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拓展谈资02:海派——京剧界的奇葩

00:00
16:14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王烜

王烜

我敢说,你敢听吗
关注
玩嗨京剧实用手册
166
人生需要嗜好,爱好京剧的感觉是影视、话剧所不可比拟的,她将会成为你一生中忠实的朋友,有嗜好的人生不空虚。
咣咣十日谈
266
针对文化现象、热点事件、名人轶事展开,揭秘内幕、戳破谎言、带给你全新的视角。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提起海派,你会想到什么?海派旗袍、海派绘画、海派电影,今天我和你聊一聊海派京剧。


京剧这个词还是人家上海人给起的。京剧最初没有准确的名字,皮黄戏、二黄戏、乱弹戏,叫什么的都有,第一次到上海演出,要登广告。当时,中国最早的报纸《申报》上发广告,宣传稿,出现了问题,人家记者不知道你们这个戏叫什么。


因为那时京剧刚刚成型,属于新剧种,问演员,演员也说不清。这个写稿的记者一想,你们不是京城来的戏班子吗,干脆就叫京戏吧。这是光绪年间的事情,你看看,中国的国剧得名就这么随意,历史往往都是有偶然性决定的。


注意没有,那时候叫京戏,京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字。国民政府时期,改北京为北平,所以京剧也叫平剧,也是国民政府授予她国剧的称呼。现在台湾,还是叫国剧,我就有那边的演员朋友,一说就是:我是一名国剧艺人。


今天的海派已然是中性词,相对于京派而言,上海方面也乐于以海派冠名自己的事物。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海派是一个贬义词,属于骂人的话。你像上海京剧的代表人物,麒麟童周信芳先生,一辈子不承认自己是海派。你要当着面说他是海派,周老板非跟你玩命不可,你才海派,你们全家都海派。


为什么海派是骂人?因为她的艺术风格决定的,用前辈理论家徐凌霄的话说:只有合煮,而无陶铸。就是海派戏是个大杂烩,热热闹闹,但是格调不够,失于粗野。


京剧的厉害之处在于一出现就风靡,传到天津火了,传到上海一样火了。咱就说民国时期,上海滩花花世界,美国电影、流行歌曲、话剧、舞会、评弹,各种娱乐方式都存在,可市场最好的还是京剧。


上海这个城市的确有种魔力,作为拿着上海户口的人,我得说句公道话。北方的事物传到上海,上海人一定给你另起炉灶,别创天地。旗袍是这样,京剧也是这样。


上海的城市个性在于高度繁荣的商业化和国际化,上海人看戏也喜欢猎奇,看新鲜古怪的,京朝派的剧目是相对固定的,演多了,上海人就不高兴了,总是这个,不行,得来噱头,市场生态如此,逼着上海的京剧演员就走上了和北方不同的道路。


海派京剧的特点有这几个,首先是演法新。同样的戏,上海人也不按照北方的亦步亦趋,有自己的发挥创造,特别是武戏,上海演员的功夫比北方强。其次是花活多。什么花活呢,机关布景,就是把整个剧场改造成充满消息埋伏的空间,不只是舞台,连观众席都有机关。那阵儿演戏,一来就观众席里,唰,空中飞人,从观众头顶飞到舞台上,不吊威亚,就是一根滑索,好家伙,出乎意料,观众看了高兴、叫好。上海的机关布景是非常高超的技术,他们把建筑、魔术的手段用到戏里了。一位老上海的京剧前辈和我说过,两秒钟寿堂改灵堂。


什么意思?舞台上演拜寿的戏,突然死人了,下一场是灵堂,没有拉幕换场,就在舞台上两秒钟换完,靠的是机械技术,全人工操作,今天的电子设备决定也没有他快。


再次,就是海派京剧的一大特色,必须唱联弹。联弹就是多人对唱,北方的京剧最多就是三个角色唱,《二进宫》。上海不然,五个人起步,叫五音连弹,进而有七音联弹、九音联弹,只要在舞台上站着的,连龙套都有唱。所以,你分别一出戏是不是海派,就顶住这一点便可以,只要唱联弹,必是海派无疑。


还有一个就是连台本戏,京剧有史上最长的连续剧。京剧的连台本戏就是连续剧,他们不叫集,叫本,一本可以唱若干天,然后一边演,一边编新的,一本一本往下唱,什么时候掉座了,票房不好了,搁下不唱,再演别的,这是上海京剧界几十年的生存状态。


其中,《封神榜》因为太受欢迎,观众爱看,演员就一直往下编,唱了三年九个月,什么电视剧也比不上啊!


前不久去世的赵麟童先生和我说过,老上海怎么排戏。比如打算排一出什么剧目了,好,剧场老板就要请客了。请什么人呢,打本子的先生,今天叫编剧,然后就是演员。饭桌上,酒过三巡,老板开始派活,下面的戏几天出本子,然后每个演员分别应什么差事,定下来,好,下去编排。


这种创作非常快,剧本写作和我们今天完全不一样,他是题纲写作法。打本子的先生拉出一个框架,好,这出戏第一本,一共分几天唱完。每一天的场次是什么,他列出来贴在后台,对应的演员自己往里填内容。


你演皇上,明天的故事梗概给你了,场次给你了,具体怎么演,自己想去。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各自承包,票房论英雄,票房不好,检讨谁的责任,不行,下课。上海滩那时的演戏就这种状态。


一出戏火了,别人马上就演,不是学你,是拿这个故事演他自己的歌舞,同一出戏,一个人一个样。上节课的名段欣赏,放的海派《狸猫换太子》,这是南京京剧团挖掘的孙柏龄的演出版本,这还不是最出名的。《狸猫换太子》这出戏在上世纪20年代红遍上海,最出名的就是李桂春演的,艺名小达子。他唱红了,常春恒、周信芳,所有上海的演员都唱,每个人想自己的特色。那会儿留下一句话:申江处处猫叫春。


这种风格的戏和京朝派大相径庭,从一出现就引来正统京剧界的不满,北方的演员说某某是海派,就是对其专业水准最低的评价。既然这么不受同行待见,海派戏命运如何,红火一时。因为他噱头足,同行不认,可是观众认。这种发源于上海的京剧很快就被天津、东北的演员学会了,一样票房高企。到了上世纪40年代,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连最保守的北京也开始演海派戏了。这个剧场排《唐王游天宫》,对面的剧场马上排《唐王游地狱》。


那你说这么受观众欢迎,海派戏应该发展很好吧?哎,事物就是如此,一时热闹的,无法长久维系。你能指望抖音、快手长期红火吗?古今同理。


海派戏新奇、热闹,可是不耐看,艺术层面不够高,咱说生书熟戏,听戏听熟的,因为他经久回味,海派戏当时看挺新鲜,看过也就过了,再看你就觉得索然无味。而且,迫于市场,大量海派戏越编越不靠谱,久而久之,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就失去了市场。


从火红一时,到黯然落幕,海派戏走过了高峰低谷。今天,我倒觉得有必要恢复海派戏。从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京剧界的演出风格和北方基本一样了,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很多海派独有的东西也失传了,我觉得也是可惜。


我自己看过不多的海派戏,有这么一个感觉,海派京剧还保留着京剧形成初期的风貌。京剧最初也是地方戏,她为什么能超越地方戏,这和她进入宫廷,被满清贵族和一众文人改造有关,整体精神面貌不一样了。而海派戏的那种粗犷,更像地方戏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可以想像京剧草创时的样子。


最近,上海京剧院恢复了海派《七侠五义》的一部分,我没有机会看到,但是觉得是好事。艺术本该多样,对于重振京剧市场,吸引大众对京剧的注意力,海派戏不失为一种途径,当然,注意尺度还是必须的。


本节课我们有请当今麒派老生的领军人陈少云先生,为你献上一段南派的《甘露寺》乔玄的唱段。同样是劝千岁,你听听和马连良马派的完全不一样,别有风味。



展开
大家都在听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杨宝森(1909~1958)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666
8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