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医案医论集
90

刘越医案医论集

《刘越医案医论集》记述了刘越先生一生医业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和菁华,记下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与探索。 刘越先生宗《灵枢》、《素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旨:以“阳常有余”论病邪之进退,以“阴常不足”论病体之盛衰;并提出和发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阴血为本”论“阴阳、标本”的“阴血论”之说。 在博采中国传统医学前贤诸家之教益的基础上,先生的医学又取法近贤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并深得张锡纯的启迪,故能取先贤之意,不泥其方;参自身体悟,又皆有所源。 这一体系,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构成了本书理论和实践的精髓,处处可见先生严谨的临证思维和精妙处方用药的智慧闪光。本书收集了先生关于临床各科的医案医论,有常见病,亦有疑难杂证。每病先载医案,后附该病论治提要,医案后间有评按,可谓案、按、论三结[HK]合。读之当于临证有所裨益。 先生临证,重舌诊与脉法,并以自验于临证的理论实践体系,于舌证、脉象的“阴阳、标本”等进行详察与寻释,所得亦列述于案,并将《脉法》附后。 先生临证之际,据病情之变化以调整法度,可谓进退有序,变化灵动。如论治肿瘤,既注重病邪之进退,又时时顾及正气之虚衰,或化痰、活血、祛湿以攻邪,或调整阴阳以扶正,总视病情之进退于攻邪扶正之间消息斟酌。 先生组方,甚重升降开合、虚实寒热,多数法并用,鲜有单用一法者,即便小味单方,亦选数效兼备之药,以期法度合拍。如其论治伤寒表实,治以麻黄汤加知母,以其人虽为伤寒表实,但多有里热,故用知母兼治,且知母与麻黄、桂枝相伍,阳化阴施,发汗散表,不伤气津,可谓深得张仲景、张锡纯之旨。又如其论治日光性皮炎,清宣透热、凉血活血之中,佐白芷一味,以热药一味引寒药入内,可谓深知反佐之味。刘氏之方,乍看,数法并用,寒热兼施,杂乱无章,细究之,其数法之间之配合,选药之精当,于病情甚为切合,可谓深明阴阳相生相长、相反相成之道。 先生医著,有十数种行世,其一生医道之文,将永志为念。
节目(19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善缘堂二瓢字清风

善缘堂二瓢字清风

中医爱好传承者,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希望能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对大家健康养生保健有所帮助!
关注
走近伤寒论金梅
130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和大量实际案例对《伤寒论》的条文做了比较式的解读, 全书由<从"方"走近>和<从"证"走近>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以"心下"这个概念为切入点, 通过对涉及"心下"的汤方解读, 证明了《伤寒论》的理论不是虚构的, 有其客观的病位和病理基础.下半部分以"便秘"这个症状为话题, 通过对便秘原因的分析, 强调了重视《伤寒论》的细节, 仔细辨证的重要性
经方时方使用经验
1009
经方时方使用经验 收集一下方便大家学习应用
开中药处方的经验
145
《开中药处方的经验》为名老中医带教青年中医,实习医生开好中药处方的经验总结。全书从中药处方的解读、中药处方的必备知识、中药处方的选药、药对应用经验、用活治病原则、学好经方时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尤其是作者揭示的从医45年潜心研究积累的50多张经验处方更增添了《开中药处方的经验》的实用学术价值。《开中药处方的经验》可以引导中医药大学实习生、国内外中医进修生、学习中医的西医师及刚走上中医临床的中医师迅速入门,学会开好中药处方,提高开处方的水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中医脉诊教学
中医脉诊教学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22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