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 No.1 Op. 77 - Scherzo

00:00
05:3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佩拉西亚《舒伯特三部晚期钢琴奏鸣曲》
--
这张专辑是著名钢琴家佩拉西亚演奏舒伯特最后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舒伯特留下不少钢琴作品,但是地位始终没有办法与他的艺术歌曲相提并论,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后,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舒伯特钢琴作品里独一无二的热情、抒情与即兴。    舒伯特三部晚期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 D.959,A大调; D.960,降B大调均完成于一八二八年。晚年的舒伯特对于以前靠“直觉”谱写作品的方法开始不耐,他开始研究自己最弱的对位,并且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作品,因此一般认为,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第一乐章有贝多芬钢琴曲《三十二段主题与变奏》的影子。钢琴奏鸣曲,D.959,A大调题献给钢琴家胡梅尔,因此演奏技巧相当华丽。至于著名的钢琴奏鸣曲,D.960,降B大调,单第一乐章就被赞誉为“贝多芬以来最完美的钢琴奏鸣曲”,内涵也是居舒伯特所有钢琴奏鸣曲之冠。 这些钢琴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严谨、气质崇高而内省,速度从容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幻想,表现出舒伯特的创作已完全发展成熟至炉火纯青的阶段。特别是他在逝世前创作的最后3首钢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严谨形式和浪漫主义丰富情感之间实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奏鸣曲恢复了传统的四个乐章,但将其规模、内容大大扩展充实,以与自己宽广而极富诗意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相适应。而这几首奏鸣曲也因此被誉为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顶峰之作。
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是德国指挥家马舒尔与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合作,1971年-1981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舒曼的交响曲全集(四部)、门德尔松交响曲全集(五部)、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九部)、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全本。 库特·马舒尔(Kurt Masur,1927年7月18日-2015年12月19日)波兰裔德国指挥家。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指挥家之一。1970年-1996年,他一直担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的首席指挥。20多年来,在他的领导下,乐团重整旗鼓,重攀音乐新峰。他以富于动力和热情洋溢的指挥方式把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传统的乐团带入了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唱片录音方面,一改以往的旧貌,积极开拓唱片市场,推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名盘,其中布鲁克纳的全套交响曲让他们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佩拉西亚《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佩拉西亚与梅塔指挥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佩拉西亚的演奏犹如教科书般稳重,气息流畅而自然,并拥有其他演奏家少有的戏剧性对比。梅塔突出的指挥功力,让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协奏波澜壮阔。佩拉西亚在整体与细节的把握上,都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美中不足的则是录音的整体音域狭窄,气氛略显单薄。而佩拉西亚的演奏四平八稳,情绪略欠饱满。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3)》
这张专辑收录了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的演奏录音,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舒曼的钢琴作品。 李赫特演奏《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概念,尤其第一乐章采取的速度常造成争议话题。在初始的序奏和弦后,他按着采取让人侧目的慢速度。无疑地,这是李赫特突显本曲结构的方法。他早年的同曲目录音(1957年,桑德林指挥)也采取相同的速度。本唱片收录的是与威兹罗基合作的后期版本,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终乐章的火热结束。李赫特认为该段落需要一点临场式的即兴处理,所以他故意让钢琴超前乐团一点。李赫特与威兹罗基合作录制这版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背景颇不寻常,1956年DG唱片公司派员到布拉格,想录制李赫特演奏的舒曼作品。那次录音相当成功,所以DG马上决定要与李赫特多录一些唱片。但当时李赫特还不能自由出入西方,1959年DG便再派一组录音人员到波兰华沙录音。录音前,他们找来的钢琴频出状况,演奏相当不稳定,使录音不得不暂停。当技术人员调整钢琴时,李赫特不但没有怨声连连,反而在一旁认真聆听每个音,并提供调整的必要建议。 李赫特的敬业态度和完美主义,充份表现在这里六首前奏曲(从作品23到作品32)。根据录音师威德哈根(Heinz Wildhaqen)的回忆,李赫特花了极长的时间录制c小调(作品23-7)和g小调(作品23-5)前奏曲,直至完全满意为止。录音之中并没有任何技巧疏失问题,只是因为李赫特希望达到足够的清晰、力与美的完全融合。李赫特演奏的降B大调前奏曲(作品23-2)无疑是经典之作,即便他十二年后重新录音都无法超越先前的成就。在旧版本中,李赫特的左手有着巨大而强悍的力度。
--
40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这张专辑是乌克兰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合唱团:贝尔格莱德歌剧院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拉慕鲁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 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科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除了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略有争议外,完全可列居最出色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之一,至少能与著名的穆拉文斯基版本相媲美.另一项发现是马凯维奇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春之祭》,其粗犷的野性使这一录音成为同一曲目的最优秀版本之一。马凯维奇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是像一个俄罗斯乐团在演奏。伦敦交响乐团平时那种温和、醇厚的声音在这里不再出现,有的却是弦乐声部锉磨声般的重音和铜管声部几乎达到极限的音响。《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演奏充满了一种使人着魔的张力,即使在慢乐章中也未中断。这一慢乐章的演绎表达得极其强烈、紧凑,没有任何松懈之处;而末乐章更使人体会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第二张CD中所有曲目的演绎都充满了一种狂热的张力,我发现我得不时地休息,听听别的指挥家的演奏来放松一下自己。马尔凯维奇的演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似乎不是将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而是使它们对立起来互争高低。如他指挥的《大海》,这是一片永无宁静的狂怒之海,录音时麦克风与乐队很近,故音质有时达到失真的边缘。夏布里埃天真无暇的小曲《西班牙》在马凯维奇的棒下充满火热激情和光辉,虽迷人但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西班牙指挥家阿塔乌尔弗·阿根塔微笑般的演绎大相径庭。很难令人相信马凯维奇的《达芙尼与克洛埃》比博尔特从容不迫的版本只短了30秒钟,但速度代表不了什么。在指挥《达芙尼与克洛埃》中的“日出”时,博尔特似乎是在赞叹这一奇观,并在这一美景中迷途不返,而马凯维奇则给人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阳仿佛是被他一手托起的!这个录音同样既迷人又累人。在这儿,德彪西、拉威尔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风格之相近再明显不过了。
14
15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詹姆斯·加菲根指挥的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布里顿、康果尔德《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五张个人专辑,收录的两部二十世纪小提琴作品创作时间相仿,又同样以D大调写成,对比性极高,但是又有相似的迷人之处。薇尔德·弗朗说:“我梦想录下这两部作品很久了”。 本杰明·布里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5,作于1939年。此曲富有时代特点,是一首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有十九世纪或以前在作曲技巧上的严谨,也有新世代作品的感情多变和突破性的无调风格。一新一旧的两个极端在布里顿的协奏曲里得到极佳的平衡。其实他这过人特点贯彻于他所有的作品之中,也是他能在近代音乐史中占一席位的重要原因。 康果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作于1945年。当时这位奥地利犹太作曲家逃往美国定居十多年,已经是好莱坞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在小提琴家胡伯曼的建议下谱写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两年后由海飞兹首演,并且在海飞兹的推广下成为康果尔德最受欢迎的作品。康果尔德华丽的作品引用了一些电影配乐的元素,薇尔德·弗朗形容它就像是“香槟、烟花与情感的大海”,而这部充满后期浪漫主义美学的协奏曲,与布里顿兼具表现力与细腻情感的作品美学完全属于两个世界,但是,同样让人想深入了解。
30
6
(第62期)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第62期)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唱片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大卫·辛曼指挥的,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伯恩斯坦《小夜曲》。希拉里·哈恩的演奏,不仅风格刚健、技巧圆熟,更难得的是她那清新脱俗的小提琴音色。她的乐思稳健且直观,见解独特并能兼顾传统。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06年。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这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主题充满了欢乐的情绪。 伯恩斯坦《小夜曲》,作于1954年。此曲是为小提琴、弦乐队、竖琴和打击乐器而作。聆听此曲,能够清晰了解伯恩斯坦不俗的作曲才华,创作灵感源于柏拉图作品。整部作品结构相对紧凑,充斥着神秘气息,引人入胜。 1、鲍萨尼亚斯的演说,缓慢的快板,赋格。说明爱与被爱的两重性。 2、阿里斯托芬,小快板。阿里斯托芬是就寝前讲故事的人,他引出爱情的神秘童话。 3、厄里什马克,急板。医生谈到身体和谐的科学典范。 4、阿伽通,柔板,简单的三部歌曲。这是最动人的演说,其颂词包括爱情的力量、魅力和作用等各个方面。 5、苏格拉底——亚尔西巴德,持续的快板。
19
1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与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大提琴协奏曲》。1962年和1964年在英国录制,采用独特的35mm电影胶片录音技术,比传统录音磁带拥有更凌厉的动态,更清晰的音质和更敏锐的瞬态反应,并几乎没有嘶嘶的底噪声。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年秋天,拉罗将此曲题献给大提琴家阿道夫·费雪。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要素,乐曲既带有浓厚的西班牙乡土色彩,也呈现出精致、潇洒、优美的典型法国风格。宽广连绵的主题个性特征,贯穿于全曲的民族气息,独特的节奏处理,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作曲家对大提琴这一很人容易被乐队淹没的乐器加以精心安排和巧妙处理,使乐曲整体十分融合平衡,独奏与乐队彼此衔接得非常贴切,获得了最佳效果,成为大提琴文库中珍贵得一曲。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72年,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常被认为是一部单曲。曲子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开始,随后第一主题便暴风骤雨般地汹涌而来。在接下来的两三分钟内,这个主题反复重现,并由大提琴扩展到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直到把整个乐队拖进来,以展现宏大的气势。第二部分,曲调优美而舒缓,极富歌唱性,大提琴的投入循序渐进,表达一次比一次充沛,如同一名舞者从青涩走向圆熟。第三部分又再现了第一主题,只是层次更加复杂,旋律比在第一部分中更加雄厚和沉稳。整部曲子绚丽多彩、形式严谨,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
--
9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五)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的演出现场录音,收录了他与钢琴家弗里达·鲍尔、莫斯科交响乐团合作的普罗科菲耶夫三部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作于1916-1917年。普罗科菲耶夫在此曲中作了颇多大胆的尝试,三个乐章不按快—慢—快结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柔和如歌的慢速主题为主,第二乐章不用惯常的慢板,而是快速度的怪诞式谐谑曲。同时,他更多方探索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种种可能性,发展出不少富有独创性的技法,得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令人头晕目眩的高速乐句与拨奏,从模糊的滑音到极度清晰,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到无比通透的泛音,还有富有诗意的抒情咏唱,无比清新的色彩效果,都全用到这部作品中,为整部作品增添不少魅力。这些新颖技巧和音响效果,也就让这部乐曲充满各种对置对比,如美丽的幻想、大自然的崇高,与尖锐的怪诞形象对置,抒情与诙谐的对比。曲中虽有尖刻怪诞效果,但整体上,全曲仍是以抒情的音乐形象主导着发展,散发着深刻感情和乐观肯定精神。 普罗科菲耶夫《五首旋律》作品35b,作于1920年。 普罗科菲耶夫《f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80,作于1938-1946年间。此曲极富戏剧性,充满了尖锐的对比,以及各种情绪化的感情。作品中既有新古典主义的元素,又有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在创作方面可谓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这是普罗科菲耶夫最阴暗艰涩的作品之一,他自己对其的描述是:“阵阵刮过墓园的风”。漫长的创作过程也让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这种撕裂感在第一乐章感觉最明显,尤其有小提琴特有的干涩感陪伴着。
--
1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