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htfüßig, Polka schnell

00:00
02:2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东方城市

东方城市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80周年纪念精选 24
194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所举办的新年音乐会迄今已80年,Sony唱片公司特别推出这一套26张CD的音乐会作品全集做为祝贺。专辑收录1941-2020年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完整曲目,为求精简,剔除了部分重复演奏的曲目,共357首作品。由数十位指挥大师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演出,包括:卡拉扬、阿巴多、巴伦波英、哈农库特、杨颂丝、克莱巴、克劳斯、克力普斯、马捷尔、梅塔、慕提、小泽征尔、普雷特、莫斯特、杜达美、提勒曼与尼尔森斯等人。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80周年纪念精选 25
16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所举办的新年音乐会迄今已80年,Sony唱片公司特别推出这一套26张CD的音乐会作品全集做为祝贺。专辑收录1941-2020年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完整曲目,为求精简,剔除了部分重复演奏的曲目,共357首作品。由数十位指挥大师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演出,包括:卡拉扬、阿巴多、巴伦波英、哈农库特、杨颂丝、克莱巴、克劳斯、克力普斯、马捷尔、梅塔、慕提、小泽征尔、普雷特、莫斯特、杜达美、提勒曼与尼尔森斯等人。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80周年纪念精选 26
156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所举办的新年音乐会迄今已80年,Sony唱片公司特别推出这一套26张CD的音乐会作品全集做为祝贺。专辑收录1941-2020年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完整曲目,为求精简,剔除了部分重复演奏的曲目,共357首作品。由数十位指挥大师指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演出,包括:卡拉扬、阿巴多、巴伦波英、哈农库特、杨颂丝、克莱巴、克劳斯、克力普斯、马捷尔、梅塔、慕提、小泽征尔、普雷特、莫斯特、杜达美、提勒曼与尼尔森斯等人。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11
29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小提琴家杨天娲与钢琴家马库斯·哈杜拉合作,演奏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萨拉萨蒂改编意大利著名歌剧主题的小提琴音乐名作,杨天娲的演奏旋律动听抒情,引人入胜,技巧高超,极富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高贵、洒脱、奔放的气息。演奏弓法炫技,音乐处理大方,热情而细致,恰到好处,音色明亮通透,乐句起伏有致,极好发挥了小提琴极富歌唱性、连贯柔美的器乐特质。 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布罗·萨拉萨蒂被同时代的人喻为小提琴家的夜莺,曾有多首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均是题献于他。而在此同时,萨拉萨蒂也是一位作曲家,擅长从当时著名歌剧中抽取主题旋律或者以西班牙的主题和节奏为基础写成音乐会幻想曲,以展示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宣泄其丰富的音乐灵感与情感。 第一首《Homenaje a Rossini,Op.2》是取材于罗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Otello》,原来早年萨拉萨蒂是罗西尼家里的常客,并深得罗西尼的喜爱。这首曲子写于早期,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其创作技巧略带青涩,但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音乐语言中的华丽与炫目,不同的音乐主题有着不同的风格,惊喜不断,一开始短小精干的主题干净利落,精灵有趣而带有一些神秘感,稍作减弱与停顿,小提琴拉起了长句子的抒情旋律,中间部分钢琴一连串的跑动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与浅吟低唱的小提琴相辉映衬,忽然曲风一转,音乐变得强而有力,动感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录制专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年轻中国女孩杨天娲,年幼时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演奏感情细腻,充满激情,实在是一位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
49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1965-1972年间的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法朗克、埃尔加、柏辽兹、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梅西安的作品,其中有一张CD全部是斯托科夫斯基最有特色的改编曲集。 斯托科夫斯基的确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指挥家之一,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对于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的推广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美国首演马勒的“千人”使斯托科夫斯基第一次为世界瞩目,而后,与拉赫玛尼诺夫所合作的《第三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世界首演更是将斯托科夫斯基及他所打磨的费城交响乐团推向了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行列。厚重低沉、极富质感的弦乐声色,正是斯托科夫斯基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所缔造的“费城之声”。 在演出生涯的早期,斯托科夫斯基便极其注重声响的效果。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期间,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斯托科夫斯基选择了把小提琴手排列在舞台的右边,这种方式至今仍被许多交响乐团所采用。不同于早期的众多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热衷于钻研,改造录音技术,也算技术狂人一枚了。 斯托科夫斯基的现场演出极具魅力,事实上,说他是指挥家中的第一位大众明星也不过分。在费城交响乐团期间,斯托科夫斯基的音乐会宣传单上甚至不用写演出曲目,只要写上”斯托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就足够了。在斯托科夫斯基的晚年,录音技术终于让他梦寐成真。而在欧洲期间的演出,斯托科夫斯基沿用了当年打磨费城交响乐团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乐团,经过斯托科夫斯基之手,总能呈现出他所一贯追求的富丽堂皇的辽阔声响,难怪有人说,斯托科夫斯基是有魔力的。
59
6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塔·阿格丽奇演奏的代表曲目,包括: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巴赫《第二组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这让她的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阿格丽奇具有像男性钢琴演奏者一样粗壮的手臂、结实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与炫技的男性钢琴演奏者相比较。例如,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同时,阿格丽奇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 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丽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弹奏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即可弹奏完。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 很少有音乐家像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丽奇那样被耀眼光环和神秘面纱同时笼罩。她的光环来自于年轻时的倾城倾国之美,在键盘前无懈可击的技巧。“圣手”一词也许并不能完全恰当地形容玛塔·阿格丽奇,她的特点是狂飙式的奔放激情,像雷鸣闪电般地攫住听众的心。她不但掌握了无懈可击、炉火纯青的惊人技巧,而且气势磅礴,高难度的乐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闲,令人难以相信这些力量发自一个身材不过五尺四寸的长发女子。她是一位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
--
25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高参与胡咏言指挥的浙江交响乐团、E.O.S交响乐团合作,在杭州与北京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2017年是纪念贝多芬离世190周年,同时也是罗伯克维兹亲王A.H.阿玛蒂小提琴400周年纪念,由蜚声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高参以“阿玛蒂”小提琴演奏贝多芬及勃拉姆斯作品,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把珍贵的小提琴在2011年由芝加哥“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授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高参。 罗伯克维兹亲王(Prince Lobkowicz)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普鲁士贵族之一,今天还有分支在柏林、布达佩斯等,是欧洲人基本都知道、对欧洲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贵族,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是贝多芬最主要和重要的赞助人。九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将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以及《第八交响曲》,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室内乐作品都献给了这位亲王,可想作曲家本人对他的敬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完成于1806年。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团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1878年。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38
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