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大提琴奏鸣曲 Op.69 2

00:00
05:32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考拉的田园

考拉的田园

無門無派 一屆村夫 借古尋法 道法自然 自力耕新 修建田園 遊戲人生
关注
回归(阿郎自然农耕)
87
《回归》 她们想发芽了,就播种。 ------阿郎自然农耕 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属于自然,做好自己本应做好的角色,谦卑地行使人类的义务与责任时,生活也就像自然一样和谐了,会在何时开花,会在何时结果,会在何时开始成熟,会在何时开始枯萎,她自己知道,顺应自然的状态,给予她合适的环境,让她完成她的生命历程。不会催促她,不会责怪她,只是让她做好她自己而已。 ------阿郎
瑜伽音乐精选
992
精选瑜伽音乐,可用于课中或冥想或放松休息等等
巴赫 十二平均律(席夫)
75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集是其所有赋格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乐界公认的最高级钢琴材料,被誉为音乐中的"旧约shengjing",它是一部键盘音乐巨作,分为两集,共48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各自具有独立的特性,分别以24个小调写成。是优美绝伦的键盘乐抒情曲集,旋律线条流畅,情绪的流露平稳而含蓄。   席夫不愧为巴赫作品是为权威的诠释者,他的诠释极为中肯,端庄而清丽,却没有书卷气,让这部不可不听的伟大作品增色不少。与其说席夫是在弹巴赫的音乐,倒不如说他是在唱巴赫的音乐。他那明晰而微妙的音色变化,宛如语言的抑扬顿挫,将音乐的快、弱、强、慢都赋予了如歌般的圆润线条,彷佛音乐也能跟着节拍呼吸、喘息。聆听他的诠释绝对不会感觉到一丝的压力,他总是能够流畅而舒缓地向听者倾诉着音乐内在的本质,让乐句如此自然而生动的自指尖倾囊而出,没有过于作做的装饰与凿痕,就像是用言语和听者相互沟通与对话一般。 “因为它实在很美,很多冥想性,有时又很令人激动不安,反正我只当爱乐者,更愿意将巴赫的平均律看作是优美绝伦的键盘乐抒情曲集-当然是巴赫式的而非舒曼式的抒情,线条流畅,情绪的流露平稳而含蓄。更多地是寄情于冥想,寄托于思绪指向冥冥之中,这便有了超然之美,纯净和清澈。这也是在说席夫的诠释:端庄、清丽,却没有书卷气。巴赫没有指明用何种乐器演奏这部作品,现今的演奏和唱片录音,多数是用钢琴。”(此小段摘自李杭育的唱片经典第14页). 此版本是席夫年青时在Decca的录音,另一个版本是席夫在晚年在ECM又录了一次巴赫的平均律,拿London满银圈 头版的4CD 用专业的设备转高品质的WAV上传分享人世间钢琴篇中留下的最高级别的芬芳,感恩存在的一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基辛《演奏肖邦作品》
基辛《演奏肖邦作品》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基辛演奏的肖邦作品,其中CD1、2、5是演奏会的现场录音。 CD1是基辛1993年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的实况录音。在这场独奏会中,基辛演奏了肖邦的三首夜曲、三首圆舞曲以及幻想曲、波洛奈兹和谐谑曲各一首,这些作品都是肖邦众多创作体裁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肖邦的曲目向来被看作是钢琴演奏的试金石,绝对是钢琴家的终极挑战,而年轻的基辛却早已跃过凭栏,通过自己迥异的气质和独到的见解将肖邦浪漫、热情以及超人的自然乐感浑然一体,充满了青春魅力。 基辛在这场音乐会中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既富于诗意又荡气回肠,他灵动的琴声经由录音师的妙手,不仅使卡内基音乐厅焕发出新的活力,更拉进了肖邦和听众的距离,这种心与心的互动和共鸣让所有人都为之疯狂,令人叫绝。这张专辑是钢琴独奏会现场录音的完美典范,演奏、录音水平一流,是RCA红印100最佳唱片,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CD2是基辛1993年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的实况录音。他演奏了《第三钢琴奏鸣曲》、12首玛祖卡。 CD3是基辛1998年8月5-7日在德国弗莱堡的SWF录音室录制的,包括全套四首《叙事曲》、一首《摇篮曲》、一首《船歌》、一首《谐谑曲》。 CD4是基辛1999年7月30日-8月1日在德国弗莱堡的SWF录音室录制的,包括全套24首《前奏曲》、《第二钢琴奏鸣曲》、一首《波兰舞曲》。 CD5是基辛2004年7月26日在瑞士韦比尔耶音乐节的独奏会实况录音。基辛演奏了四首《波兰舞曲》与四首《即兴曲》。《波兰舞曲》是波兰古时候每小节有三拍子的民族舞蹈,也是从以前波兰上流社会开始流传的舞曲。许多作曲家都写过波兰舞曲,肖邦则以这曲式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作品二十六的两首《波兰舞曲》是肖邦早期的创作,在传统的形式中,展现出非常强烈的肖邦独特之美以及激动不安的感觉。作品40第二号的《波兰舞曲》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正好与接下来以曲中战斗性与坚毅不屈精神闻名的《英雄波兰舞曲》形成对比。 ================= 叶甫格尼·基辛 (Evgeny Kissin,1971年10月-) 英籍犹太裔钢琴家。基辛1971年10月10日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的一个犹太家庭,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
76
69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古森斯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奈斯》。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此曲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拉罗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此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品28,作于1863年,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此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乐曲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与忧郁苍凉的凄婉情绪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充满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提琴的华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是圣-桑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 圣-桑《哈瓦奈斯》作品83,作于188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此曲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味,小提琴以明亮的情绪展开第一主题,旋律在歌唱性的起伏中,考验着演奏家慢板抒情的能力。这里取决于演奏家的理解,也许会听到模拟舞曲的优雅和节奏感。乐队的急奏引领了一个新的情绪,于快慢的强对比中,第一主题变化后呈现。在急奏插部的干预下,主题的发展始终走向略带忧伤的情绪,一种若即若离的气氛被揭示出来。在即将终结时,以定音鼓传达动机,小提琴表达深情的倾诉。第三部分,乐队先给予总结性的合奏,小提琴附和一遍以后,以滑音为标志,终于发起舞蹈气氛,释放一直压抑的欢快动机。但是很快,定音鼓伴着小提琴以较为宁静和眷恋的心绪走向结尾。
419
7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塔卡契四重奏《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这张双CD专辑收录了海顿的6部“艾尔道迪”弦乐四重奏(作品76),由塔卡契弦乐四重奏团演奏。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在弦乐四重奏中,海顿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1797年前后,六十五岁的海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优秀的一套弦乐四重奏:《“艾尔道迪”四重奏》作品76(第75号至第80号),题献给艾尔道迪伯爵。整套作品首先是四件乐器更加地位均等、互有特性,很好地体现出相互对话的原则。其次是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色彩,创作手法更为精致大胆。尤其是其中的《五度》、《皇帝》、《日出》三首带标题的四重奏更是传世佳作,知名度极高。
217
24
席格顿、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席格顿、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瓦西里·彼得连科指挥的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席格顿、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专辑中最吸引人的是当代美国作曲家珍妮夫·席格顿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是全球首次录音。而珍妮夫·席格顿就是哈恩16岁就读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时“二十世纪音乐”课程的教授,哈恩称席格顿教授是鼓舞、激发她进步的一位好老师,是美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这首献给哈恩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以《1726》为名,这是柯蒂斯音乐学院在费城的街号,十分特别。第二乐章为《恰空舞曲》,由多重恰空线条相互交织的复杂篇章。最后乐章以《向前飞》为题,伴随着哈恩的独奏,炫耀她的技巧。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获得2010年美国“普立兹”奖。 专辑中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除了第二乐章采用了作曲家的原稿外,其他乐章都采用奥尔改写的版本。希拉里·哈恩提及,这次为何要把珍妮夫·席格顿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放在同一张专辑,是因为他们的曲目都是全面的、隆重构思过的协奏曲,并且在哈恩就读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时给予她心灵上的照亮。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纪和不同的世界,但是他们都拥有共同的品质:抒情细腻、文雅、狂热以及成熟的精神。 希拉里·哈恩的演奏与乐团协奏乐器像亲密对话,时而浪漫热情、时而心动抒情、时而载歌载舞,这种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真让人惊叹。
57
6
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录音集》
卡萨尔斯《大提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9CD合辑收录了大提琴家卡萨尔斯1926-1955年发行的全部录音,包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贝多芬5部《大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第二大提琴奏鸣曲》、德沃夏克、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钢琴三重奏》等经典曲目。 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年12月29日-1973年10月22日)杰出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极其自然,线条纯净、乐句完美,音色情绪变化无穷、格调高雅。他为许多作品灌制的录音成了以后几代演奏家们公认的楷模。他对大提琴演奏艺术贡献甚大,赢得了全世界音乐家的尊重,公认他是“大提琴史上的帕格尼尼”。 卡萨尔斯对大提琴演奏的伟大贡献不只限于对演奏技巧的改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而且还有对久被埋没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做出的重大发现、整理、注释并使其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音乐室库中一块光彩夺目的钻石。在巴赫于1717年至1723年创作这些组曲时,当时的人们对大提琴这种乐器的音乐表现认知程度还可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当时的大提琴在乐队中还仅仅是一个充当演奏通奏低音的配角。但自从巴赫天才地创作了这六首大提琴组曲之后,才使得大提琴在乐器王国中的身价陡然备增,并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在这些组曲中,一把大提琴不仅要演奏高音声部的音乐旋律,而且同时还要完成自身为这些旋律所提供的有机的低音伴奏,因此就大大地拓宽了大提琴丰富无比的表现力,所以这六首大提琴组曲对于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音乐文献。
68
10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