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古今相通03:行头——每出京剧都是穿越剧

00:00
09:5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王烜

王烜

我敢说,你敢听吗
关注
玩嗨京剧实用手册
146
人生需要嗜好,爱好京剧的感觉是影视、话剧所不可比拟的,她将会成为你一生中忠实的朋友,有嗜好的人生不空虚。
咣咣十日谈
157
针对文化现象、热点事件、名人轶事展开,揭秘内幕、戳破谎言、带给你全新的视角。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今天的课说一说服饰,京剧的行话叫行头。


行头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行头包括鞋帽在内,盔头什么的。狭义的行头只是身上的衣服。戏班后台装置行头的箱子分衣箱、盔箱。之前的课讲过京剧是架空历史的老祖宗,除此之外,她还是穿越剧的老祖宗,几乎每一出京剧都是穿越题材,原因就在行头上。


满清入关,实行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衣着上也尽废中原衣冠,改穿胡服。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做了改变,民间有十降十不降之说,就是有十种人没剃发易服,其中一个就是艺人,叫做娼降优不降。戏台上还保留前朝衣冠,所以到京剧出现也是无论哪个朝代的人,全穿明朝服饰。


不管是上古传说的后羿,还是三国时代的刘关张,宋朝的梁山好汉,隋末的瓦岗英雄,在京剧的舞台上,全是明朝打扮。而且,演出清朝的故事,如《彭公案》、《施公案》,剧中的黄天霸、杨香武,也都是明朝打扮,这不是穿越吗,而且前后都能穿越。


京剧的服装是歌舞所用,她的目的就是表演时好看,方便演员施展技艺,一切为艺术服务,历史可以架空,穿越也就不足为碍了。别看朝代不讲究,但京剧的服饰也有特别讲究的,就是番汉要讲究。番就是少数民族,剧中所有少数民族人物,穿的衣服都要区别出来,用什么服饰呢?抄近道,清朝出现的京剧,清代又是异族统治的,所以剧中所有少数民族人物,不管你哪个民族,全穿满族衣服。男人梳辫子,女人穿花盆底儿。


比如《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就是满族妇女打扮,杨四郎虽然是汉族打扮,但他帽子后面戴狐狸尾、上插雉尾翎。京剧中凡是帽子戴狐狸尾的都是番邦,或者山大王,你即便是皇帝也不是中原正朔,以区分番汉。这种讲究是那代发明京剧的艺人保存民族自尊心的一种方式,台词中说到少数民族也尽是鄙视词,进宫演出也不更改。清朝在康乾盛世时,大兴文字狱,到了晚清,出现了京剧,国力衰退,统治者的心胸倒开阔了。慈禧任凭台上的伶人一口一个番邦女子、番邦女子的叫,也从没半点恼怒,这历史还真是吊诡。


京剧行头除了穿越,还有反差萌。比如满是补丁的衣服,您猜猜叫什么?富贵衣。乞讨要饭时穿的,反叫富贵,老艺人真会玩啊!


京剧服饰也是一个大的美术门类,属于设计学科,鉴于音频的形式,我们无法观赏,在此我只能简单教大家一点通过服饰辨别剧中人身份的方法。


先从颜色看,京剧行头遵从清代制度,黄色是皇家准用,所以舞台上穿黄色的人身份最高贵,也都是帝王妃子、国太公主类的角色。舞台上的官员,依照级别高低,分别穿紫、红、蓝、黑等色,以紫为贵,黑为贱。像什么驿城之流的芝麻官就是穿黑色。至于文官还是武官,从帽子上可以分别,文官戴的是纱帽,武将戴盔头,文官胸前的布子绣飞禽,孔雀、仙鹤等,武将绣走兽:麒麟、虎、豹之类。


京剧行头最漂亮的还是要数青衣、花旦,大姑娘、小媳妇美美的。京剧的服装设计也是由演员自行完成,前辈的大师独创或翻新剧目成功,在行头上往往也都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的课咱们就欣赏一段清朝题材的戏《盗御马》,讲得是绿林好汉窦尔敦为报仇,盗走皇家御马,加害仇人黄三泰,黄三泰之子金镖黄天霸软硬兼施最终让窦尔敦和他投案自首。窦尔敦有一段名唱,就是下山盗马之前和众位头领的交代,是花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曲目,有请戏曲学院的杨可为为你演唱。

展开
大家都在听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杨宝森(1909~1958)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642
8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