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古今相通02:捧角——看京剧就要追爱豆

00:00
15:5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王烜

王烜

我敢说,你敢听吗
关注
玩嗨京剧实用手册
179
人生需要嗜好,爱好京剧的感觉是影视、话剧所不可比拟的,她将会成为你一生中忠实的朋友,有嗜好的人生不空虚。
咣咣十日谈
148
针对文化现象、热点事件、名人轶事展开,揭秘内幕、戳破谎言、带给你全新的视角。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之前说了京剧看的是艺术,而艺术靠人维系,由此推论出看京剧就是看角儿,京剧是一门完全由爱豆决定生死的娱乐方式。


影视、话剧都是导演老大,现在可能制片人老大,反正演员别看风光,但出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京剧则不然,演员是真正的主宰,舞台上的三军司令。


卓别林30年代访华,看了梅兰芳、马连良两位大师的京剧,私下会晤时,卓别林问了他们相同的问题:谁是你们的导演?二位的回答也如出一辙:我们自己就是导演。


一出京剧的出台,可以有专门的编剧先写本子,什么叫可以有,就是也可以没有,只要框架搭起来就能演戏。即使有剧本,主演也会根据自己想法进行调整,然后和乐队商议唱腔,在给其他配角安排戏份儿。你看,这不就是集编导演设计唱腔于一身吗,一个称职的京剧主演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近些年,京剧创作也和其它门类趋同,有专职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成了附庸,这也是新编戏为什么不能传唱的直接原因,抹杀了艺人的个性。


在早先,观众看戏不说看什么剧,直接说艺人的名字,走,听马连良去、听麒麟童去。每一个名角儿都有自己强大的粉丝团,这些追逐者叫做捧角家。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捧角儿是门专业技术,有的人给演员充当经济后盾,有的人为演员量身订造写剧本,有的人专门写捧角儿的文章,在媒体上造势,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当然,捧角儿的目的也不一样,有因爱慕演员姿色进而追捧的,特别是女演员兴起后,达官显贵捧坤伶成为一时的风尚。不过,在京剧发展中,因对艺术挚爱而不惜代价捧角儿的还是不少。梅兰芳身边当年就围绕着一群上流社会的精英,他们就是爱护梅兰芳,一心让他不断进步,这些人被称作梅党。


还有那位捐了半个故宫博物院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先生,就是崇拜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的艺术。张伯驹精通音韵学,攻诗词、爱京戏,和余叔岩保持了几十年半师半友的情谊。余叔岩教给他的戏,比教给任何一位徒弟都多,张伯驹对余叔岩也绝对够意思。他自己是盐业银行总裁,也给余叔岩当起了理财顾问,给余叔岩买股票、做基金,在30年代就送给余叔岩一辆别克轿车。


这是有钱有势的捧角儿,普通观众也一样可以捧,只要是自己的爱豆,决不许别人说他半点不好,直到今天,您去京剧的论坛、知乎上京剧的帖子里看看,吵得一样不可开交。不过,京剧观众有一点不同,他们争论的都是艺术,都为自己爱豆的艺术代言,对艺人的私生活没有那么八卦。


这是男观众,女观众捧角儿更不得了,她们反倒是艺术因素少,多是出于爱慕之情,这类女观众被称作捧角儿嫁,捧人家是为了嫁给人家,其举动比今天的妹子对爱豆的痴迷疯狂多了。


麒麟童周信芳先生、张君秋先生,他们后来的夫人就都是捧角嫁。麒麟童那时在上海绝对的演艺一哥,捧他的女观众太多了。有一个上海四马路会乐里的老鸨,一度和麒麟童同居,这个女人知道周先生爱吃牛肉,演戏累又得补,每天炖牛头给周信芳做夜宵。可是,牛肉汤油大,演员发福变胖从来都是大忌,这个老鸨就用纱布先把牛油滤一遍,然后再用白棉纸一点一点沾,直到把汤里的油全吸干,再让周信芳吃。听听这功夫,用情多深。周信芳后来和他生活的夫人裘丽琳,是个混血儿,上海滩资本家大小姐,哥哥还是青帮头子,为了嫁给周信芳和家庭决裂。那个时代,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张君秋先生的二夫人姓吴,上海银行家的女儿,圣约翰大学的校花,第一次看见张先生就惊为天人。今天流行小鲜肉,您哪位有兴趣上网搜搜张君秋年轻时的照片,那才真叫一个鲜啊。这位吴小姐也是和家庭决裂,不顾张君秋母亲的劝阻,从上海跑到北京嫁入张门,做了二夫人。


当然,今天讲这些轶事我不是鼓励妹子都当捧角嫁,而是说作为京剧观众,一定会有也必须要有自己偏爱的演员。你如果锁定了一个演员,就坚持看他的戏,听他的录音,这叫以点带面提高法。提高什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你关注一个人,听他不同时期的录音,看和不同演员搭配的演出,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比较。比如今天王珮瑜,瑜老板有不少粉丝,这些粉丝有人根本不听戏就是喜欢王珮瑜,这也无妨。但肯定也有人因为王珮瑜喜欢上京剧,听瑜老板唱了《三家店》,我再搜搜别人唱的《三家店》比较一下,这就是开始入门上道了,新的戏迷一定有这样转化过来的。


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一位名角儿是李少春先生。李先生是难得的一位天才,而且异常勤奋,文武双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李派艺术,在业内外都有大批的追随者。提到李少春先生,不能不提他的代表作《野猪林》。这是倾注了他一生心血的作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特别是1962年拍摄成电影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风雪山神庙一场的“大雪飘”唱段已是神品。实事求是地讲,李少春先生在《野猪林》中所刻画的林冲形象,艺术价值超越了小说《水浒传》。本节课,我们请戏曲学院的曹宇为你演唱《野猪林》中的反二黄“大雪飘”唱段。反二黄唱腔被称为中国的咏叹调,用来表现人物悲情凄惨的情绪,家破人亡的林冲被逼上绝路,万念俱灰,用反二黄演唱最为合适不过。有请曹宇。

展开
大家都在听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杨宝森(1909~1958)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625
8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