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性情2:大分裂时代
245

历史的真性情2:大分裂时代

本书为系列图书的第二册,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真实有趣的历史冷知识。作者查阅《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近百部文献,书中所写均为史料中记载。书中既有王朝的兴衰更迭,又有人物的枯荣沉浮,更有作者的所思所想,旨在戳破读者的历史盲点,让读者轻松读史,迅速成为历史达人!
节目(3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辽宁出版集团

辽宁出版集团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辽宁出版集团
关注
北风那个吹
1181
七四年的辽南大地,以帅子为首的知识青年在懵懂、冲动和绝望中挥洒着激情,可回城的消息传来,战友们归鸟般地离他而去,情急之下帅子酿成大错,关键时刻牛鲜花用结婚留住了帅子,同时也开启了与帅子、刘青三人间纷乱的感情纠葛,直到帅子的生命尽头……
大宋提刑官
2507
大型多人古风悬疑推理广播剧,纯粹且硬核偏本格派的推理! 宋慈京试得中进士,好友孟良臣请命受任梅城知县,宋慈甚为担忧,意欲回家完婚后陪好友同赴边城。完婚之日,一辆马车载回宋父的遗体。宋父一生从事刑狱审戡,从无出错,却因一次误判人命而以死谢罪。宋父留下遗书,不许宋门后人涉足刑狱。好友孟良臣赴任途中不幸遇难,经母开导,宋慈毅然奔赴边城,查明了两任知县惨遭谋杀的真相。从而声名鹊起,被朝廷破格擢升为大理寺正六品王事。时隔不久,宋慈请命离京外任,遂被任命外省提点刑狱。受任提点刑狱官后,宋慈凭着他那一手“检验”“推理”得绝妙手段,接连侦破了“太平县冤案”“李府连环案”“毛竹坞无名案”“城南井尸案”“遗扇嫁祸案”“梁雨生命案”“李玉姑失踪案”等一桩又一桩的疑难命案,“神断宋提刑”的名声大振。
雪花那个飘
1097
1977年的冬天,北国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知青赵长天在高考途中胃病发作无法行进,暗恋他的乡村女教师刘翠翠费尽心力,在一刻跌跌撞撞将赵长天背进考场,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高考。赵长天如愿以偿走进大学校门,而刘翠翠黯然神伤地返回山村。来自、家庭背景迥异、年龄相差悬殊的青年人走进一个班级,误解、争吵、拌嘴、打架等矛盾冲突接踵而至,赵长天热情正直,一一化解。刘翠翠割舍不下赵长天,找借口到城里看望他。两人在小旅社酒酣话热,醉眼朦胧之时发生了关系,埋下剪不断的“孽缘”。作为恢复高考后的批大学生,他们被禁锢已久的思想化为激情澎湃的春潮,感染和鼓舞着周围的人。师生恋、姐弟恋、异地恋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引起道德大讨论 一些人曾经横眉冷对,经历种种磨难后成为难分难舍的兄弟姐妹。曲折感人的故事串起一个青春似火的年代,唤起国人无尽的回忆。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有声中国通史
有声中国通史
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普遍言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还有中国。这其中我中华文明非最古老,却是唯一延续至今,因而不用冠以“古”字之文明。 中华民族拥有世界上最悠久之文明史,这是我等炎黄子孙骄傲与财富。但不幸者,近两百年中华文明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危机,在历史长河中驶入近乎绝望之低谷。 世界格局改变,西方列强侵入之初,国人对民族之过去开始彷徨、迷惑。国势日微,进而怀疑、怨恨以致摒弃。 几十年历尽磨难与鲜血屏退外敌之后,更欲彻底粉碎五千年之过去,抹去华夏历史之痕迹。进而希望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彻底决裂,最终摆脱贫穷落后之现状迎接富裕发达之未来。 行为西化、废除汉字、拒绝继承、消灭传统,我等用尽一切自毁基石,结果却是注定之邯郸学步。 在历经无比惨痛之彻骨教训,付出不可挽回之泣血损失后,终静心明视、客观深思。终知世间万物万事未有不变,兴衰起落乃为必然。然中华民族极衰而不消、膏肓而未亡,虽为国之不祚亦显我文明力之顽强。故国民乃知习古圣先贤之智、立伍仟文明之本,我华夏无日必兴。 所庆幸者,近代虽有诸多因民族国家的困顿而失智,妄图消灭华夏民族之过去者;亦有处乱不惊、洞若观火,深知历史文化乃民族之根基进而担当传承者。 钱穆先生即为后者之代表,读罢其《阅尽沧桑,读史明智》(写于抗战时期)一文,甚感与之暗合。特引用其中两部,供诸位感受。 引一: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鲁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智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战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战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犹空呼爱国。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了解。 引二: 抑思之又思之,断断无一国人之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 有其貂前,何费尾后,省去无数心思笔墨和忧愤酸苦,幸甚幸甚。 然既有诸位前辈之作,今下何必再续?原因有三: 其一、前辈之通史,多作于战乱困苦时期,可参考资料、文物不便且不足难免缺憾。如张荫麟先生作《中国史纲》写到“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人参观(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 又如钱穆先生之《国史大纲》,乃是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后,写于云南昆明岩泉寺,当时之条件可想而知。 而今日之网络瀚博迅达,各地博物馆(院)如需即至,此时作通史可更完备详尽。 其二、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研究处于停滞,后经历浩劫我之文化出现断档与割裂,国史研究沉寂乏人。现值此民族中兴之时,当以见证者之目光再作国史,以告诸位先生,以传我华夏文明之史。 其三、传播要务实,要以时代为基础,方见成效。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先生,在为《白话史记》作序时写到: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或有人以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实不然,只要是认真的译文,不会有“嚼饭与人”之感的。 ...... 更可注意的,司马迁引《尚书》,即以今文易古语,足见我们伟大的太史公,早已这样做了。可是司马迁这一卓越的观念,并未影响了后人,直到两千年后的今日,因时代的需要,才知道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降低门槛,引人入门,进而精深,本人深以为是。因此再作有声版中国通史,旨在通过这一流行简便之方式,让更多人热爱自己民族之历史。 望我辈在五千年之历史长河中找出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之众妙法门,获取古圣先贤璀璨光辉之深邃思想。 让我们一起将亲手丢弃之文明,点点寻回,共赴华夏中兴。 戊戌正月 写于独步堂
24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