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音乐:光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话

00:00
21:04
主播信息
JasonLiu

JasonLiu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JasonLiu
关注
享识百科
--
享识百科,每天进步一点点,让你的生活更有趣!
拾光音乐
--
拾光音乐.总有一首歌会让你想对往日的回忆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这套10CD合辑是德国管风琴家赫尔姆特·瓦尔哈为了纪念巴赫离世200周年而录制的。在那个年代,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人惊讶、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一计划由于日新月异的录音技术发展而多次中断和延期(从早期的胶盘到寿命更长的单声道录音,以及立体声录音)。瓦尔哈对于传统乐器演奏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完全胜任这个录音计划。 其实,第一批录音早在1947年8月份就已完成。那是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之后以及货币政策改革之前那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进行的,所用的乐器是吕贝克城一架小小的圣-雅克比教堂的管风琴。别看雅克比那里的管风琴教堂建筑虽小,但却是早期德国最为著名的场所之一。这一批录音的成功使大家产生了录制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是试图在吕贝克完成全部的录音,虽然吕贝克管风琴的原始音色非常优美,但年久月深的管风琴踏板会产生很不合谐的声音、短八度音节的表现大打折扣,况且越来越嘈杂的交通噪音干扰使在那里的录音变得更加困难。 后来,在德国北部寻找另外的早期乐器,期间瓦尔哈发现要演奏巴赫键盘练习曲第三部分“较小”的圣咏前奏曲,需要借助跨八度音阶与升C大调所有的半音,而这个任务似乎只有不来梅附近,卡佩尔市的Arp Schnitger管风琴可以胜任。这架管风琴本来是为汉堡的圣-约翰尼斯教堂所造,拿破仑时代(大约1816年)从汉堡调配到这里。经过保罗歌剧院的戈廷根工匠修复,管风琴终于调配到可以演奏的状态。后来,瓦尔哈的录音面世后,这架饱经风霜的管风琴又成为世界闻名的乐器,因此,在1950年6月和1952年9月陆续用卡佩尔的这架管风琴录制和完成了一系列巴赫管风琴作品,而且,原先用鲁贝克管风琴所录制的作品又重新在此录制。 瓦尔哈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始终如一。无容置疑,瓦尔哈拥有着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超常音乐感知力,在炫技乐章,年轻的瓦尔哈时而演绎得无拘无束,时而又突出器乐过渡间的人声演绎。这些录音融合了巴赫作品所终生贯穿的艺术与精神精华。与此同时,它们也翻开了录音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些始终会与瓦尔哈的名字相连,即使是模拟录音,也无法掩盖瓦尔哈对巴赫的完美演绎。
28
140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1949-1956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一、二、五交响曲》、门德尔松四部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舒曼《第二、三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非常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1880.7.3-1967.1.7)德国指挥家。舒里希特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挥大师,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最有说服力的筹码。在众多德奥指挥家中,他是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指挥风格尊重和继承传统,但却不死板地拘泥于传统。人们欣赏他的指挥,既能感觉到风格质朴,格调高雅的意境,又能体会到温暖亲切,自由流畅的特点。他能够赋予管弦乐团以庄重、神圣般的魄力,同时又能够带给它活泼、诙谐的情调。 舒里希特是一位沉稳、雅致的指挥大师,他在舞台上从不以大动作取胜,更没有音乐之外的嘘头。然而他指挥的音乐的内在张力却十分饱满,把握音乐层次变化的分寸感更是无懈可击。他本人富有贵族式的绅士气质,故在演释作品时,常常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给音乐带来富有韵味的情调。 舒里希特为人低调,总是避开那些以他的才华应得的声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是那种以服务于指挥台前的音乐为宗旨,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这种做法远远不是毫无趣味的音乐表达方式 舒里希特是德国指挥学派中真正的元老指挥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指挥艺术中的光荣前辈。他一生功名卓著、德高望重,是指挥艺术中伟大人物的杰出代表。
15
43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拉罗查《拉威尔、福雷的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拉罗查演奏的三部作品,包括:1、与福斯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拉威尔的两部钢琴协奏曲,1973年6月的录音;2、与布果斯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福雷的《幻想曲》,1972年5月的录音。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31年。此曲是拉威尔晚期作品中的珠玉。擅长凝造管弦乐华丽色彩的拉威尔,将管弦乐的色彩想像转移至钢琴的作品中,因而钢琴于此不仅是主奏乐器的独白,也有缤纷亮丽的光泽、以及闪烁动人的乐想。然而,包括作曲家本身也不讳言,乐曲中也确实如同美丽的鸡尾酒,夹杂了诸多前辈的音乐典型。 拉威尔《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31年。此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部单乐章的协奏曲,晚年的拉威尔不但是营造美丽音乐色彩的高手、谱写精确曲式结构的名家,更是把时代气息注入李斯特的史诗式音乐的先驱;与此同时,他更在乐曲的一开始就强调了一股悲剧气氛,令人感到命运对人生的播弄。不惟宁此,在钢琴技术上拉威尔更尽量发挥了左手的特点,除了利用琶音和踏瓣之外,许多重音和旋律都由大拇指担任,使这首只用左手弹奏的乐曲,听起来比双手演奏的更为丰满和技术难度更高。 福雷《G大调幻想曲》作品111,作于1918-1919年,为钢琴与乐队而作。此曲是福雷的晚期作品,在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略带些现代元素。采用G大调,4/4拍,中庸的快板。单乐章,但可分成三个部分,中段转入e小调甚快板,最后回到第一部分上,在整体上看更像一部室内乐重奏曲。
--
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