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芙拉·哈诺依《爱的礼赞·浪漫大提琴》
107

奥芙拉·哈诺依《爱的礼赞·浪漫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奥芙拉·哈诺依演奏大提琴经典小品。专辑演奏、录音水平一流。奥芙拉·哈诺依是继杜普蕾之后又一位闻名遐迩的美女大提琴演奏家,她的演奏风格热情奔放、激情四溢,有很强烈的表现欲。这张专辑充分展现了她全方位诠释作品内涵的演奏风范,多首优美的名家名曲、经典小品在她的手下显露出缤纷的色彩。感情细腻的《东方》、《感伤圆舞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表现了她女性温存的本性,在《引子与波洛奈兹》、《西班牙舞曲》、《精灵之舞》这些技巧型的乐曲中,她出人意料的大胆和勇猛。《跳跃的霍拉舞曲》中运用并不快的速度、清晰的顿弓、灵活的变速,出色地演绎了一种快速机敏又妙趣横生的欢乐场景,这一切证明她确实无愧于“为大提琴而生”的赞誉。
节目(1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诺灵顿《斯特拉文斯基·莫扎特·交响作品》
--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罗杰·诺灵顿爵士与萨尔兹堡学院室内乐团合作,1998年7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协奏舞曲》、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第41交响曲》。 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K136,作于1772年。 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K551,完成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四位著名指挥家《莫扎特·大师音乐会》
--
这张专辑是由四位指挥大师演绎莫扎特的四部杰作。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17
这套合辑收录了扎拉·奈奥苏菲1956年-1965年在柏林的演奏录音,包括德沃夏克、舒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的大提琴作品。 扎拉·奈奥苏菲(Zara Nelsova,1918-2002)美籍加拿大大提琴家。扎拉·奈奥苏菲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温尼伯,父母皆为犹太裔俄罗斯血统,五岁时即在温尼伯进行了首次演出。奈奥苏菲最终随整个家庭移居英国伦敦,在伦敦大提琴学校师从校长赫伯特·瓦伦学习大提琴。经约翰·巴比罗利试听之后,奈奥苏菲被介绍给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她从卡萨尔斯那里学到了额外的课程。1932年,年仅13岁的奈奥苏菲在伦敦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并且作为一名独奏演员和英国指挥家马尔科姆·萨金特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二战期间,奈奥苏菲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1942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了美国首场独奏音乐会。1942至1944年间,奈奥苏菲为“Conservatory String Quartet”的大提琴手。 1949年奈奥苏菲搬到了伦敦,在那里经塞缪尔·巴伯、保罗·欣德米特、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欧内斯特·布洛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指点,接触到了英国新音乐作品。1969的逍遥音乐节上,奈奥苏菲首演了英国作曲家休·伍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955年,奈奥苏菲成为美国公民,在包括波士顿、温尼伯、蒙特利尔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主要管弦乐团里担任独奏演员。奈奥苏菲还曾广泛巡演,1966年作为首位北美大提琴家在前苏联演出。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早在杰奎琳·杜普蕾出现之前,奈奥苏菲即通过在音乐会及独奏音乐会上,以钢琴还原作品管弦乐部分的手法,来演绎、促进、提升了这首名曲的知名度。1966至1973年间,奈奥苏菲的丈夫是美国钢琴家格兰特·乔哈内森(Grant Johannesen),两人经常一同演出与录音。奈奥苏菲凝重内省的布洛赫《所罗门》(Schelomo)以及巴伯的《大提琴协奏曲》唱片,均为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录制。 奈奥苏菲的演奏用琴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里的1726年“Marquis de Corberon”。1962至2002年间,奈奥苏菲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直至去世。1978年,格哈德·塞缪尔为扎拉·奈奥苏菲创作了独奏大提琴曲《In Memoriam DQ》,作品于1980年1月7日首演。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73
28
哥德堡七重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七重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哥德堡七重奏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是巴赫这部键盘杰作的世界首个七重奏版本录音。 《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46
33
布伦德尔《Vox、Vanguard录音》
布伦德尔《Vox、Vanguard录音》
这套35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1955年-1975年间在Vox、Turnabout和Vanguard唱片公司的全部录音。当布伦德尔在2008年结束了他的公开表演生涯时,Brilliant Classics汇编了这套合辑,以表达对这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的敬意。这些录音是在布伦德尔在加盟Philips唱片公司,达到他国际化演奏事业巅峰前录制的。从这些早期的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热情、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布伦德尔的演奏比后期在Philips公司更流畅、更真实也更灵动。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93
407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这张专辑收录了澳大利亚裔抒情女高音达涅拉·德·尼兹演唱的亨德尔咏叹调,是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在这张专辑中,达涅拉·德·尼兹继续探索她对亨德尔声乐作品的热爱,演唱了一系列咏叹调,完美地展示了她的戏剧性、魅力和鲜活的声乐品质。亨德尔作品演奏专家威廉·克里斯蒂指挥法国繁盛艺术古乐团担任伴奏,这是一支屡获殊荣的乐团、也是古乐的积极推动者。专辑中既收录了亨德尔的著名作品,也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其中包括《朱利奥·塞萨雷》、《里纳尔多》、《塞梅尔》、《特塞奥》和《阿马迪吉》,以及很少表演的清唱剧《阿波罗与达芬》中的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是国际音乐节和歌剧院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被《纽约时报》誉为“歌剧界最酷的女高音”,《歌剧新闻》则称她“不仅超凡,更是绝伦!”。达涅拉·德·尼兹掌握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均有着过人的处理,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黎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舞台上极具号召力的明星。在达涅拉·德·尼兹美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一个强大的的内心小宇宙。作为一位歌剧演员出身的她,不仅唱起各种歌剧花腔咏叹调来不在话下,也要在音乐剧领域内施展一番拳脚,在各种音乐风格和唱法之间切换自如,堪称全能。 亨德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声乐艺术家。他创作了许多非常独特的歌唱风格,包括女高音咏叹调。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性、非常丰富并且细致的情感,同时具有十分鲜明的意大利风格。除此之外,他还可以运用出多种方法来发挥出唱法中的优点。亨德尔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求歌唱家掌握技巧,学会准确控制气氛,还需要考虑歌唱家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范围。亨德尔非常善于使用女高音的中档。女高音在学习亨德利的声乐作品时,必须掌握其独特的旋律风格和艺术风格。在演唱亨德尔的作品时,歌唱家要在演唱时带入本身最真挚的情感,表现的安静、放松式的去体会戏剧式的感受。
8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