的喜爱,从而在其影响下,胡梅尔于1803年12月8日在莱比锡完成了自己《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不过这首协奏曲后来被人们演奏时,都习惯于提高半个音,由此而变成了E大调。因为这样的话音色可以更明亮,演奏起来也更方便,容易产生好的演出效果。海顿是以当时改进的活塞型小号为基础,写下了自己传世的小号协奏曲。实际上胡梅尔也是这样,因此两部相继问世的作品在篇幅、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被誉为古典小号作品中的一对姐妹花。不过胡梅尔的名声显然不如海顿那样显赫,所以他的这部协奏曲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作品沉寂了一百多年后直到1958年才由上世纪另一位优秀的小号独奏家Armando Ghitala进行了首演,并一举以作品本身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在古典音乐界应有的重要地位。
120
1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