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BWV 1053 E大调第2大键琴、弦乐和通奏低音协奏曲

00:00
18:5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轻音乐--埃里克·科茨作品集
54
埃里克·科茨 伊丽莎白组曲 四个世纪 又访伦敦
古典音乐--其他乐器协奏曲
301
羽管键琴、管风琴、铜管乐器、木管乐器
古典音乐--钢琴协奏曲
181
协奏曲因为有两种以上的音乐组织进行协作、演奏,所以成为器乐作品中最具戏剧效果的一种体裁。钢琴协奏曲是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协作贯穿整个作品,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丰富效果,就显得耐人寻味。如何去理解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因此成了理解钢琴协奏曲的重要内容之一。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罗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
拉罗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梅塔指挥的洛杉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附带她独奏的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七首钢琴小品》作品33,于1803年在维也纳出版,其中大部分为波恩时代作品。 1、近似稍快的快板的优美的行板,降E大调,小回旋曲式; 2、谐谑曲,C大调,均衡的三段体; 3、稍快的快板,F大调、由二段体的优雅旋律与拥有间奏性节奏的副主题构成; 4、行板,A大调,三段体; 5、不太快的快板,C大调; 6、近似行板的稍快的快板,D大调; 7、急板,主题有谐谑曲性格,降A大调。
68
10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两部作品:1、由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与郑明勋指挥的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为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团而作的《双重协奏曲》;2、单簧管演奏家保罗·梅耶与卡普松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奏《单簧管五重奏》。卡普松兄弟的演奏得到评论界的盛赞,专辑被《留声机杂志》选为2008年2月“最佳古典唱片”。 《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作于1891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精华之作。作品中弦乐四重奏组与音色深邃富于表现力的单簧管浑然一体,曲调含蓄抒情,营造出温柔、沉静的浪漫气息,达到一种引起幽深的内心体验的艺术境界,成为室内乐领域的珍品。有人曾写下一段文字,准确地表达了聆听这部《单簧管五重奏》的感受:“我看见秋日的湖边,金色的落叶在日暮的湖水上轻轻飘落。我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不知不觉一滴眼泪悄悄滑落脸颊”。
13
7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卡尔·伯姆》
这张专辑是奥地利指挥家卡尔·伯姆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乐团。 卡尔·伯姆(Karl Bo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奥地利指挥家,二十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卡尔·伯姆指挥音乐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 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例如在指挥瓦格纳歌剧时,伯姆也不是突出、夸张瓦格纳的激情和虚华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滥为收敛,将纯粹的内在音乐精神凝聚起来,表现出紧张、庄重的美。 卡尔·伯姆是一位对艺术极其认真严肃的指挥家,亦是一位典型的继承维也纳传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伯姆诠释作品时,总是抱着一种客观笃实的态度来研究作品的内容,并力争用一种明确朴素的手法来引导乐队表现出作曲家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来,他是一位富于理性的指挥家,而正是这种有着极强控制力的理性,才使他将古朴的维也纳风格保持得那样正统、完好和自然;伯姆的指挥有着异常高雅的意境和气质,人们可以从他指挥演奏的乐曲中感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性,总是力求作到朴实、稳重和深厚。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在歌剧方面,他对莫扎特、贝多芬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权威的演释,而这其中又尤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最为突出——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来说,他的演释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这位大作曲家兼大指挥家,不但是伯姆在艺术上的一位恩师,同时也是他的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伯姆作为交响乐指挥家也有着极为光彩的业绩,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大量交响音乐作品,都有着很有特色的演释。伯姆虽然一生中指挥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他却不是一个指挥曲目丰富的指挥家,这种情况是与他本人的个性、气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很大关系的;他一生基本只指挥德奥作品,对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他几乎是从不过问的,在富于理性的德奥作品中,伯姆却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个性发展的途径。
88
11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四部钢琴奏鸣曲。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作于1781-1783年。此曲因在巴黎期间创作,有法国风味。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后,接着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呈示部最后以4小节尾奏收束。发展部类似插句形式,转调频繁,再现部照原型再现。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F大调,二段体。优美的主题呈示,又反复后进入下一部分,这一部分也加以反复,接着第二部分变为F小调,有对照性的优美情调。这一段也作2次反复,然后再现F大调的主题。第三乐章,小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过经过句,以属调表现第二主题,以小尾奏结束呈示部。然后夹着像第一乐章一样自由的发展部,进行至再现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出现后,以尾奏作终结。 《C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K545,作于1788年。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极单纯,音阶性的经过句后,以属调表现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与《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儿乎相同。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散和弦音型后,为呈示部尾声。发展部承接呈示部尾声音型,a小调两手交互发展。再现部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段体。在阿尔贝提低音下奏出主题,变奏后以D大调像是主题衍生出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后,以g小调经降B大调至c小调、g小调转调,引导七题再现后,进入尾奏而结尾。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主题呈示后,第一插句为G大调,来自主题的8分音符音型,第二插句为a小调。主题作第三次呈示后,以8分音符的音群构成的尾奏结束。 《C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K309,作于1777年。此曲是莫扎特在前往曼海姆和巴黎的旅程途中写作。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作于1774年。1772年春,莫扎特第三次自意大利旅行回来,又去维也纳。此曲当时是为大键琴而作。
29
12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拉罗查演奏的三部作品,包括:1、与福斯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拉威尔的两部钢琴协奏曲,1973年6月的录音;2、与布果斯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福雷的《幻想曲》,1972年5月的录音。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31年。此曲是拉威尔晚期作品中的珠玉。擅长凝造管弦乐华丽色彩的拉威尔,将管弦乐的色彩想像转移至钢琴的作品中,因而钢琴于此不仅是主奏乐器的独白,也有缤纷亮丽的光泽、以及闪烁动人的乐想。然而,包括作曲家本身也不讳言,乐曲中也确实如同美丽的鸡尾酒,夹杂了诸多前辈的音乐典型。 拉威尔《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31年。此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晚年的拉威尔不但是营造美丽音乐色彩的高手、谱写精确曲式结构的名家,更是把时代气息注入李斯特的史诗式音乐的先驱;与此同时,他更在乐曲的一开始就强调了一股悲剧气氛,令人感到命运对人生的播弄。不惟宁此,在钢琴技术上拉威尔更尽量发挥了左手的特点,除了利用琶音和踏瓣之外,许多重音和旋律都由大拇指担任,使这首只用左手弹奏的乐曲,听起来比双手演奏的更为丰满和技术难度更高。 福雷《G大调幻想曲》作品111,作于1918-1919年,为钢琴与乐队而作。此曲是福雷的晚期作品,在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略带些现代元素。采用G大调,4/4拍,中庸的快板。单乐章,但可分成三个部分,中段转入e小调甚快板,最后回到第一部分上,在整体上看更像一部室内乐重奏曲。
--
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