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儒:现代女娲
30

陈玮儒:现代女娲

*金曲奖肯定的「客家混血音乐后生」积累四年的创作,用硬摇滚的爆裂嗓音,唱出疫情时代人类的苦痛与温情。 *找来名曲「一支担竿」作词人杨政道(徐世慧、王兴宝、张堂珍)携手创作,让特有的客家故事在摇滚乐、流行民谣中尽情燃烧。 *〈现代女娲〉摇滚诠释客家远古神话就是过瘾 ; 客家新曲奖肯定的〈横打直过〉挑战横跨三个八度音的演唱,热血满点! 走进乐器行买了一把Fender Stratocaster电吉他,插上导线打开音箱破音按钮,「我爸讲海陆,我妈讲四县」的「客家混血音乐后生」陈玮儒突破过去轻民谣创作框架,长达1,460天积累的摇滚能量,唱出人类社会的焦虑、苦痛与不安。2020年,所有预料之外的事件都一一冲击着我们,陈玮儒发行全新专辑《现代女娲》,期望用音乐找回平静祥和,祈求女娲娘娘再次治愈大地,雨过天青,彩虹也会再次绽放,新的美好时代,你我还能再度重逢! 原乡竹东镇的陈玮儒,2016年发行的首张客语专辑《我爸讲海陆,我妈讲四县》唱出客语的多元声腔,一举在金曲奖获得3项入围肯定,同名单曲《我爸讲海陆,我妈讲四县》与《客家粄圆歌》分别于客家电视台的《大声My客风》、《畅歌实验所》节目单歌精选中,居于前三名的观看次数。《现代女娲》专辑同样以多元的客语声腔「四县腔」、「海陆腔」、「河婆腔」演唱,更以深厚、具故事性的创作,有张力的编曲,有力量的嗓音来呈现,是一张能够让你体验「跨声腔、国界、种族、曲风」的客语专辑。 本专辑以迷幻摇滚、硬摇滚破题,《病子歌》撕裂的嗓音,由传统客家山歌重新改编,唱出妇女怀孕害喜的苦痛,《现代女娲》蕴藏神秘感的二胡穿针引线,迎来了硬摇滚的电吉他破音燃烧鼓动,诉说女娲娘娘补天舍身救苍生的凄美神话故事。《转去竹东》、《寒夜送暖》、《横打直过》分别讲述着「亲情、友谊、理想」,三种人类一辈子难以放下的羁绊。透过《若个纸鴁仔》抒情温暖的大提琴与歌声,自由自在的飞翔到距离台湾2,738公里的热带地区,马来西亚色拉越洲,《我爱新尧湾》、《The C Ben》、《Sarawak是我的家》是三首能让你跟着舞动、欢唱的南洋客家人在异乡落地生根的励志故事。尾声,《蕾蕾嫩桍扟》以绵密的合声,光明透亮的英式摇滚曲风,诉说着冬去春来,我们会一起撑过寒冬,也将一起享受春暖花开。 本专辑由客家委员会赞助出版。
节目(1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星火映画

星火映画

星火映画为一群资深音乐人创建的音乐公司 致力于影视音乐制作
关注
My Thoughts and My
18
My Thoughts and My Dreams, it’s about I want to gather of my ambitions in life to pursue for my career in music and no one could ever stop me to put me into a lifescales of behind as long as I want to live.
微光:看见微光
14
微光,在黑暗中微弱的光芒,象征着希望,看见微光,象征看见希望,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期许,这是我自己创作的第一张专辑,彷佛在我音乐梦想的道路上看见了一线曙光,不管未来会发生甚么事,我会不会成功,至少我踏出了梦想的第一步,希望能透过这张专辑,告诉大家,不管现在是甚么情况,都要大胆努力的追求梦想,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专辑里面收录了六首歌,一部分是对感情的抒发,一部分是诗词文学类的歌曲,希望大家会喜欢
周书彦:我回来了
--
“那个男孩”回来了!温暖嗓音让你的返乡之路不孤单。 去年看似空白,其实是周书彦“成长”非常多的一年。和许多人一样,转换成远端工作的书彦获得了与家人共处的珍贵时间,也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能够制作出更好的音乐。《我回来了》这首歌就是书彦往返数千公里,在各地编曲、录音,最后回到家乡才完成的。 疫情让人们习惯“保持距离”,但是对书彦来说,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反而拉近了。歌词里写到“我回来了,一切都变了”,抒发异乡游子的感慨,但是书彦想告诉大家:“把握当下,珍惜身边所有爱你的人,这样世界也许能少一分遗憾,多一分温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这张专辑是乌克兰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合唱团:贝尔格莱德歌剧院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拉慕鲁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 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科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除了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略有争议外,完全可列居最出色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之一,至少能与著名的穆拉文斯基版本相媲美.另一项发现是马凯维奇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春之祭》,其粗犷的野性使这一录音成为同一曲目的最优秀版本之一。马凯维奇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是像一个俄罗斯乐团在演奏。伦敦交响乐团平时那种温和、醇厚的声音在这里不再出现,有的却是弦乐声部锉磨声般的重音和铜管声部几乎达到极限的音响。《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演奏充满了一种使人着魔的张力,即使在慢乐章中也未中断。这一慢乐章的演绎表达得极其强烈、紧凑,没有任何松懈之处;而末乐章更使人体会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第二张CD中所有曲目的演绎都充满了一种狂热的张力,我发现我得不时地休息,听听别的指挥家的演奏来放松一下自己。马尔凯维奇的演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似乎不是将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而是使它们对立起来互争高低。如他指挥的《大海》,这是一片永无宁静的狂怒之海,录音时麦克风与乐队很近,故音质有时达到失真的边缘。夏布里埃天真无暇的小曲《西班牙》在马凯维奇的棒下充满火热激情和光辉,虽迷人但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西班牙指挥家阿塔乌尔弗·阿根塔微笑般的演绎大相径庭。很难令人相信马凯维奇的《达芙尼与克洛埃》比博尔特从容不迫的版本只短了30秒钟,但速度代表不了什么。在指挥《达芙尼与克洛埃》中的“日出”时,博尔特似乎是在赞叹这一奇观,并在这一美景中迷途不返,而马凯维奇则给人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阳仿佛是被他一手托起的!这个录音同样既迷人又累人。在这儿,德彪西、拉威尔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风格之相近再明显不过了。
10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