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魂纪Vol10——无有乐队

00:00
25:55
主播信息
后端组

后端组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后端组
关注
微氪玩家
803
一档年轻化的清谈类播客栏目,涉及游戏、动漫、玩具、运动、美食等时尚生活相关内容。 我们的《话里有话》、《邪事儿》、《胡说有道》、《后端案内人》、《后端都市传说》等栏目请到后端组主页查看。 后端组公号:后端组 关注公号可以获得更多番外内容及活动通知 关于节目及投稿等任何问题可以添加小编v咨询:17611000579
话里有话
3960
后端组当家清谈类播客,原名《脏事儿》。
邪事儿
1790
最可怖的从来都不是鬼神,而是人心。​ 后端组公号:后端组 关注公号可以获得更多番外内容及活动通知 关于节目及投稿等任何问题可以添加小编v咨询:17611000579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沙汉姆、索舍尔《舒伯特二重奏》
沙汉姆、索舍尔《舒伯特二重奏》
这张专辑是沙汉姆和索舍尔合作录制的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里面的选曲很多是十分熟悉的舒伯特著名作品,里面的小提琴占据了绝对主要的地位,吉他只是在旁边轻声的附和,乐器的定位小提琴更接近中间位置。沙哈姆的演奏技巧几近炉火纯青,正如权威评论家所赞誉的,“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在音乐表现上,沙哈姆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现代演奏风范,同时融合了丰富多彩、变化自如的表现力,相比起现时期另一位小提琴家克莱默来说,他的演奏更具绅士风度和吸引观众的气质。他在抒情性段落展示出的甜美、亲切的歌唱性具有沁人心脾的美。” 唱片中收录的大多是一些小型的作品,包括脍炙人口的《音乐的瞬间〉、《小夜曲》、《阿佩乔尼》等等,加上极佳的录音效果,让人似乎置身在19世纪维也纳的家庭音乐会之中。专辑中收录的所有曲子可以用优美动听来形容,抒情的气氛始终充斥着整张唱片,而技巧的含量却一点不含糊。在此特别推荐《阿佩乔尼奏鸣曲》,在1823,维也纳著名的吉他制作家斯塔法突发奇想,做出了一把六根弦的大提琴——后世称阿佩或吉他形大提琴。舒伯特见了很感兴趣,特地为这把乐器作了一首奏鸣曲,也就是如今我们听到的《阿佩乔尼奏鸣曲》。过了这么多年,“阿佩乔尼”这种乐器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音乐家演奏这首曲子时用的都是大提琴,但这首奏鸣曲的名称还是沿用至今,大多数人也只有因为这首曲子才知道曾经存在过那样的乐器。这首奏鸣曲是舒伯特的唯美之作,将古典主义的优雅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许是吉他形大提琴本与吉他十分相似,所以改编后小提琴替代钢琴也一点不会感觉生涩,整首乐曲听来琴瑟和谐,互动传神,两位大师的演奏更是把那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
46
32
布赫宾德《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赫宾德《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10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的海顿全部钢琴奏鸣曲,曾获得法国唱片大奖。这是1973年-1975年布赫宾德在德国录制的,采用维也纳净版乐谱(Urtext)。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蜚声国际的顶尖钢琴大师、德奥音乐传统的不二代言人及传播者、维也纳爱乐乐团御用钢琴家,“维也纳学派”硕果仅存的代表。布赫宾德以杰出的音乐造诣,完美地诠释了其作为当今最具权威的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作品诠释者的形象。他被乐评家誉为“能抓住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精髓的维也纳圣人”。 在海顿的整个音乐生涯中,自作曲开始到他62岁第二次造访伦敦(1794-1795年)期间,都不断有钢琴奏鸣曲问世。尽管这些曲目不能代表他最后十年的音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仍然表现了作曲家那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比起他自始至终创作并成为保留节目一部分的另外两种音乐体裁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也许这些奏鸣曲的数量很少,但它们相当生动逼真地显现出了海顿的音乐风格。遗憾的是由于海顿的这些杰出、迷人的奏鸣曲作品长久以来却被大多数的演奏者所忽视,而且经常被误解,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当中,这些钢琴奏鸣曲一直被埋没在贝多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耀眼的光辉之后,而不被人们所重视。布赫宾德的演奏发掘海顿钢琴独奏作品中那些难能可贵的音乐理念和激情,迸发出非凡的艺术火花。 海顿在创作这些奏鸣曲时,原本是以大键琴的音色作为蓝本。从小接触民间音乐,使海顿这些奏鸣曲的主题多有活跃、生气勃勃的特点。这也反映出海顿性格中乐观开朗的一面。所以,不同主题间的对比并不强烈,仿佛都是同一类颜色,只是深、浅、明、暗的程度不同。这些特点,在早期作品中更为多见。海顿的中期,尤其是晚期奏鸣曲,一方面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他在不断深入新境界,音乐风格有所改变,增加了抒发内心深处情思的、甚至是带有悲剧性的因素。
48
162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40
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劳迪奥·阿劳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德彪西、莫扎特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阿劳诠释的莫扎特。无论阿劳录制《幻想曲》K.475时,是否比他在1930年代减少运用对比,但是我们耳朵听到的是阿劳的对比并没有特别比使用古钢琴夸张,虽然音色相当丰富,不过阿劳一直保持着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音色,这也是阿劳音乐最主要的特色。关于《幻想曲》最后的评语是:阿劳把这首曲子诠释为由两个部份所组成的作品,而不像奏鸣曲K.457般的分成序奏与本体。尽管莫扎特很明显的希望这两个部份合为一体,但我认为,阿劳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与《c小调奏鸣曲》相比,《幻想曲》无论结构或戏剧性都过于庞大。 肖邦的前奏曲可以称之为“一组”吗?鲁宾斯坦与李希特在音乐会中只演奏作品28的这一组,而如同其它现代主流钢琴家,阿劳坚决认为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完整的一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调性问的关系等问题上,阿劳当然先入为主的偏好大型作品,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把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视为同一部作品。如果以大型作品的角度来看,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短曲有足够的份量。阿劳的风格与音色相当了不得,几乎只演奏一页的长度就能感受到与更长一点乐曲同样丰富的内容。或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小调第六号前奏曲》。双手几乎是同等突出,如悲伤钟声的右手部份为左手的旋律增添了能够引起怜悯的感伤力。真是非常特别的经验。阿劳在诠释肖邦“激动地”与“活泼地”这两种标记的作品也非常成功。第一首前奏曲“激动地”中,阿劳在二十秒内表现出两种不同对比,“活泼地”第三、十一与十九号的速度虽然不是依照原有的速度指示演奏,然而曲中依然洋溢着爽朗活泼的气氛。
--
4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