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7 陈亦柏—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的华丽展示

00:00
52:17
节目详情

   2022年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类别落下帷幕,中国选手陈亦柏喜获银奖,取得了历届中国选手参加该比赛的最好成绩。

   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此次比赛中陈亦柏从初赛到决赛演奏的全部曲目。


 音乐推荐: Song list:


片头曲:LUIGI BOCCHERINI:Sonata in C minor G. 2路易吉.博凯里尼:《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G.2》


片尾曲:


DMITRY SHOSTAKOVICH: Cell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Op 107肖斯塔科维奇:《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欢迎大家去订阅“lizmusic”频道,up分享了陈亦柏这次比赛的全部视频。


时间轴:


00:01

片头曲:

LUIGI BOCCHERINI:Cello Sonata in C minor G. 2

路易吉.博凯里尼:《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G.2》


01:00

近期获得伊丽莎白皇后比赛大提琴组别银奖的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陈亦柏受到了古典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01:23

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是由伊萨依和伊丽莎白皇后共同发起的项目。


03:05

伊丽莎白皇后比赛竞争非常激烈,66名大提琴手进入初赛,12位进入决赛。


05:37

博凯里尼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为大提琴演奏技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08:25

EUGÈNE YSAŸE :Cello Sonata for solo cello in C minor op. 28  

尤金·伊萨伊:《大提琴奏鸣曲作品28号》第一乐章


10:41

伊丽莎白皇后为了纪念好友伊萨依曾经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该比赛。


11:32 

ANDRÉ JOLIVET:Nocturne

安德烈·若利韦:《夜曲》 


14:20

《里诺之歌》是安德烈•若利维最有名的长笛作品,他非常喜欢长笛。


15:28

若利维在创作前期受勋伯格影响,写了许多无调性的作品。


17:24

这首《夜曲》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右手运弓的控制能力以及左手揉弦的配合。


18:05

GYÖRGY LIGETI :Sonata for Solo Cello

捷尔吉•利盖蒂:《大提琴独奏奏鸣曲》


20:56

利盖蒂出生于克鲁日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匈牙利学习期间,他受到巴托克的影响创作了一些带有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


22:11

作为一位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作曲家,利盖蒂尝试过电子音乐、音块等许多形式的创作,还创造了“微复调”的作曲技法。


23:31

DAAN JANSSENS:Wie aus der Ferne

达安杨森斯:《从远处来》


26:49

达安•杨森斯是一位比利时青年作曲家,本次大赛所有入围半决赛的选手都要演奏他的这部作品。


29:19

FRYDERYK CHOPIN:Sonata in G minor op. 65

肖邦:《G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65号》


32:07

这首奏鸣曲是肖邦献给好友弗兰克姆的作品。肖邦晚年时精神跌落低谷,这首作品完全反映出他当时的精神和情绪状态。


34:36

JOSEPH HAYDN:Concerto n. 1 in C major Hob. VIIb:1

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37:36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非常的明快、优雅,是海顿比较成熟的作品。创作这首乐曲时海顿三十多岁,正值创作巅峰。


38:45

JÖRG WIDMANN:5 Albumblätter

约尔格·威德曼:《五首纪念册》


40:45

伊丽莎白皇后音乐比赛的决赛要求参赛者演奏这部委约新作,并在一周的封闭训练中学习这首作品。


41:51

决赛的另一部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有人称它为“最难大提琴作品”。


44:01

整场比赛的曲目量很大,涵盖了非常多样的风格,对选手的演奏能力、学习能力、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45:58

DMITRY SHOSTAKOVICH:

 Cell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Op 107

肖斯塔科维奇: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拓展:利盖蒂《大提琴奏鸣曲》片段


主播:Nora、阿满

Shownotes:Nora、阿满 

封面:阿满 

剪辑: 阿满

歌单:播客乐友记歌单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塞戈维亚的艺术
塞戈维亚的艺术
这张专辑是吉他大师塞戈维亚的精选辑,收录了他长达八十年音乐生涯中吉他演奏艺术的代表性录音。 贝多芬曾经说过,吉他是小型的管弦乐团。这句话所代表的,是吉他丰富细腻的音色表现力。印证在现代,吉他已经在各种音乐类型中,不管是古典、流行、爵士,都扮演着既关键又巧妙的角色。然而,其中又以古典吉他与西班牙吉他最为微妙。而在当代吉他演奏家之中,塞戈维亚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出其右。许多杰出的作曲家,都曾经将吉他音乐作品题献给他。 十九世纪末,塞戈维亚出生于西班牙的格拉纳达,青少年时期对吉他产生浓厚兴趣,自此结下终身不解之缘,并且付出毕生心力,成为一代吉他宗师。塞戈维亚逝世时高龄九十八岁,长达八十年的音乐生涯中,致力于推广吉他音乐,甚至到了晚年,依然风尘仆仆飞往海外主持吉他大师班,在音乐史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像塞戈维亚一样,对于吉它具有如此深厚长远的影响力。 除了演奏标准的古典吉他作品之外,改编其他乐器曲目,也是塞戈维亚为了推广吉它音乐的创意手法与用心的其中一种途径。这张专辑中所收录的舒曼作品68《儿童钢琴曲集》,便是一个绝佳的示范。艾森席欧是二十世纪活跃于西班牙的作曲家,深受法雅影响,作品以吉他音乐见长,这张专辑里所收录的《米斯提卡组曲》,是艾森席欧颇受欢迎的吉他作品。 塞戈维亚与吉他的结缘毋宁说是天注定的。据他在自传里说,小时候伯父曾以吉他伴奏唱歌,并以他的小手在琴弦上拨弄以平息他的哭闹,那种亲切的触感即深植了他日后对吉他的热爱。由于父母反对,小塞戈维亚只好利用吃饭、睡觉的时间暗自学习,最后终于以他的音乐天赋自学成功。十五岁时,塞戈维亚在格拉达举行了他的第一次独奏会,马上震惊了乐坛,原来吉他是可以这么弹的。 美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汤森曾这么说过:“讲到西班牙吉他,塞戈维亚是先知。”塞戈维亚让吉他这种人们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乐器登堂入室,而且也为吉他增加了不少曲目,影响不少音乐学子投入学习吉他的行列。塞戈维亚留下的录音不算多,而这套专辑精选出其中最能代表他演奏艺术的曲目,让现代爱乐者有机会领悟到塞戈维亚所言:“我是吉他,而吉他就是我。”的真义。
82
41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变形》。 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作品40,作于1898年,并被誉为预告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此曲除了第一段结尾,“剧情”需要的戏剧停顿外,其余段落之间皆无停顿。全曲相当自由地应用了瓦格纳主导动机(leitmotif)的技巧,而结构上则是扩大版的奏鸣-回旋曲的交响乐曲式。 为23件弦乐器而作《变形》AV142,作于1945年,单乐章。旋律很优美,有时音乐的情绪,还有那种高度复调化的写法,会让人想到马勒“第九”。并且同后者一样,《变形》是一部彻底展现弦乐音响之美的杰作。所以后来的演绎者们探索音乐内容的同时,也往往有很深的音色美方面的考虑。此曲为极自由的三段体,主干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送葬进行曲开头,以不太慢的慢板,大提琴缓慢的导入主题开始,弥漫着悲哀气氛。两把中提琴奏新的中心主题,在开头的三个同音的动机引导下,其它两把中提琴出现另一新主题,以这种主题材料对位下发展。进入稍像流水似的部分,G大调,中声部又出现新的主题,又以对位发展,小提琴奏新的动态这个动机发展自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速度加快后,进入“激动地”,平静下来后,主题动机一一再现,发展后速度减慢至极广板,很清晰地出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送葬进行曲动机结束。
--
7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8
12
杰弗里·泰特《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杰弗里·泰特《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12CD合辑是杰弗里·泰特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5部交响曲。这套录音细腻生动、录音非常优异。泰特指挥的莫扎特布局大方、结构严密、音色甜美,速度上有一种稳重可靠的特质,既不激进也不中庸,气魄上与克伦佩勒和伯姆相像,但比他们更注重细节刻画,而且热情鲜活方面犹有过之。总之,这是用现代乐器演奏的最令人心情舒畅的莫扎特,放低音量静静欣赏,可以说是真正到了“娓娓动听”的境界。如果听音乐是一个人,环境又好,那么听泰特演绎的莫扎特就是一种非常高品位的音乐享受。 杰弗里·泰特(Jeffrey Tate,1943年4月28日-2017年6月2日)英国著名指挥家。泰特出生于英国索尔兹伯里,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以及脊柱后凸畸形。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就移居到到法纳姆。从1961年到1964年间,他就读于剑桥的的基督学院,主攻眼科。但是,后来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来到伦敦歌剧中心。随后不久,他被任命为英国室乐团的首席指挥。他的指挥事业一直进行的比较顺利,在许多著名的乐团担任过首席指挥。 莫扎特一生总共创作了大约将近五十部被编号的交响曲,在数量上虽然只是海顿的一半,但要知道他的寿命也只有海顿的一半不到;莫扎特的第一部交响曲创作于1764年,当时作曲家年仅8岁,而海顿写下他的《第一交响曲》时已经25岁。如果就此认为莫扎特在交响曲领域的成就相比海顿毫不逊色,那显然是不太公允的。虽然少年时便开始进行交响曲创作,且总体数量不少,但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莫扎特青少年时期的习作,在艺术方面并不成熟,而当他进入自己创作的成熟期后,却又较少接触交响曲这一形式。因此,莫扎特在交响曲方面的整体造诣相比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显得并不十分突出;海顿在交响曲领域拥有更多杰出的成就和作品。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却是,莫扎特最后的六、七部交响曲创作,在借鉴了海顿的经验和技巧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后,焕发出的无比明快的活力,使其在受欢迎程度上反而超越了海顿的晚期作品。
35
18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