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伤精病象图-6-龙山九篇

00:00
06:1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蜻蜓合作账号。
关注
共存:重塑AI时代的个人和组织
--
"数字时代,个人和组织如何转型和生存? 本书写给那些想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然后实际采取行动的人。 当人工智能和其他数字技术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作为个人,我们需要提升哪些技能,以便能够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处并发挥自身价值? 本书并不是在个案研究以及实现方法均不明确的情况下空谈理想,而是详细分析了成功和失败两种案例,通过大量调研,反复构建、验证和修改假设,提供了一种读者能够自己选择变革的方法论,从而让读者选择一种方法来改造自己及其组织,而不是被错误的认知哄骗: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使人们成群结队地失业,除数据科学家之外任何人都没有工作机会。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创造适应环境的新任务,提供新产出。这是一本实用的书,将帮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实现自己想要的美好未来。"
疯长:新消费时代,如何打造、运营新品牌
36
以传统方式做品牌可能要几十年才能有上亿元的销售额,而新消费时代打造、运营一个品牌仅需短短几年就可以突破千亿元的销售额。这是因为新流量时代的新品牌打造和运营方法变了。本书从新品牌突围、机遇、重塑、构建、破局、出击和扩容等多个角度,对新流量时代打造品牌的方法进行了多维分析。并且对当下的经典案例进行了解读,从中提取出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以帮助读者掌握新流量时代的品牌运营方法论。
零碳出行: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指南
11
"汽车产业将迎来“零碳出行”时代,如果不能顺应这场价值创新的潮流,就无法在今后的时代生存下去。 本书以减少碳排放为主题,以汽车产业为着眼点,讲述了世界各地碳减排的举措。 作者解读了脱碳政策的制定目的,阐述了脱碳、碳中和理念的含义、目的、方法,介绍了多个知名企业的减排动向,并探索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化危机为商机,给日本汽车产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 同时,对于我国的车企、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从业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本书也是掌握当下政策、寻找未来突破口的实用指南。"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病因赋》白话讲记(完整)
《病因赋》白话讲记(完整)
中医经典 病因病机方剂全解 修身养心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则显其症。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故《内经》有曰:“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盖百病皆生于六气,诸症莫逃乎四因。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火有七说,痰有十因,气有九论,郁有六名。疟犯暑风,更兼痰食。痢因湿热,及受积停。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霍乱,脾寒伤食所致。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呃逆者,胃气之不顺。咳嗽者,肺气之不清。嗳气皆由于痰火。咽酸尽为乎食停。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喘急有虚有实。痉症有阴有阳。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经。痰涎血,属于脾脏。咯唾血,属于肾经。牙宣者,阳明之热极。舌衄者,少阴之火生。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便浊有赤白之异。汗出有自盗之名。九种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气,病在厥阴。胁痛有两边之别。头风有左右之分。腰痛肾虚而或闪挫。腹痛寒气而或食停。痿症不足与湿热。痹症寒湿与风乘。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结。小便闭乃气滞不行。痔疾、肠风湿热所致。发斑、瘾疹风热所成。耳聋者肾虚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齿疼乃胃热虫蛀、喉痹乃火动痰生。鼻塞者肺气之不利。口疮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带下沙淋由于湿热。崩漏下血为损任冲。胎孕不安治有二理。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兹有七十四种之病,略举其概而赋云。欲知其备,后论详明。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147
149
中医脉诊教学
中医脉诊教学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386
1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