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Giuliani Sonata for violin & guitar Op.25 - Var IV

00:00
01:3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安塞美《1953-1967年演奏录音辑》
--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欧内斯特·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合作,1953-1967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海顿《第22交响曲》、贝多芬《第四交响曲》、鲍罗丁《鞑靼人舞曲》、斯特拉文斯基《普尔钦奈拉组曲》、《俄罗斯风格诙谐曲》、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舒曼《狂欢节》、福雷《假面人和贝加莫舞曲》、拉威尔《库普兰之墓》、德彪西《小组曲》、《6首古代墓志铭》、雷斯庇基《罗马的喷泉》、《罗西尼亚那》、奥涅格《大卫王》、《太平洋 231》、杜卡《仙女》、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杜比努什卡》、《俄罗斯风格诙谐曲》、弗兰克·马丁《七件管乐、定音鼓、打击乐器和弦乐协奏曲》等现已绝版多年的珍贵录音。总的来说,这套合辑虽然选曲有些诡异,但仍非常值得乐迷们收藏。
布伦德尔《1955-75年钢琴独奏辑》
--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1955-1975年间的独奏录音。当布伦德尔在2008年结束了他的公开表演生涯时,发行了这套合辑,以表达对这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的敬意。这些录音是在布伦德尔达到他国际化演奏事业巅峰前录制的。从这些早期的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热情、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布伦德尔的演奏比后期更流畅、更真实,也更灵动。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舒里希特《1949-1956年演奏录音》
--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1949-1956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一、二、五交响曲》、门德尔松四部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舒曼《第二、三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非常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1880.7.3-1967.1.7)德国指挥家。舒里希特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挥大师,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最有说服力的筹码。在众多德奥指挥家中,他是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指挥风格尊重和继承传统,但却不死板地拘泥于传统。人们欣赏他的指挥,既能感觉到风格质朴,格调高雅的意境,又能体会到温暖亲切,自由流畅的特点。他能够赋予管弦乐团以庄重、神圣般的魄力,同时又能够带给它活泼、诙谐的情调。 舒里希特是一位沉稳、雅致的指挥大师,他在舞台上从不以大动作取胜,更没有音乐之外的嘘头。然而他指挥的音乐的内在张力却十分饱满,把握音乐层次变化的分寸感更是无懈可击。他本人富有贵族式的绅士气质,故在演释作品时,常常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给音乐带来富有韵味的情调。 舒里希特为人低调,总是避开那些以他的才华应得的声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是那种以服务于指挥台前的音乐为宗旨,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这种做法远远不是毫无趣味的音乐表达方式 舒里希特是德国指挥学派中真正的元老指挥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指挥艺术中的光荣前辈。他一生功名卓著、德高望重,是指挥艺术中伟大人物的杰出代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单簧管五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的两部作品:1、由小提琴家雷诺德·卡普松、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与郑明勋指挥的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为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团而作的《双重协奏曲》;2、单簧管演奏家保罗·梅耶与卡普松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奏《单簧管五重奏》。卡普松兄弟的演奏得到评论界的盛赞,专辑被《留声机杂志》选为2008年2月“最佳古典唱片”。 《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作品115,作于1891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精华之作。作品中弦乐四重奏组与音色深邃富于表现力的单簧管浑然一体,曲调含蓄抒情,营造出温柔、沉静的浪漫气息,达到一种引起幽深的内心体验的艺术境界,成为室内乐领域的珍品。有人曾写下一段文字,准确地表达了聆听这部《单簧管五重奏》的感受:“我看见秋日的湖边,金色的落叶在日暮的湖水上轻轻飘落。我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不知不觉一滴眼泪悄悄滑落脸颊”。
11
7
孔泽尔《鬼屋》
孔泽尔《鬼屋》
小心你的听觉神经及音响了,当子夜来临,急促的紧张喘息尾随而至,厚重的古屋大门慢慢推开,黑猫一跃而起,在满月西沉的时刻弓起背竖直毛……这张歌颂怪诞与战慄的专辑就要征服那些不信邪的听众。大众王子孔泽尔彷彿披上了吸血伯爵的黑披风,引领人们进入这个潜意识中既恐惧又无法抗拒著好奇与快感的幽暝领域;曲目从柏辽兹等浪漫乐派巨匠的代表名作到当代科幻恐怖电影、舞台剧脍炙人口的主题音乐共同交织出这个混杂著阴沉与忧郁浪漫的奇幻空间。如临现场的戏剧特效加上透明立体的管弦乐演出,绝对让人瞠目结舌、大呼过瘾。 这张专辑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惊悚电影《鬼屋》的原声大碟,除了收录下电影中夸张而逼真的各类声音特效外,还有非常多与电影“魔鬼”主题有关的古典名曲、音乐剧序曲等。其中包括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传世之作《歌剧媚影》的序曲、著名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骷髅之舞》以及柏辽兹、格里格等名家的作品片断。可以看到,无论作品的风格是古典还是现代,都围绕着唱片“魔鬼”的主题,所以营造出一种诡异、神秘的色彩。 孔泽尔与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在演艺古典作品的时候显然与其他国际级指挥家演绎的版本有一些差距,但是凭借着优秀的录音品质以及整张作品统一的风格,还是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30
20
内田光子《施坦威传奇》
内田光子《施坦威传奇》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内田光子的作品,包括:莫扎特《回旋曲》、《钢琴奏鸣曲》、《幻想曲》;舒伯特《即兴曲》、《德国舞曲》、《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变奏曲》、舒曼《克莱斯勒偶记》、德彪西《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的最后四首、贝尔格《钢琴奏鸣曲》。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本裔英国钢琴家。内田光子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闻名,是被公认的“莫扎特专家”。内田光子除了录完两大套莫扎特之外,肖邦、德彪西、舒曼、舒伯特的作品是她最常接触的。尤其是舒伯特,内田光子已经拥有为数不少的欧洲乐迷在等待她所录的每一张专辑。为舒伯特逝世200周年纪念,她推出了个人第4张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在接受前田昭雄编辑的访问时特别和她聊到舒伯特,内田光子以她一贯的风格告诉前田先生:“不论其它演奏家弹奏出的舒伯特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正确,我认为我找到舒伯特要说的话。” 内田光子的演奏善于营造高贵典雅的气氛,散发出有如陈年琥珀般的晕黄光泽。跟许多演奏大师一样,内田光子对莫扎特作品怀着热爱与敬畏之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便潜心钻研莫扎特的作品,不让自己的演奏飘游在一种单纯的美之上,而是努力去挖掘其中朴实而深邃的内涵。内田光子演奏风格强烈,但却没有忽略莫扎特音乐里的浪漫精神。德国《法兰克福公共报》曾评介,内田光子诠释的莫扎特,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在技巧与主观、活泼与感性这矛盾的两者间取得最有利的平衡”。
25
28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这张专辑是波兰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后入瑞士国籍)。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18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