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通关技能10:化妆术——大脸妹子的福音

00:00
08:4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王烜

王烜

我敢说,你敢听吗
关注
玩嗨京剧实用手册
134
人生需要嗜好,爱好京剧的感觉是影视、话剧所不可比拟的,她将会成为你一生中忠实的朋友,有嗜好的人生不空虚。
咣咣十日谈
265
针对文化现象、热点事件、名人轶事展开,揭秘内幕、戳破谎言、带给你全新的视角。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今天的妹子最怕啥,胖。最怕哪胖,脸。


如果你是个大脸妹子,咋办?来照一次京剧照吧,京剧的化妆术是大脸妹子的福音。


不知怎么着就流行起了锥子脸,好像我们今天以脸小为美,其实这种审美观一直如此。


你看看京剧舞台上的旦角儿,就是年轻女性角色,扮出来都是小脸,注意是扮出来,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因为京剧演员最好还是脸大一点,要靠化妆术把你的脸变小。


什么化妆术这么神奇?就是贴片子。


你看旦角儿的脸上都有两张黒黑的像鬓角似的东西,那个就叫片子。为什么说京剧演员脸最好大点呢,因为要贴片子,脸太小一贴就没脸了。但是,小脸唱戏也可以,老祖宗很聪明,脸小的演员把片子往后帖,脸大就往前贴,最终都显出一张瓜子脸。


这么聪明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此人名叫魏长生,以魏三儿的称呼更广为人知。魏三尔给戏曲留下了两件发明,一个是贴片子,一个是绑跷。绑跷就是假小脚,男人没有三寸金莲,就做了一个这种假小脚,一个木托子绑在脚上,用大脚趾伸进小鞋,等于是芭蕾舞的站姿,但比芭蕾舞还难,因为要站一整出戏。后来,这种方式被认为摧残人被废弃不用了,现在有的演员又把它捡回来了,因为有的戏,专门要展现跷功,非常考验功夫,恢复我认为是好事。


还是说贴片子,魏三儿是乾隆年间北京最红的演员,尤其擅演粉戏,以一出《滚楼》风靡京华。《滚楼》就是宋江坐楼杀惜的故事,魏三儿演的阎婆惜以风骚妖冶见长,据说当时看的人无不春意盎然。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京剧,魏三儿唱的是秦腔。后来,这个魏三儿演粉戏的名气都传到宫里了,乾隆下旨,把他永远驱逐出京。这个魏三儿本事真大,北京不让待了,人家跑扬州去了,到了扬州照样火,别的演员纷纷向他学,由此他发明的绑跷、贴片子被各个剧种学习,成了戏曲化妆的通例。片子是用头发制成,拿榆树皮刨花泡制的黏液作为粘贴,脑门上贴7个小弯儿,鬓角边再贴上两片大柳。


京剧的旦角儿化妆除了贴片子,还有一个秘诀很美观,你想一想,人的五官遮住哪不难看?耳朵。咱们留长发的妹子不也是盖住耳朵吗,哎,京剧也是这样,他用贴花把耳朵包裹起来,露出来的是漂亮的绢花。


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吊眉,人的眉毛吊起来显得就精神,所以京剧演员都要吊眉,这个办法叫勒头。用勒头带把眉毛使劲往上吊,绑在太阳穴的位置,这是个需要适应的过程,第一次勒头很痛苦,如果绑的不合适,可能造成呕吐、头晕。


有的人喜欢京剧,就是从服装扮相上开始的,近来拍一张京剧艺术照也是都市女孩儿的一种时尚新选择,我建议每个妹子都应该去体验一下,给自己留下一个古典美人的倩影。


今天继续请刘姝琪小美女唱一段花旦戏《霍小玉》,这段唱就是女孩子要去见男朋友,之前精心打扮又心怀忐忑,充分展现恋爱中少女的细腻心思,其中有两句词:非是梳妆太迟慢,女子人人是这般。女朋友打扮要等得,这是恋爱必修课。



展开
大家都在听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杨宝森(1909~1958)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739
8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