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éludes, Op.28:15. in D Flat Major ("Raindrop")

00:00
04:46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古典音乐--贝多芬《奏鸣曲集》
21
本专辑收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
古典音乐--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
莫扎特交响曲48首
古典音乐--其他乐器协奏曲
130
羽管键琴、管风琴、铜管乐器、木管乐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
这张专辑收录了安德烈·普列文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普朗克、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其中普列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莫扎特《第十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是莫扎特1784年作品,和《第十四钢琴协奏曲》都是为维也维钢琴家芭芭拉·普洛伊尔而写。本套专辑收录的另一部协奏曲风格与莫扎特完全不同。这是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1933年完成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这部协奏曲的终乐章里,小号与钢琴几乎扮演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肖斯塔科维奇向俄罗斯传统协奏曲创作模式的挑战。在伯恩斯坦与纽约爱乐乐团的协奏下,普列文把这部协奏曲弹得极其光彩耀眼。另外两部协奏曲分别是格什温《F大调协奏曲》以及《蓝色狂想曲》,由普列文独奏并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F大调协奏曲》是在《蓝色狂想曲》大获成功后,由指挥家达姆罗希指挥首演。多年来,以演奏传统严肃乐曲为主的钢琴家虽然个个技巧高超,但是都无法掌握到这两部协奏曲的精髓,因为他们不了解爵士乐。这对普列文来说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能够完全的掌握《F大调协奏曲》与《蓝色狂想曲》里的爵士成分。 普列文也经常演奏普朗克的作品。普朗克和格什温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但是普朗克不只写作器乐曲,他也创作管弦乐曲。虽然钢琴老师维纳一直鼓励他朝作曲发展,普朗克的作曲技巧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田园曲》、《触技曲》与《赞美诗》这三首小品看来简单,事实上却非常不容易演奏。其中如烈火般《触技曲》是最常演出的一首。即使音符如同地震般的涌出,音乐中仍不乏诗意的《急板》是霍洛维兹最喜欢的安可曲,也是普朗克在1934年题献给霍洛维兹的作品。
--
29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第四辑,收录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四部作品:1、1941年6月在米兰录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2、1948年10月26-27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三录音棚录制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3、1957年5月12日在伦敦演奏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的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是一位传奇的意大利钢琴家,拥有庞大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到浪漫主义作品,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都被米凯兰杰利精彩地展现。米凯兰杰利的录音虽然不多。但他独特的触键、柔韧的音色、纯粹的风格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也是他被乐迷尊称为“米神”的原因。 巴赫/布索尼 《恰空》钢琴版,改编自《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第五乐章。此曲是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复调音乐形式,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这首作品渗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杰出复调创作功底,展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和声基础上创作复调的精湛技巧,这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较强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后辈之秀——著名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作曲家布索尼在巴赫的原作基础上将这部小提琴作品成功地改编为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积累和创作气质,将大量表情术语、和声等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隽永瑰丽。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部,作于1795年。此曲朝气蓬勃、刚毅辉煌、勇猛精进,洋溢着勤奋自强、力行不怠的气概,自始至终充满欢乐。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部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
55
1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3)》
这张专辑收录了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的演奏录音,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舒曼的钢琴作品。 李赫特演奏《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概念,尤其第一乐章采取的速度常造成争议话题。在初始的序奏和弦后,他按着采取让人侧目的慢速度。无疑地,这是李赫特突显本曲结构的方法。他早年的同曲目录音(1957年,桑德林指挥)也采取相同的速度。本唱片收录的是与威兹罗基合作的后期版本,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终乐章的火热结束。李赫特认为该段落需要一点临场式的即兴处理,所以他故意让钢琴超前乐团一点。李赫特与威兹罗基合作录制这版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背景颇不寻常,1956年DG唱片公司派员到布拉格,想录制李赫特演奏的舒曼作品。那次录音相当成功,所以DG马上决定要与李赫特多录一些唱片。但当时李赫特还不能自由出入西方,1959年DG便再派一组录音人员到波兰华沙录音。录音前,他们找来的钢琴频出状况,演奏相当不稳定,使录音不得不暂停。当技术人员调整钢琴时,李赫特不但没有怨声连连,反而在一旁认真聆听每个音,并提供调整的必要建议。 李赫特的敬业态度和完美主义,充份表现在这里六首前奏曲(从作品23到作品32)。根据录音师威德哈根(Heinz Wildhaqen)的回忆,李赫特花了极长的时间录制c小调(作品23-7)和g小调(作品23-5)前奏曲,直至完全满意为止。录音之中并没有任何技巧疏失问题,只是因为李赫特希望达到足够的清晰、力与美的完全融合。李赫特演奏的降B大调前奏曲(作品23-2)无疑是经典之作,即便他十二年后重新录音都无法超越先前的成就。在旧版本中,李赫特的左手有着巨大而强悍的力度。
--
40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这套10CD合辑是德国管风琴家赫尔姆特·瓦尔哈为了纪念巴赫离世200周年而录制的。在那个年代,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人惊讶、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一计划由于日新月异的录音技术发展而多次中断和延期(从早期的胶盘到寿命更长的单声道录音,以及立体声录音)。瓦尔哈对于传统乐器演奏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完全胜任这个录音计划。 其实,第一批录音早在1947年8月份就已完成。那是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之后以及货币政策改革之前那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进行的,所用的乐器是吕贝克城一架小小的圣-雅克比教堂的管风琴。别看雅克比那里的管风琴教堂建筑虽小,但却是早期德国最为著名的场所之一。这一批录音的成功使大家产生了录制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是试图在吕贝克完成全部的录音,虽然吕贝克管风琴的原始音色非常优美,但年久月深的管风琴踏板会产生很不合谐的声音、短八度音节的表现大打折扣,况且越来越嘈杂的交通噪音干扰使在那里的录音变得更加困难。 后来,在德国北部寻找另外的早期乐器,期间瓦尔哈发现要演奏巴赫键盘练习曲第三部分“较小”的圣咏前奏曲,需要借助跨八度音阶与升C大调所有的半音,而这个任务似乎只有不来梅附近,卡佩尔市的Arp Schnitger管风琴可以胜任。这架管风琴本来是为汉堡的圣-约翰尼斯教堂所造,拿破仑时代(大约1816年)从汉堡调配到这里。经过保罗歌剧院的戈廷根工匠修复,管风琴终于调配到可以演奏的状态。后来,瓦尔哈的录音面世后,这架饱经风霜的管风琴又成为世界闻名的乐器,因此,在1950年6月和1952年9月陆续用卡佩尔的这架管风琴录制和完成了一系列巴赫管风琴作品,而且,原先用鲁贝克管风琴所录制的作品又重新在此录制。 瓦尔哈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始终如一。无容置疑,瓦尔哈拥有着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超常音乐感知力,在炫技乐章,年轻的瓦尔哈时而演绎得无拘无束,时而又突出器乐过渡间的人声演绎。这些录音融合了巴赫作品所终生贯穿的艺术与精神精华。与此同时,它们也翻开了录音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些始终会与瓦尔哈的名字相连,即使是模拟录音,也无法掩盖瓦尔哈对巴赫的完美演绎。
11
14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