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讲/赏析:命运在敲门

00:00
07:22
主播信息
易老师

易老师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易老师
关注
音乐易世界
409
易老师,北大学子和海归商人,文艺青年和华尔街基金经理,资深乐迷和旅行达人。网络评选最博学与最幽默的音乐普及家。专业是法律和金融,却对古典音乐研究颇深,他认为古典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乐评不过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发表对音乐的看法而已。用音乐打开你的内心世界,来听他的另类古典音乐讲座吧!加易老师微号:shawnyi1969,更多了解易老师线上/线下活动。
易东胜:和音乐做朋友
--
和音乐做朋友是富养孩子的最好方法。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霍洛维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指挥大师奥曼迪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现场录音。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录音版本。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在霍洛维兹指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流淌出的既有千里冰川,漫漫林莽的壮丽;又有溪流蜿蜒,百花初绽的秀美。琴声中饱含着他对故乡的挚爱,也弥漫着去国难返的悲伤。第一乐章开始不久,钢琴沉稳引入的那几个小节,分明是大师低低的呢喃:“啊,这是我的祖国。” 与作曲家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流亡经历,使得霍洛维兹对这部作品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领悟;他凭借高超的演奏能力,游刃有余地演奏这部令多数演奏者望而却步的作品,特别是大师对节奏的把握,让整部作品从容展开,分外动人。同样身为伟大钢琴演奏家的作者拉赫玛尼诺夫,在听过他的演奏后,也由衷地称赞霍洛维兹演奏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最完美的。 每次聆听霍洛维兹演奏的这部作品,都会不由得感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幅员广阔、风光多姿的国度,才有可能诞生这种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雄壮、时而隽永;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的动人乐章来。尤其是乐曲中波澜壮阔的宏伟气魄,是其他出生于欧洲的音乐家无法具备的。即便是最具力量的贝多芬,他的气势也只是个人同命运的抗争。霍洛维兹演奏《第三钢琴协奏曲》时所展现出来雄浑的气魄,正是俄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底蕴的真实体现。
100
3
小涅高兹《1971年独奏音乐会》
小涅高兹《1971年独奏音乐会》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小涅高兹)1971年10月9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独奏音乐会现场录音,演奏的都是肖邦的作品,包括《幻想波兰舞曲》、《夜曲》两首、《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三、四叙事曲》。 浪漫主义性格强烈的小涅高兹,指尖下的音乐充满纤细、感性,以独特的风格撼动听者的心,他弹奏的肖邦、斯克里亚宾作品精彩绝伦,在钢琴演奏史上有一定的份量,他被称为俄罗斯最好的肖邦演奏家之一,以及天生的斯克里亚宾诠释者。 小涅高兹不算天才型的钢琴家,也不属于稳定扎实的的钢琴家之列,在技巧、精确度方面,优于他的钢琴家不乏其人,但在对乐曲的敏锐度,以及细腻的情感表现上,却很少有人能与小涅高兹媲美。因此有人盛赞他是“情感表现的超技典范”。此外,小涅高兹的天性中的贵族特质,让他能在演奏中发出奇妙的音色,让他的琴声极富个人特质。 小涅高兹非常喜欢即兴式的演出,他的演奏绝非一成不变,他经常在同一演奏曲目中钻研出不同的特点,从每一次的演奏,创造出新鲜感。正因小涅高兹在音乐会具备如此的冒险性格,他也常在演出中发生技术上的失误,甚至弹到濒临崩溃的边缘,尽管如此,小涅高兹依旧可以在重要的地方扳回来,进而赢回听众的心,获取音乐会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即兴演奏的巨大魅力,让小涅高兹的音乐会相当受到欢迎,几乎是场场爆满,每次演奏会前,总是吸引许多听众疯狂预购。
21
10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同为1955年的2个录音:1、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海菲兹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于1806年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与1877年至1878年间诞生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两位作曲家都将它们“安”在了一个比较便于小提琴演奏D大调,都运用了传统的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进行创作;此外,两部作品还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刚刚上演之时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但幸运的是,它们之后均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备受众人喜爱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小提家用来权衡自己演奏水平的两部协奏曲。 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龙卷风)”的感情。海菲兹在贝多芬的曲子上很“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银铃般似的音色准确性,以及他所赋予音乐的高贵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兹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海菲兹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正完美体现了一种特质,没有拖泥带水、摒弃夸张滥情,稍快的速度和冷峻的音色,正如勃拉姆斯那严肃的面孔!而音符下面,情感却正炽烈地燃烧。海菲兹这种外冷内热的风格,极其适合诠释“古典其面、浪漫其心”的勃拉姆斯作品。
56
6
柯曾《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柯曾《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1970年9月钢琴家柯曾与布里顿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柯曾继承了施纳贝尔演奏莫扎特传统,在其晚年又有发展,个性突出而又不过分标榜个人,感觉崇高而又不乏人情味。由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担任指挥,也算是此版一个特别之处。专辑由著名天碟录音师韦尔金森亲自录制,音质自然、丰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评语:“柯曾1970年于英国斯内普小镇与布里顿共同录制这张唱片,但自律甚严的柯曾一直不满意自己的成绩,想再录一次,他的愿望知道1982年去世都没有达成。但Decca却也将这个录音出版。听者仍为其火花般令人炫目的表现方式深深吸引,而录音技术则保留住他丰富漂亮的音色。”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此曲形式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戏剧性之强是首屈一指的。它有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甚至给人以“贝多芬先声”之感。此曲也是莫扎特少数的小调作品,直接反映了他骨子里渗透着忧郁、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作于1791年。此曲是莫扎特所做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从听觉感官出发,此曲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此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
58
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194
29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洛娃、卡米诺拉,与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穆洛娃的演奏活力四射、神采飞扬,音色纤细与温和,在巴洛克的理性与秩序之外,多了十足的激情,仿佛一股温情的巴洛克暖流缓缓流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被誉为“巴洛克小提琴王子”,在现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两个领域内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他的演奏带有古乐器那种粗砺的质感,但音色却很亮、很优美。这两位明星演奏家的合作,强大而非凡。当然,这些演奏不能缺少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他们的协奏充满活力,令人眼花缭乱,为两位小提琴家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辑的录音也非常出色,清晰自然,声音像春雨一样清新。 当提到“巴赫双小协”时,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知道是说《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因为这是巴赫唯一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但对于维瓦尔第来说,只说“双小协”就不妥了,因为他创作了27首双小提琴协奏曲。十八世纪的音乐环境有一个特点:即大众们不断要求新作品。维瓦尔第曾在许多欧洲都市担任作曲与指挥,其中又以在威尼斯的时间最长。他是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作品包括:数百首的协奏曲、奏鸣曲及四十部歌剧。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大众及专家的好评,被誉为同侪间的巴赫。大约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维瓦尔第一直担任皮埃塔音乐院的院长。这所音乐院本来是一所孤儿收容所,管理有几百名孤儿(大多数是女孩子),他的许多神剧、宗教音乐及几百首器乐曲就是为这些学生所写的。 虽然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庞大,让人瞠目结舌,但也为穆洛娃、卡米诺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他们从大量的曲目中,精挑细选出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封面上贴有“很少听到”的作品,他们为这些过去不为人所重视的曲目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录制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是相当保守的选择,因为其中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戏剧性。然而,《c小调协奏曲》RV509,具有某种程度的侵略性,并带有一种令人联想到面具、斗篷和运河的神秘色彩;《降B大调协奏曲》RV524表现了十八世纪威尼斯的黑暗面。
165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