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曾在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里写道,“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然而,今天有钱的单身汉,想的可能是买房子。说实话,在城市里生活,谁不想住得好一点,谁不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现在谈婚论嫁的青年男女,好像没有人不在乎房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房子就是一个实体的家。它带给人们不止是稳定和安全感,而且是一种阶层的标配。其实,不仅现代人这样想,古代人亦是。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古老的四合院留下来。无论今人古人,住得好,才是真的好。
说到四合院,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北京。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元代四合院遗址,据说是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然而四合院的集大成者却在山西,特别是晋中一带。
有清一代,山西人外出经商成风,他们触风雨、犯寒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北上,到达今天蒙古国的乌兰巴托。长途跋涉的艰辛,南来北往的忙碌,使得勤奋务实的山西人财富越积越多。对于这些离家遥远、长期在外的商人,他们赚了钱,第一想到的就是在老家建一座气魄的宅院。因为气势宏伟的宅院,不仅是他们富有的象征,而且可以光宗耀祖、扬眉吐气。于是,处心积虑的山西商人在修建自家宅院时,不惜巨资,千方百计地营造出一种盛大的金碧辉煌——高屋连脊,望衡对宇,雕梁画栋,灯笼高挂。典型的如乔家大院,众多的房子,连片的院落,精美的雕刻,独特的设计,以及大量价值连城的收藏,使它一跃成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俗话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像乔家那样的超级富豪毕竟是少数,对于普通的山西商人,他们修建的四合院,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装饰上,都远不及乔家大院。然而据当地人讲,今天的乔家大院并非其本来面目,加进了过多的商业修饰。它也并不能衡量晋商民居的普遍水平。与此相反,平遥的四合院,以其丰富的造型、集中的分布,“世界文化遗产”的加冕,成了极具鉴赏价值的晋商民居系列。尤其是位于古城东北隅的东壁景堡、西壁景堡、中壁景堡的二十多处院落,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了明清建筑的原貌。
徜徉此处,你会看到两种不同风格的宅门,一种是砖砌的拱形宅门,上有额板,板上有诸如树德、凝秀或厚德传家等的儒家训示题字,建筑学上称这种结构叫墙垣式宅门,宅门外有拴马桩和上马石。另一种是屋宇式宅门,它是一个方形建筑,上有垂花门楼,下有石砌台阶,中间木门的两侧有石狮或抱鼓石紧贴着门框。宅门两边的墙壁上分别嵌有雕塑精美的小龛,内供土地和财神。宅门正对的外墙上,有精美的砖雕图案,这种设计也即通常所说的照壁。也有照壁在宅门内的。
平遥的四合院,比较常见的是二进院落和三进院落,也称日字型院落和目字型院落。四合院的组成部分,除了宅门,还有倒座、院落、厢房、中门、过厅、正房。
倒座即是院内正房垂直相对的那组房屋,由于正房是面南而居,也有地方把倒座称为南房。平遥的四合院,宅门常设在倒座的中间或左边。
四合院的院落呈长方形,有的主人为了安全,在院落上空设置铁丝网防盗。院落的东西两侧有厢房,一般是三开间建筑,厢房有砖木房和砖拱窑两种结构,厢房的门窗开向院内。通常内院的厢房是主人儿子居住的地方,外院的厢房则是供仆人居住。
古代有贵客光临,“大开中门”的传统。在平遥,中门也称“转扇”。中门分两种,木雕垂花门和砖雕门。中门平时关闭,人们从两侧的木门出入,只有在节日和贵客光临时才打开。
四合院内还有一种沟通内外院的过道,称作过道厅,也叫过厅。其实一说厅,就不难想到,是在过道上方加了顶。这种房顶,是砖木结构的,一般为双坡硬山顶或卷棚顶。
若说四合院的主体建筑,非正房莫属,它也是主人居住的地方。正房一般为上下二层结构,下层是砖拱窑,上层是抬梁体的砖木结构房间。正房外面的廊柱上有雕刻精美的雀替,上层有环廊。正房的两侧设有石雕扶梯,可供人自由上下。
平遥古城的四合院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它除了内部结构严整对称,各个构件也是精雕细琢。就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墙砖,如果你仔细察看,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打磨过的。据说在清代,如果当地闹灾荒,那些富贵人家就会修房子。此时,他们修房子完全是为了赈灾,他们邀请受灾的穷人到家里来做工。对于那些没有技术的穷人,富人就安排他们打磨砖块,而且一天只让他们打磨五十块。面对如此少的工作量,穷人们自然心领神会。出于对东家的感激,他们干活特别认真。如此一来,不但东家得到了许多平整光滑的砖块,以备不时之需,而且穷人们由于工期长,吃住在富人家,成功度过了灾荒。
古人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抱憾,都说烟雨迷蒙的徽州、白墙黛瓦的建筑像极了中国的水墨画,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的圣洁灵秀。可也有人觉得它湿漉漉、病恹恹的,一片接一片的白,横亘在天底下,倒映在水面上,仿佛被抽干了血,缺乏生气。不像平遥的四合院,井然有序的建筑,四平八稳的院落,红彤彤的灯笼充满了喜庆,象征着红红火火的天下世间。
平遥的四合院不但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建筑艺术的辉煌和精致,也折射出了古人胼手胝足建设美好生活的努力和成就。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