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6 志愿者在行动:我们为什么守护水库移民

00:00
01:00:42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透镜LENSWAVE

透镜LENSWAVE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透镜LENSWAVE
关注
透镜LENSWAVE
136
7年来,南都观察以文章的形式,向读者提供各种视角的社会观察与观点,尝试与读者一起探讨公共问题,寻找思考的路径与可能性。同时,编辑部自己也在探索,这个内容是否读者的关注焦点?这样的表达是否读者友好?还有什么其他的传播方式,能帮我们到达更多的读者,传递更多的内容? 这是我们推出这个播客栏目的初衷,在信息传播方式和不同场景下读者需求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尝试通过听觉来传递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个播客会是与“南都观察家”并行的栏目,在后者继续坚持理性思考,通过结构严谨的论述来研究问题时,新生的播客栏目会采取相对轻松的、与嘉宾聊天的方式,然而,我们的话题依然会是一贯以来的风格:去观察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去思考和想象各种可能性。 因此我们把这个新生的栏目命名为“透镜LENSWAVE”,一方面,希望它可以成为一面透镜,帮助我们去看到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不那么明显的一些事物,另一方面,也希望它是一个浪潮,推动着我们向前。
透镜LENSWAVE
--
7年来,南都观察以文章的形式,向读者提供各种视角的社会观察与观点,尝试与读者一起探讨公共问题,寻找思考的路径与可能性。同时,编辑部自己也在探索,这个内容是否读者的关注焦点?这样的表达是否读者友好?还有什么其他的传播方式,能帮我们到达更多的读者,传递更多的内容? 这是我们推出这个播客栏目的初衷,在信息传播方式和不同场景下读者需求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尝试通过听觉来传递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个播客会是与“南都观察家”并行的栏目,在后者继续坚持理性思考,通过结构严谨的论述来研究问题时,新生的播客栏目会采取相对轻松的、与嘉宾聊天的方式,然而,我们的话题依然会是一贯以来的风格:去观察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去思考和想象各种可能性。 因此我们把这个新生的栏目命名为“透镜LENSWAVE”,一方面,希望它可以成为一面透镜,帮助我们去看到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不那么明显的一些事物,另一方面,也希望它是一个浪潮,推动着我们向前。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带来了两次库区大移民。1958年的秋天,丹江口大坝开工,六十余年间,七十二万移民背井离乡。为了远方的无数人,人们离开了故土,他们的生活却始终无法被平移。水库移民们的奉献和牺牲在重大历史的起伏中沉没,渐渐被遗忘。

但总有人记得,总有人在行动。在被称为“中国第一水利移民大镇”的大柴湖地区(编者注:1966年至196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期间,超过4.9万名河南淅川人被迁往湖北钟祥大柴湖进行安置),个体志愿者和公益团体十分活跃,他们通过公益行动守护柴湖移民,帮助柴湖移民融入当地的生活。志愿者在柴湖移民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推而言之,作为受益者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以回馈水库移民的奉献和牺牲?本期节目邀请了长期致力于水库移民帮扶和地方发展志愿工作的胡海龙以及三峡移民亲历者冯元,希望在发问、讲述和对比中厘清这些问题。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胡海龙(公益志愿者,研究者)、冯元(公益从业者)

-收听指南-

01:14 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说起:65年与72万移民

04:07 水库移民模式变迁:从建制化大批量移民到“小集中大分散”

10:04 外迁还是就地后靠?三峡移民亲历者的自述

17:10 丹江口库区移民的个体生活故事

22:20 针对水库移民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在做什么?以大柴湖地区为例

36:16 什么是“大柴湖移民精神”?

​41:44 三峡移民中的社区流散

44:49 同饮汉江水,为何却难共命运?

53:10 作为受益者的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回馈水库移民的奉献和牺牲?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