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农《1948-1953录音集》
38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爱德华·冯·拜农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8-1953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天谴》、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威廉·派佩尔《第三交响曲》、迪彭布罗克《马西亚斯组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舒伯特《魔竖琴》序曲、《第四交响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软梯》序曲、《赛密拉米德》序曲、《鹊贼》序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1901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兰著名指挥家。1931-1938年任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二指挥,后任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门盖尔贝格因二战期间的表现而受罢黜后,他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任客座;1956-1959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拜农的指挥注重传统风格,稳健扎实、自然庄重,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 拜农是连接威廉·门格尔贝格强烈的主观性和伯纳德·海廷克多种风格的桥梁。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挥家一样有大批跟随者,也没有广泛的作品陈列。多亏LP和CD的发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来。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CD上的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的地位。这套合辑也证明了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拜农是一位非常谦虚的指挥家,而这在指挥界中是罕见的。他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尽量避免作品被乐团夸张地理解和表现。他的艺术才能涉及也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音乐。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与著名的指挥大师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样出色。如果他也能够活到这样录音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户晓。 这套合辑中的许多演奏是属于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点也不令人乏味。柏辽兹被诠释成为爱情的描绘者,拜农对作品每一处变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诠释得恰到好处,结尾也清晰而不混乱。巴托克的协奏曲是乐团的保留曲目。拜农是第二位为它录音的指挥(莱纳是第一位),而他的录音因精巧的节奏和幽默感而著名。
节目(5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交响曲·协奏曲》
--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1942-1954年间指挥演奏勃拉姆斯作品的录音,包括:四部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合作乐团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喜欢富特文格勒的爱乐者,通常会比较心仪他二战时期的作品。确实,因德国的没落产生的忧愤意念成为了大师的潜在表现力,他战时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激情四溢、光芒四射。据说二战时期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表现极佳,但令人痛惜的是没有留下任何一场完整的现场演出录音。1945年1月23日柏林爱乐演出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末乐章录音,是这部交响曲战时留下的唯一的纪念品。这个录音被收录于第一张唱片的最后。 尽管只有一个乐章,但这段录音却非同寻常:不仅因为这是富特文格勒最佳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演出,留下了音质绝佳的录音,还因为这段录音录自二战时期富特文格勒在德国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他再度回归柏林将是两年半以后的事情。这是高度激情、幻想、控制力的稀有结合;乐曲、乐团和指挥高度结合的难忘例证。这是德国战败前的最后时刻,富特文格勒所喜爱和熟悉的一切都在他眼前瓦解了,大师的痛苦,激愤和无奈之情直接铸就了这个不朽的乐章。时至今日,这段录音听起来仍然是那么令人激动异常,这是无与伦比的绝唱。这段录音标志着一个时代、一种风格的终结。战后的富特文格勒虽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音乐遗产,但二战时期作品中那些璀璨夺目的光芒,却已经永久地熄灭了。 这个录音是阿杜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着墨最多的,他用了几乎整整两个页面(中文版)来细细阐述这一录音,而且即使是阅读翻译得不甚精确到位的中文版,也能明显地察觉出这位乐评家对这个录音心怀无比敬畏之情。从他的具体用词和使用篇幅来判断,这十几分钟的音乐,应该是阿杜安先生所认为的,富特文格勒的艺术遗产中最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
波利尼《贝多芬·第五、六、七钢琴奏鸣曲》
50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贝多芬的四部《钢琴奏鸣曲》。演奏这些音乐性更纯粹的早期奏鸣曲,足见波利尼返璞归真的心路。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他在钢琴技术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成衣;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演奏有“圣经”之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贝多芬深邃的音乐理念,而波利尼做到了。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赅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大片光线刺穿了贝多芬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波利尼恰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精雕细琢又无痕可寻。
帕格尼尼《小提琴与大提琴合奏作品》
18
这张专辑是由出生在贝尔格莱德的小提琴家Stefan Milenkovich,联同大提琴家Riccardo Agosti及小提琴手Pier Domenico Sommati演绎多首帕格尼尼小提琴及大提琴合奏曲。 专辑收录了帕格尼尼的三重奏以及狂欢节嬉游曲二重奏,这几首作品是平日相当少见的录音。第一首《你的心里没有我》是意大利作曲家派西耶洛歌剧中的咏叹调,帕格尼尼将之改编为两把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三重奏,而其中八段艰难的变奏,简直折磨着所有小提琴家的心灵。另外三首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二重奏则相当轻快,应是为沙龙业余爱乐者所作。而《狂欢节嬉游曲》则是以当时意大利民间音乐为素材改编,轻快活泼。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担任小提琴演出的米兰科维奇,在灌录此作品时年仅十八岁,才华洋溢,颇有少年帕格尼尼之风。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洛娃、卡米诺拉,与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穆洛娃的演奏活力四射、神采飞扬,音色纤细与温和,在巴洛克的理性与秩序之外,多了十足的激情,仿佛一股温情的巴洛克暖流缓缓流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被誉为“巴洛克小提琴王子”,在现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两个领域内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他的演奏带有古乐器那种粗砺的质感,但音色却很亮、很优美。这两位明星演奏家的合作,强大而非凡。当然,这些演奏不能缺少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他们的协奏充满活力,令人眼花缭乱,为两位小提琴家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辑的录音也非常出色,清晰自然,声音像春雨一样清新。 当提到“巴赫双小协”时,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知道是说《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因为这是巴赫唯一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但对于维瓦尔第来说,只说“双小协”就不妥了,因为他创作了27首双小提琴协奏曲。十八世纪的音乐环境有一个特点:即大众们不断要求新作品。维瓦尔第曾在许多欧洲都市担任作曲与指挥,其中又以在威尼斯的时间最长。他是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作品包括:数百首的协奏曲、奏鸣曲及四十部歌剧。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大众及专家的好评,被誉为同侪间的巴赫。大约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维瓦尔第一直担任皮埃塔音乐院的院长。这所音乐院本来是一所孤儿收容所,管理有几百名孤儿(大多数是女孩子),他的许多神剧、宗教音乐及几百首器乐曲就是为这些学生所写的。 虽然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庞大,让人瞠目结舌,但也为穆洛娃、卡米诺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他们从大量的曲目中,精挑细选出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封面上贴有“很少听到”的作品,他们为这些过去不为人所重视的曲目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录制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是相当保守的选择,因为其中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戏剧性。然而,《c小调协奏曲》RV509,具有某种程度的侵略性,并带有一种令人联想到面具、斗篷和运河的神秘色彩;《降B大调协奏曲》RV524表现了十八世纪威尼斯的黑暗面。
7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