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06 上学歌(蔡闰羽)

00:00
01:0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入驻蜻蜓FM官方账号。
关注
世纪颂歌—民乐演奏红色经典歌曲精选
2658
专辑收入了《爱我中华》《我的祖国》《怀念战友》《红梅赞》等耳熟能详的红色主旋律,《太湖美》《人说山西好风光》《父老乡亲》《海上丝绸之路》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各族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经典歌曲,此专辑的出版、发布力图将百年间流淌的歌声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形式再度演绎,重温经典红色歌曲,回顾党的光辉征程,表达出对中国共产党深情的拥护和坚定的信任,将爱我中华的心声传遍大江南北。
孩子们的音乐之旅——走走跳跳
243
《走走跳跳》选择莫扎特、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巴赫、约翰·施特劳斯等著名作曲家的儿童音乐作品,均为外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跟随音频内容,孩子们将听到:神奇的士兵是如何在大街上巡逻的;欧洲的宫廷里大家都喜欢用怎样的舞蹈跳舞;戏剧故事《雅典的废墟》讲的是谁的故事;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听什么歌曲等等。
约翰·汤普森 简易钢琴教程8(音频教学版)
14
第八册的内容难度在第七册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旨在让学生在技术上达到娴熟流畅的同时,在音乐风格上也有新的掌握。 本册教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些乐谱给教师,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自行选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拉拉·哈丝姬尔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变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考证)。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1782年间,地点是维也纳)。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尔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尔努力地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九段主题与变奏》是莫扎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尔却贴切地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尔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部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部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尔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部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尔都浪漫地“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沉思的风格。这两部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尔的演奏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38
33
阿尔布雷希·迈耶《芦笛之歌》
阿尔布雷希·迈耶《芦笛之歌》
这张专辑是柏林爱乐乐团双簧管首席阿尔布雷希·迈耶的演奏录音,收录了六部作品,其中三部规模较庞大,除了舒曼的《浪漫曲》较为大众熟悉外,另外两位作曲家则鲜为人知。其中,赫佐根柏格的作品,近年来已经逐渐受到喜爱,因此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赫佐根柏格出生于一八四三年,在后世是因为音乐意念和勃拉姆斯相近而受到喜爱。但勃拉姆斯相当不欣赏他,据说是因为他娶了勃拉姆斯最喜欢的女弟子伊莉莎白的关系。不过到了晚年,勃拉姆斯也不得不承认,赫氏的音乐成就比其他人都高。赫氏热爱巴赫,组成的莱比锡巴哈爱乐协会全力振兴巴赫清唱剧演出。这首为法国号、双簧管与钢琴的三重奏编制非常奇特,是一八八九年的作品。 专辑中另一首《芦笛之歌》的作曲家柯鲁哈特是德国人,年纪较赫佐根柏格小四岁。他的作品风格正好和尊崇勃拉姆斯和巴赫的赫氏相反,是尊崇瓦格纳和李斯特的“新德国学派”。但他还是依照古典德国学派的奏鸣曲型式写了许多交响曲和室内乐作品,这让他更接近舒曼的乐风。这首为钢琴、双簧管与中提琴所写的幻想小品《芦笛之歌》,就很像舒曼为单簧管或大提琴所写的幻想小品。创作于一八七二年,作品是据雷瑙的诗作灵感所谱成,描写一名流浪者在森林和池塘之间游荡的故事。每个乐章前都引了雷瑙一段诗节:第一乐章是《日落》、第二乐章《微光落雨》、第三乐章是《来到夕阳森林小径旁的芦苇河岸》、第四乐章是《夏日黄昏时起了一场暴风雨》,终乐章则是《暴风雨后的平静,池塘一片风平浪静,月光皎洁,将苍白玫瑰织到芦苇叶上。》
24
15
帕尔曼《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帕尔曼《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演奏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这个版本是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众多版本中演奏水准与录音水准俱佳的经典之作,获企鹅评鉴三星,并入选日本《唱片艺术》最佳唱片,可谓实至名归。 自从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作品1号)于1820年在意大利的米兰出版以来,就已经成为众多专业小提琴演奏家的最大挑战。该作品还挑衅性的标以“献给演奏家”,但是帕格尼尼同时代的演奏家中,几乎没有人具备能演奏该系列随想曲的能力。够演奏这些有史以来最令人恐惧的小提琴独奏曲所需的多种技能。进入20世纪,即使乐器的演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录音技术也日新月异,而且编排也越来越有利于演出,我们这个时代也依然很少有人敢录取全部24首随想曲。 诞生于以色列的帕尔曼于1972年成功录制了权威性的24首随想曲唱片,时年26岁。多年以来,他的演绎已经成为所有其他人的评判标准。时间飞逝,正是帕尔曼演奏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和精确成就了这张最伟大的唱片。 帕尔曼吸收了所有他所受到的影响,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音质,并用敏锐的乐感在这张唱片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帕尔曼取得如此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捕捉到了随想曲中的智慧、个性以及神韵,同时体会到了更深一层的音乐共鸣。演奏的结果给我们的感受是,充满技巧炫耀的表现,却依然能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像一个色彩斑斓的风笛手一样,帕尔曼引导他的听众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帕格尼尼早已认同的变化多端的古老魔鬼的世界。
--
2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